净宗法师、慧净法师是在弘扬净土真宗吗?

污蔑净宗法师、慧净法师是弘扬净土真宗的人该闭嘴了!

不知何故,我很怀疑那些污蔑净宗、慧净法师的人,他们哪怕看过一本法师的著作吗?

本愿决疑——信愿法师回复净宗法师之信函

上净下宗仁者法鉴: 

体仁者函意,知是劝勉信愿主依善导宗风,【不必枝节丛生,旁依真宗】。。。仁者书此信函之缘由、动机、目的,乃至用辞表意,居心所在,信愿了然于胸,一清二楚,故奉读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掩卷叹息,【本愿法门】已然内忧外患,自家人又如此相讦。【【仁者之文思才能,不用于辩正谤本愿者,却用在批评弘本愿者,难道不觉错用心吗?】】且字里行间,多有矫饰之情,言不由衷,多年法情,一至于此,令人感伤莫名,徒呼奈何。 。。。。。

善导大师虽有《观经疏》楷定古今,然亦仅就诸师之谬见驳斥,非全面性之反对。【今观仁者之诸多言行,似有欲一除真宗而后快之感】……

佛法之妙,经经互通,法法相摄,一体圆融,理事无碍,宗善导大师,排亲鸾圣人,犹划地自限,易自障障他,非智者之所为。仁者若有智之人,何可为之?宗善导大师者,信愿至心俯顺也,【排亲鸾圣人者】,令人不敢茍同也。

仁者言:

一百八十七页三愿之表,【唯是真宗一家之教相,非善导之义。吾人既宗善导,以不用为宜】。

信愿辩:

虽宗义发挥有不同于善导大师者,但万变不离其宗,何妨春兰秋菊各飘其香。若非善导大师宗义,即不用之,岂非千百年来之净宗古德所说,皆要舍弃?此种心态恐违本愿圆融法门,亦不随顺法性之本然,试问:‘中国净宗十三祖中,有任何两祖其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吗?’为佛弟子,对各宗各派应有尊人重法之基本涵养。

仁者倘觉真宗教义偏颇邪倒,何不竖法幢,击法鼓,著书立说,引经据论,逐一驳斥其非,以显仁者所谓‘回归善导’正宗。《教行信证》乃亲鸾圣人一生心血珠玉之作,是真宗根本宝典,流传百代,影响既深且远,论破其邪,最能显彰正义,严护法城。信愿衷心期待仁者亦精心撰写一本大著,指正《教行信证》,光净土一宗,耀善导一师。

净宗法师:净土真宗与净土宗的区别 

仰靠阿弥陀佛本愿,目前的形势其实也是蛮复杂的。有净土真宗的思想,还有古里古怪的亲鸾会的思想,还有自创的想法,各种各样的说法很乱。我们为什么能够稳稳当当地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以善导大师为旗帜、为标准,这样走下来,这就是善知识的引导。

净土真宗的一些说法,年轻人一听,特别是愿意动脑筋的人、感情很丰富的人,一听就被吸引住了,就是对这种根机。他不太落实,喜欢用感性化的语言做一种无限的渲染,讲得你口水都淌多长,就落在那个地方。这样就和「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站在了不同的落脚点。

本来净土法门强调信心,善导大师的两种决定深信一针见血,那是很透彻的。但是,善导大师教义的落脚点在哪里呢?落实在「一向专称」当中,以「一向专称」来统摄这一切。前面讲的信心,是要归结在这个地方。

真宗的解释不是这样,他是落在信心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落在称名,真宗落在信心——落脚点不一样。因为落脚点不一样,所展发的教义就不一样,信众所产生的反应就不一样。所以上人才说:「善导大师的思想稳健、干脆、明了,不会让你产生彷徨歧见,即使没有怎样透彻的了解、怎样深刻的体验,你也能够做得到,非常稳当。」就好像莲池大师所说的,「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如果光是从理上讲得很高妙,事上废掉的话,那你就豁达空了,得不到利益。

所以,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总括性的。他是弥陀再来,他有内证,那完全是不一样的。

后人有后人的体验,可能对他这类根机能够彼此相应,所以也有他摄受的范围。

但是比较起来,善导大师的路线更广阔、更稳当、更直接。

净土真宗的一些教义思想以前我也接触过,一开始觉得津津有味,后来就觉得没有味道了,最终要归于平淡。就跟喝水一样,偶尔喝可乐,感觉很爽口。如果一天到晚给你喝可乐、不给你喝白开水,也不行,还是白开水好。

善导大师的思想很实在、很踏实、很朴实。上人说四个「平」:平凡、平实、平常、平淡——念佛就是如此,不玄奇,不玄妙。

如果在那里讲感应、讲体验、讲境界,那就玄奇、玄妙了。为什么有人会迷在里面出不来?固然有根机的问题,也有法缘的问题,还可能因为自己本身骄慢,或者自己沉浸在这个地方,不能往前再跨一步。我们走得过来,他们为什么走不过来?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日净宗法师于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净土真宗的要害在于它是一种【纯他力】的净土思想,认为我们只要对弥陀有十足的信心,【一切善行都可以不必修】,只要信就行了。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真宗认为传统的以自力为基础的净土法门不能反映出弥陀净土的殊胜,是不究竟的,唯有本愿念佛才是究竟的。因此特称为日本净土真宗,以别于以往流传的净土法门。所以,对于日本的和尚来说,在学佛修行的同时,吃、喝、嫖等一切行为都不受影响,这也正是日本佛教走向庸俗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说:真宗不提倡断恶修善,且不说这一论调是否真宗本意,就污蔑净宗法师走真宗路线这一点,请看净宗法师到底是怎么说的。

净宗法师《净土宗大意》:

关于善恶的问题,我们昨天说到五逆重罪的人也可以得救。有人说了:「这样的人可以得救啊!这个是不是教我们造恶呢?」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是邪见了,当然也是诽谤释迦牟尼佛了,「释迦牟尼佛啊,你讲五逆众生都能往生,那大家都去造五逆罪怎么办?」对不起,释迦牟尼佛确实在经中这样说了。这就是你的误解了。 

比如说医生研究出一种新药,是万能的妙方,非常灵验,什么病都治得好。我们去宣传、介绍这种药的时候,我们就对病人讲了:「某某,你不用担心,现在我们发明了一种特级的、高效的神方妙药,什么绝症都能治得好,何况你这小小的伤风感冒?没问题的。」目的是让他安心:重病都能治得好,轻病更能治,不是说:「哦,重病也能治得好,那现在我去得重病。」 

对于弥陀的慈悲,应该这样理解:「弥陀的慈悲是这样子的,连五逆谤法这样的重罪都能救得起来,当然没有做五逆谤法的众生更能得救。」我们不能听到这样的慈悲,就说:「五逆谤法也可以得救?那我现在去造罪造恶。」这样的人,是没有接受弥陀的慈悲而故意造罪造恶。就像医生把药拿来说:「重病也能治得好,何况轻病?」「那好了,轻病我也不治了,我去得重病再来吃这个药。」那就愚痴了。这样的人是误解了佛的慈悲。 

我们在两方面容易形成误解。一方面说:「如果我不能行善积德、做到如何如何的修行功夫,弥陀大概不救度我。」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另外一种想法是:「反正弥陀的救度是无条件的,所以我就可以放纵为恶。」这样的想法也是错误的。 

净宗法师念佛问答:我们净土法门,还是在因果里面。

那么,信受弥陀救度的人,是否就可以洋洋得意,对别人骄慢?不可能这样的!因为我们本来就知道有善恶报应嘛,所以才要弃恶行善。只是因为弃恶无力、行善无能,才蒙受弥陀的救度。

因此,我们既然有因果观念、有善恶观念,就不会去为非作歹,反而会因为弥陀包容、宽谅我们,我们受了大包容、大宽谅,我们即使不能大包容、大宽谅,也会去宽谅别人、包容别人。因为像我们这种不能被宽谅、被包容的人,不能脱离六道轮回的人,阿弥陀佛居然来包容、宽谅我们,我们多多少少也会去包容、宽谅别人。

同时,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生命,这个生命不只是脱离六道轮回的生命,而且是无量寿的生命,具足与阿弥陀佛同样的无量寿、无量光,智慧同等高明,神通同样洞达,愿力同样无量无边,可以说不只获得今生,而且获得丰富的永恒生命。同时,阿弥陀佛将极乐世界白白地、不讲条件、***送给我们,那么,我们受了这种熏发,也会去布施他人。他人有需要,我们去主动为他说法,就像阿弥陀佛主动来为我们,不经过我们的祈求、拜托、要求等等,这完全是弥陀的悲心。我们领受弥陀的悲心,弥陀的悲心在我们的心中熏染、发酵,我们怎么会反而去对别人骄慢、不同情对方?反而会吝啬?反而会任性地为非作歹、放浪自己的习性?不会的!

同时,从佛的立场来讲,佛救度我们是悲愍我们无力解脱,但是佛的心中还是希望我们勤守戒善,在世间做一个敦伦尽分的人,在佛法里面做一个遵守佛教戒规的人。

就好像父母爱护儿女,儿女不管是贤能还是愚劣,父母的慈心都是平等地爱护他们。即使是儿子在外面犯错了,【【甚至犯下滔天大罪,】】父母如果富有,且有地位,父母就会用财富与地位去排解这个滔天大罪。这个儿子平安地回来了,那么,他难道会认为说:「我即使造下了滔天大罪还是平安,所以我可以任性地再犯,没关系。」他会这样吗?不会的!父母固然对这个儿子是骨肉般地疼爱,但父母的心中是希望他能够堂堂正正地立足社会,做个奉公守法的有道德的人。儿子如果孝敬父母,就会顺从父母的心意。

所以,体会到这一点的人,就不会说:「我得到了,你们都没有得到。」骄慢对方,然后自己恶劣的根性本来能够改的,反而不想改了,甚至更加夸大。这样放纵恶业的话,就是没有体悟到机法两种深信。

净土法门本来就是站在罪恶观上,晓得有善恶报应,从而会对恶谨慎。

净宗法师《阿弥陀经大意》

只是,我们这种烦恼众生起了不应该起的念头的时候,内心并不是沾沾自喜,向人家自傲地说:「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我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绝不是!倒是有一种惭愧的心、感恩的心、柔软的心。【【因为我们学佛必定是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弃恶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是反观自己,行善有心,但是行善无力,修行有心,力不自由。好了,问题就摆在眼前了。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现在一口气不来,岂不是误此大事而堕落地狱!

圣人要入净土法门,也不靠他的戒定慧。不靠他的戒定慧,不是说让他去破戒、让他去散乱、让他没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他有戒定慧,就以他戒定慧的身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而真信切愿;不是靠他戒定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名号去往生。所以叫做「拣去自力」,不用你戒定慧的力量。

就好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你是一个游水冠军,你要坐船——拣去自力,不用你下水游,你会游这个力量不用了,排不上用场!因为船的力量更大。并不是说世界冠军就成了一个不会游水的旱鸭子了,不是的。你还是会游水,不过你坐在船上,用不上了。

诸位看懂了吗?不是很复杂的教理哦,真不知这些披着佛弟子外衣的地狱众生在佛门里混淆是非,到底是什么目的?

因为净宗法师追随慧净法师,弘扬善导大师的纯正净土教理,主张专修净土,所以又有人把矛头指向慧净法师,不加青红皂白,就如法炮制污蔑其也是真宗信徒!

真宗有个观点(且不论是否?):善人尚生,何况恶人!

就此观点,请看慧净法师在《无条件的救度》里如何说。

诸佛出世,皆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本愿亦言“唯除逆谤”,《大经》卷下更扩充“唯除逆谤”之意,而广说“五恶五痛五烧”。可知: 弥陀深欲念佛之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如《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抑止杀父杀母,即是劝勉孝顺,而“孝为百行之基”,百般伦理,一切善行,由孝而起,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故,【应成善人而一生念佛】。

法然上人法语(《法然上人全集》第 285、594、595 页):信“罪虽十恶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 ; 【罪人尚生,何况善人】。信“行虽一念十念尚且不空”,而【应无间修】 ; 一念尚生,何况多念。佛虽不舍恶人,【然好造恶业者,非佛弟子】。如父母于一切子女,悉皆平等慈爱, 而子女之中,有善有恶 ;虽平等慈爱,然于行恶之子,则怒目杖责以诫之。闻佛之慈悲广大,而欲造罪者,亦漏于佛之慈悲也。若知恶人亦不舍之本愿,则于佛之知见,愈觉自己之可悲、可耻。若谓有父母之慈悲,而于父母之前行恶者,父母欢喜乎?虽不舍而叹,虽哀愍而憎,佛亦如是。 

显【恶人念佛尚救,何况善人念佛】(举恶摄善)

下品下生的经文透露出阿弥陀佛无限的慈悲、绝对的大爱、彻底的救度。像这样的恶人,阿弥陀佛都会救他,何况其他众生,何况我们在座各位,一生奉公守法,为世良民,虽有烦恼罪业,还不至于十恶、五逆、谤法、“具诸不善”,他能往生,我们怎么不能往生?这叫“【举恶摄善】”(“摄”是包含之意),举一个极恶的人念佛往生的例子,以包含善人,乃至所有众生,无不在救度之列。因此,善导大师说: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 ; 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又说: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 ;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所以,这段经文给我们的启发非常彻底,可以说是给我们大安心、大满足,给所有修行人最后的希望!但是,这并不是暗示我们可以造恶。为什么?【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佛看到行善积德的人就加以赞美、赞叹,看到为非作歹的人都加以规诫、劝导,【之所以连恶人也要救,并不是因为作恶才救他,而是因为悲悯才救他】。

真宗还有个观点:依据阿弥陀佛第18愿的“乃至十念”,得出“只要听闻名号救度功德,当下信受,无须多念就往生报土”的结论。真宗确实如此说,但“无须多念”是否一定就是“反对多念”呢,在此不讨论(这点在净宗法师质疑真宗时,信愿法师曾引用亲栾原话来回应。)

对于此,法然上人(被某些伪佛弟子污蔑为“真宗”祖师而其实是日本净土宗开创人)也措辞严厉地写下了《一念义停止起请文》:“今世归念佛门人中,多有无智诳惑之辈,不知一宗废立,不闻一法名目;内无道心,外求名利;恣作妄语,迷乱男女;偏营渡世谋计,不顾来世恶报;奸弘一念之伪法,以文懈怠之过也;剩立无念之新义,犹废一称之小行。善根削迹,恶火增势;为受刹那五欲之乐,不畏永劫三途之苦。乃示人云:‘凭弥陀本源者,设虽五逆勿惧焉,从所欲造之可也;又不应著袈裟,只著俗服;又不应断淫肉’呜呼是何言也!弘法大师释‘异生羝羊心’云:‘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辈即其人也,亦是十住心中,三恶道心也,诚可悲哉!如是之人,非止妨余教法,乃亦失念佛行。劝懈怠无惭之业,示舍戒还俗之仪;此即附佛法之外道,天魔党类,破灭佛法,过外道之外道;只恐痴暗之人,堕彼魔网也。

凡念佛行者,随分持戒,不造众恶,念念策励,四威仪不懈废;又不妨碍余教余行,总于佛法作恭敬心。故善导和尚《观经疏》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怀感法师《群疑论》云:‘志求兜率者,勿毁西方行人;愿生西方者,勿谤兜率之业。各随性欲,任情修学,莫相是非,即为佛法;递相非拨,便行魔业也。’祖训如是,慎勿从邪说也。

 “信‘罪虽十恶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罪人尚生,何况善人】】。信‘行虽一念十念头尚且不空’,而应无间修;【一念尚生,何况多念】。”

上人在释“善人尚且往生,何况恶人之事”时说:

“弥陀本愿不为以自力可离生死,有方便之善人而发,乃哀愍极重恶人,无他方便辈而发。然菩萨贤圣亦付之而欲求往生,凡夫善人亦归此而愿得往生;【【何况罪恶凡夫,尤应凭此他力也。不可错领解而住邪见。】】弥陀本愿者:‘本为凡夫,兼为圣人’(按,此善导大师语)也,应善加体会,详明此理。”

“今为疑者自立誓词:贫道平生所述心行之外,别有所秘之法门者,十方三宝,当垂知见;日别七万念佛,并空失其利益。***行者,初缘实相,具修六度,至无生忍,何法更有无行而得道乎!”

 法然上人在这里已经在赌咒发愿了,说:你们不要生疑,我可以发誓,我平生所思所行都是真实的,没有表面上做一套,背地里又传给那些人所谓“秘诀”(指一念十念之后不再念,多念反而是没有信心的表现等邪说),十方三宝都可以为我作证明。如果我说的是假话,那我每天念七万声佛号之行持,都会落空,得不到任何利益。***行人,虽然最初所缘的是实相,但六度齐修,然后才证到无生忍,有什么样的法门能无任何行持而得道的呢!

而慧净法师是否也主张“无须多念”呢?在解释第18愿的“乃至十念”时,净宗、慧净法师各种著作中都是一致以善导大师观经疏的观点解释的,即“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佛说 : 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慧净法师:所谓老实念佛,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不杂修,不杂行,也不好玄奇高妙,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愚痴的人,什么都不会,而毫无顾忌地念佛,无论何时、何地、何缘,【尽量想到就念佛,出口就念佛,养成时时处处都念佛的习惯】,这样专一、单纯地专称弥陀佛名,这就叫作老实念佛。

而净宗法师很反对真宗的这个观点,著作中一直弘扬善导大师的“就行立信、以行摄信”观点,就是怕人拿“信”为借口忽略行(念佛)。为此,信愿法师在回复净宗法师之信函中多次反复与净宗法师辩驳。本文只举几例说明。

仁者(净宗法师)言:

第十八愿乃四十八愿之根本,善导和尚释义最富,然皆简洁明了,直示‘本愿不虚,专念必生’之旨,安心起行,尽在其中。就此愿中信与行的关系,善导大师的立场乃是‘就行立信’、‘以行摄信’。

信者,信‘上至一形,下至一声之念佛必得往生’。离此称名行,信心不能立;有此称名行,信心方能立,此谓之‘就行立信’。但能一向专称而愿生者,信心自在其中;此谓之‘以行摄信’。

大师释本愿文,往生略去信心不别释,直言‘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更于《观经楷定疏》结论断言:‘望佛本愿,一向专称。’是则一切卷入于‘一向专称’。果觉化身释因地本愿,即是弥陀自说自事,敢有疑乎!

信愿(法师)辩:

善导大师以行摄信,归结在正定业之文,其文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此归结之行,一心专念,是经由‘就人立信’、‘就行立信’之历程,亦即具信心之内涵,不必作意‘一向’,自能一向专念矣,故无此信心内涵者,其之所以能‘一向’专念,究系何来?勿宁以多称而逼信乎?此亦即仁者所言:‘《观经楷定疏》结论断言:望佛本愿,一向专称。’试问:若不经‘就人立信’、‘就行立信’之历程,如何卷入于一向专称?

净业行人,得闻佛名,或专念者,或杂行者,皆难立即建立‘称名必生’之信心,仁者倘若将善导大师之本愿释义,向任何刚知念佛之人开示,并告诉他:‘信者,信上至一形,下至一声之念佛必得往生。离此称名行,信心不能立;有此称名行,信心方能立,此谓之就行立信。但能一向专称而愿生者,信心自在其中;此谓之以行摄信。’他就有信心吗?就不会杂行吗?就能尽形寿一向专称吗?

‘一向专称’说来简单,只有四个字,但如何引导群萌‘一向’而不多向,‘专称’而不杂称,却是大学问,此皆涉及弘法者之才学能力,能否说理举事,圆融无碍?能否观机逗教,就疑解惑?能否言行一致,以德服人?约自行言,若不深入经藏,培福积德,修心养性,增上爱心;约化他言,若不深入人群,为众付出,累积经验,增广见闻;欲达弘法成效,是难以得心应手的。将十八愿之因愿文、成就文讲述后,把《观经疏》之结语:‘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解说后,众生就能尽形寿一向专称了吗?有一莲友,学本愿多年,亦精勤念佛,后因重病,遍寻名医,屡治难愈,身心受挫,极为丧志,来电问我:‘弥陀的救度是真实的吗?为什么我认真念佛,病还是治不好?’倘若是问你,请问仁者要如何回答?告知他‘望佛本愿,一向专称’,就能使他安心吗?

仁者言:‘信者,信“上至一形,下至一声之念佛必得往生”。离此称名行,信心不能立;有此称名行,信心方能立,此谓之就行立信。’【此话乃倒果为因】,盖大师讲‘信’在前,言‘行’在后,正因具‘就人立信’、‘就行立信’之信心内涵,方能一心专念,【离此信心,专念难成立】;有此信心,专念方能立,此谓之就行立信。善导大师之释,符合因愿文‘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信前行后,亦符合成就文‘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信前行后。

又仁者言:‘但能一向专称而愿生者,信心自在其中;此谓之以行摄信。’此话亦前后紊乱,若无‘就人立信’、‘就行立信’之信心内涵,不是因疑生障,便是遇缘则退,何能一向专称?此理恩师在《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亦言:‘称名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念佛,可是不了解弥陀救度的原理。这样的话,很可能他一方面念佛,一方面会认为不能往生。最糟的情形是半途而废了,人家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也就随着修那个法门去了,不能贯彻到底,是有这种现象。’故知,【有此信心方能‘但能】’,无此信心难以‘但能’。【弘法者不能单以‘称名必生’教化】,盖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善说巧喻,解其迷惑,除其惶恐,扫其疑虑,安慰之,鼓励之,肯定之,使其心开意解,安心起行,此之历程即在建立其信心,进而毕命为期,一向专称。

就机情言,今时多有【未闻本愿,或不信本愿而专念者】,其一生之念佛,忐忑不安,直至临终,犹恐不生,信心之薄少,可见一斑。信愿十多年来,助念不下千人,见此机类多如过江之鲫,故仁者言:‘但能一向专称而愿生者,信心自在其中。’于机法两边,皆难成立,或可改言:‘但能闻信名号,自然上至一形、下至一声,一向专称。’则既符世情实务,又契佛祖之意。

往昔仁者弘法,强调信心,忽略称名,导致众人无不寻觅信心,头上安头,无体验故,因而不安;如今改为【强调称名,忽略信心】,又导人错认一念不能往生,必须多念方遂往生,终日称念,终日不安,无信心故。若信称并重,当不如此。

仁者言:

可谓第十八愿正以称名为要。【言称名者,信心自在其中】。即使为求世间福报而称名,也不可说其全无信名号之心;以其正由信称名能带来世间福报而称名,若其不信则绝不肯称一句。凡称名愿往生者,也无有不信这一句名号能有益于其往生者,若不信则断不会称名以求生。外在之行相,全由内在之信心发动故,故言【行能摄信。】

真宗标‘信心为本’,自是一途,随机不同,亦可互用。然彼宗‘信心为本’,究竟不如‘【称名必生】’来得直接、圆满、摄机广普、不致误会。

信愿辩:

第十八愿以信心、称名共为其要,愿事本有三心、十念故,‘言称名者,信心自在其中。’【此话不然,若不听闻弥陀本愿,信心无由生起】,佛祖讲经说法,正为开发我等信心故,善导大师《般舟赞》言:‘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安心决定钞》言:‘三千大千世界,无芥子许之地,不是释尊舍身命处。此皆欲令不信他力之我等发起信心,代为难行苦行,结缘累劫也。然不知此广大悲愿,故言大须惭愧也。’【凡夫若无方便,则难获得他力信心】。又《往生礼赞》言:‘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故知,【信心在本愿,称名在佛号,本愿是因,佛号是果】,因果一如,信行一体,【既不能独立信心,亦不能独立称名】。念佛人中,往生一事,惶恐不安者,多如牛毛,【劝信正为此机类,使其安心而尽形寿一向专念。】

 仁者言:‘即使为求世间福报而称名,也不可说其全无信名号之心。’显然错会‘信’义,盖此信非‘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之信,与真宗所言之信,大异其趣,盖求人天福报与名号不相应,是则虽称名,乃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也,名号本法藏誓救众生成佛故。印祖言:‘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又求人天福报不生净土,是无愿也。信非真信,愿无切愿,行不实行,信愿行三,无一得具,何得譬喻真宗信行一体之道也?印光大师言:‘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

仁者言:‘凡称名愿往生者,也无有不信这一句名号能有益于其往生者,若不信则断不会称名以求生。’此言并非有错,但未明‘信’义,易令初机混淆,乃至误解。【凡称名愿往生者,大多信自己念佛之功德,非信名号之他力救度】,住自力心故,精进时则觉往生有望,懈怠时则觉往生渺茫,其心不定,不知本愿名号大悲不弃故。盖信有浅深,【听闻名号本是弥陀悲愿誓救,毫无疑惑,是为深信】;不闻名号之本愿生起始末,口称心疑,是为浅信。

仁者未闻本愿法门之前,念佛不亦念的干巴巴、苦歪歪、惶恐不安吗?仁者编订《决定往生集》在自序言:‘净宗是个可怜的愚人,自知生死一大事以来,每天在恐怖中度过。虽念佛,不知如何是念佛;想往生,不知如何可往生。一句佛号,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自力毫无其力,佛力毫无所知;两头无靠,死路一条,心中惶恐,可想而知。及至读到慧净法师著作,方如梦初觉,方知如何是佛、如何是念佛,知无始生死轮回今生终得休止,悲喜难抑;时当深更半夜,恐扰邻房,以被蒙头,大哭一场。’信愿读此,深受感动,心有戚戚焉,回顾自己,亦是如此。然而,曾几何时,仁者竟忘了是本愿,使您乐滋滋地安心称念。【试问:‘凡称名愿往生者,是本愿令其安心,或称名令其安心?’】

信愿四处行化,常遇陌生之老太婆,手持佛珠,虔诚念佛,故而趋前问曰:‘阿婆,您在念什么?’答曰:‘念佛。’‘请问您一天念多少?’‘好几万声。’‘为什么要念这么多?’‘为了要往生。’‘那您有把握?’答曰:‘我很想去,但不知佛会不会来接我?’或答:‘很怕临终没人助念,没有正念,往生不了。’或答:‘很怕临终病苦,念不出来,不能往生。’……等。此类回答,屡屡令我感慨万千,深觉宣扬【本愿名号之绝对救度】,实在太重要了,因此苦口婆心对其开示‘乘佛愿力,称名必生’之本愿道理,【请问仁者:‘倘若是你,你要如何对此类机情施化,去其疑或勉其行?’】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后举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昙鸾大师此说详明‘信’义,净宗学人,敢不奉为圭臬耶?举凡三国七祖,信心一义,相承传扬,其旨相同。

仁者言:

一百七十七页一行:‘故念佛者,不可思数量之多少,应自问信心之有无。’祖师自行化他多记数念佛,善导大师言每日三万声以上者是上品上生,道绰大师每日七万声,法然上人六万声。贤兄每虑行人徒励自己之功夫,而于信愿漠然置之,故于着中多作此等急切语,其心直如佛祖之悲心,诚足可感。【然如此言者,恐不善会者误以为:‘念佛并不重要,只要信心就好。’易成空洞观念漏于本愿。】

信愿辩:

‘故念佛者,不可思数量之多少,应自问信心之有无。’本乎十八愿成就文‘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而解,有何错乎?何止诸祖劝念佛励精进,弘法布教者,谁不劝人行持勇猛?善导大师、道绰禅师、法然上人,乃至西天、中夏、日域历代诸祖,谁不日课数万?此皆祖师以身示范,规劝众生也。然则欲令众生安心者,则以少摄多;欲治众生懈怠者,则以多摄少,故弥陀誓言‘乃至十念’,【既言乃至,即不简多少,故释尊就信释为‘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而不就行释称名多寡。】

仁者言:‘恐不善会者误以为:“念佛并不重要,只要信心就好。”易成空洞观念,漏于本愿。’【此是多虑,真实信心者,岂有不念佛之理也?】诚如恩师在《净土三经一论大意》言:‘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一定会称名念佛,因为在他的心中,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感恩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自自然然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下去,这就是信心必具名号。’

【若言信心易成空洞观念,则《大经》、《小经》之结尾,释尊何必举难劝信】。又,十八愿之成就文、成就偈、付嘱弥勒文,此三文具一贯性,经文皆用‘闻’,不用‘称’或‘念’,其意乃在破疑生信,与《大经》信疑得失文,用意全同。

释尊在《大经》苦口殷劝‘信心’,所在多处,如‘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毋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又,在《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言:‘闻信其名号功德,即时入正定位’、‘闻其光明名号,若信受、若称名’、‘闻信彼佛名号’、‘是故汝等,皆当信受彼佛名号’、‘有闻此法者,皆应信顺,如法修行’、‘是故若有有情,正信佛智者,即时入正定位’。

更有甚者,不知从哪编造出一篇所谓“九华山佛教协会”的声明,污蔑净宗法师与“圣苏”是一个人。

下文是那篇所谓的声明,在佛教协会死活都找不到的“声明”。

中国佛教协会:

“本愿法门” 自称源于佛教净土宗,是曰本净土真宗的一个支派,因其教规教义与真正意义上的净土宗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实际上它是打着佛教的旗号在宣扬自己的说教,在我国佛教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作为宣扬“本愿法门” 其中之一的释圣苏(现改名净宗法师),曾系拙衲的弟子,其1997年受戒后,由于不守寺规,多次不听劝导,随后擅自下山宣扬邪说,至今不知去向。获悉多年以来,释圣苏仍然一直借着九华山弟子的名义四处邪说惑众,身为佛门弟子做出这等欺师灭祖的事情,实在令人痛心。为了贯彻池(州市)宗(宗教局)2000-29号《关于转发省宗教局办公室,〈转发国家宗教局关于曰本“本愿法门” 有关问题的情况通报〉》的通知文件精神,维护佛门清静,护持正法,本人严正声明:与释圣苏解除师徒关系,今后他的一切非法行为与九华山无关。让我们佛教徒携起手来爱国爱教,共同与邪说作斗争,正本清源,创造佛教美好的明天!

特此声明!

 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 仁德

2000年12月21日

(原载《甘露》2001年一期 总第三十六期)

释净宗是释圣苏一个人吗?搞笑!

1、http://www.foyuan.net/article-1174-1.html

弘愿寺发起救灾捐款活动 2008-5-14 19:36 |作者: 弘愿寺 |来自: 宣城弘愿寺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地震,很多城镇乡村,瞬间即被夷为平地,甚至消失于泥石流中。目前遇难人数已达上万人,还有大量人员埋于废墟中。弘愿寺得知信息后,当日即为在灾难中死去的亡灵做念佛回向超度,祈愿佛力加被,能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往生极乐净土,得到解脱。并回向生还者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佛光的加被,身心早日康健,家庭早日得以团聚。

 目前灾区食品、药物、水等生活物资,严重缺乏,他们急需要社会大家庭的帮助,弘愿寺本着佛法济世利人的慈悲精神,即时启动爱心捐助活动,已有澳门弘愿念佛团组织大量的衣服等用品,即将直接发往灾区。凡有发心捐款的莲友,可以把捐助***寄到弘愿寺(来款请预说明救灾专款),积少成多,弘愿寺统一通过相关渠道寄给急需要帮助的人们。

发心莲友汇款可通过以下方式汇款:

工行卡号:955888 1317 00000 4671 户名:释净宗 

农行卡号:955998 2570 23963 2813 户名:释圣苏

汇款后请电话联系弘愿寺财务部0563-2715275,告知汇款用途

邮局汇款:

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弘愿寺 财务部 (收) 邮编242000(请在附言注明:救灾专款)

2 http://www.fjdh.com/wumin/2009/04/07313852192.html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土宗义探讨序言——关于净土本愿法门与二力法门(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来源:不详 作者:释圣苏

因本愿念佛法门之弘传,引起强烈反响。现流传于教内的几篇语文章与信件,各自表露了自己对净土宗义的理解与认识。简介于下,供大家明判(以时间先后排):

  1. 郑颂英居士:《摧邪显正除三害》等。

  3. 【圣苏法师】:《关于本愿念佛致昌臻老法师、惟贤老法师公开信》

  4. 昌臻法师:《本愿法门与净土法门的三不相应》

  8. 【净宗法师】:《从善导大师要弘二门判谈本愿法门与净土二力法门》

  

来文请寄:安徽省宣州市501信箱。邮编:242000 【释圣苏】 收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