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聊聊让座那些事儿

最近看到了许多关于由于让座的文章,刚好昨天立新也经历了一番。她说,她特地买好了靠窗的AB座位票,想坐的舒服一些,因为到目的地要八九个小时,结果遇到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坐的是三人一组在中间位置,当对方要求与她换座位时,她将自己舒适的位置让给对方,结果自己在那里憋了八九个小时,难受得要命,内心很后悔与她换座。

佛法是根据这个社会的需要,因地制宜的去修学的。在佛经中燃指供佛,有一层面的意思指的是,我们要用自己身体去为众生做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让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得到安乐,难施能施,这是一种菩萨的精神。

立新说,经历了让座,看着那母女两个,一路上愉快舒适的样子,对她也没有感谢之意。于是,她心生悔意,一路上心里念头特别多,里面两个我一直在打架,都在自己搞自己。

立新问我,结合佛经,这座位到底该不该让?其实,我觉得立新的这段经历相当好。因为我们凡夫心布施时就是这种心态。一方面没有收到对方的感谢之意。另一方面自己坐了那么久领受着辛苦,内心的境界就特别多,自己受苦了,然后就反悔了。所以这个布施,想得到殊胜的无畏果,就要去建立正确的知见既然去布施了,那就要去摄心。

在这个过程,是很好观察自己的机会,这一切都是自己在变化,在菩萨法中,立新让座是这一世与她结了善缘,如果当下没有办法坐在旁边与她讲话,引导她来读佛经,只是这一世与她结个善缘,未来世再与她结法缘。

给别人让座,也是给自己种福德,将来自己就没有这种苦,没有无座位的苦。菩萨所做的所有布施都是为了将来的法布施在奠定基础,这些都是我们的佛土。所以布施时,吃一点点苦,就与她结下未来结法缘的因。

通过日常这些事情,我们要知道,凡夫心是很善变的,所以修行很难修。刚刚在让座,这布施时感觉很好,然后自己呆得不舒服了,这个过程自己很难受了,意根就开始计算、恒审思量,又看对方的情形,自己内心就变化万千,一直在造业。所以《地藏经》讲:“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学佛法之后,都要随身带着佛经,时时记得去念佛,坐车时就可以读佛经。如果不是这样,基本上都是在打妄想造业,因为行善而造业,这就是善中恶。意根就是这样的体性,没事干时,就恒审思量。修行要从这个当中去提升自己。

这个座位该不该让,要怎么让?做好事时,也要去衡量,这个车程时间是八九个钟头,那我们让座时,就要与对方讲好,我让你坐到几点钟,我们轮换着坐,一方面是我们坐车的过程中,也会去看经典;另一方面也要让对方知道,不是你一坐着就不知体谅别人了,这让座给你,是我们的善意

如果我们的慈悲让人践踏,她本身都没有一点善根,都不知道感恩,这让座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好处吗?没有啊!人都要知道,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我自己舒服就好了,也要关照考虑一下他人,互相交换一下,这样大家都比较舒服。

《无量寿经》:“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识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这经典中就讲有些人不知情义、不知恩义,所以很多事情会造成人不知恩与义,情义不懂,所以造成许多恩恩怨怨。

立新能观察到自己这么多起心动念,算是读佛经之后很棒的一个反观,本来是善心,后面搞成自己有那么多的念头生起,但是自己有察觉之后,还会知道去忏悔起心动念中不好那些种子,那就受益了。

那如果是没有学佛法、读佛经的人,经历这样的事情,可能就会与人讲,好心哪有什么好报,不要去做这些事情了,这样讲话、分享,人与人之间就互相染污,人就容易越来越自私,更不要谈利他了。

佛法在生活中,一定是可以行得通的,只是在一些事情上的取舍,还有是以何为重点,如何善巧方便,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去修学的,这些都是有智慧的。毕竟来这里,福德的累积是很重要的事情,多读些佛经,才知道如何去行,学佛学智慧。

 

工作如何不手忙脚乱?

人不可能离开工作,而且愈是有理想,愈是对生活保持积极态度的人,工作愈是做不完。但是,你还要有本事活得很愉快,否则,这个人需要你照顾,那个人需要你关怀,这件事要马上处理,那件事也要在时限之内完成,你就会手忙脚乱,过得非常紧张。

分出轻重缓急

我们可以选择不要被工作驱使,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分出轻重缓急、大小内外,先处理好近的、急的、重要的,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虽然目标要远大,可是开始动手的时候,要由近处、小处着手,想要把千头万绪在同一个时间内理清,这只是贪念罢了。

以读书为例,我每天要读的书很多,除了佛学的书之外,古代的书、现代的书、中文、外文,要看的实在太多了,这辈子大概是读不完了,怎么办呢?急着要看,马上非看不可的,我就先看,看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只是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有的就必须要详细地看,端视情况调整。

一样一样地完成

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看到好吃的东西,大部分的人会想要每样都尝一下,这时就要有自制能力,看一看、想一想,哪一样东西最适合我们吃的就先吃,哪一样东西只是想吃,但不一定需要吃,就暂时不吃,如此一来,心情就缓和下来了。

一个人只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两只脚,想要同时完成许多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要按部就班,有次序地安排好、计划好,一样一样地完成。如果能够这么做,你就不会着急,工作速度一定很快,却又能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情。

为何说工作好修行?

一般人对修行的认知、想象,大概只停留在打坐、念经、拜佛、闭关、打禅七等行门的修持,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佛法讲的修行是要修正和调整我们身、口、意三种行为。也就是说把我们身体的、语言的、心理的三种行为修改一下、修正一下,这就是修行。

帮助人就是一种修行

修行最要紧的就是随时随地保持念头的清净,不要存有坏念头,也不要做坏事、说坏话。它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修慧,一个是修福。自己烦恼的减少或消解,叫作修慧。诵经、拜佛、忏悔、打坐、拜忏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反省自己、改善自己内在的观念和习气,以及内在的烦恼,帮助我们增长智慧。

修慧的同时还要修福,就是多帮助其他众生。其他众生是谁呢?就是跟我们在一起生活、工作,跟我们共处在一个大环境之中的人。但是该如何帮助他们呢?用头脑、体能、时间、财力都可以,帮助人就是一种修行,修的是福报、功德,这种功德可以帮助很多人从贫病苦难之中得到平安、快乐和幸福。

如果以这个标准或定义来理解修行,其实我们在工作中就可以修行。有句话说:“身在公门好修行。”为什么一个人在公家机关,或是做政务官的时候,是最好的修行时机?因为这是修善、积福、积德的大好机会,如果在法令上、政策上、执行上的方针能够多动一下头脑、多说一句恰当的话,就能够使千万人得到利益,那就是修行了。

全心全意地投入

对一般人来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工作就是工作,不要一边工作一边埋怨、发牢骚,或是一边指桑骂槐、很不满意,这样就是敬业、就是修行。反之,如果懈怠草率,做任何事都觉得懒洋洋的,就不是修行了。这与中国人工作的时候讲求敬业乐群,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讲求同舟共济是相同的。因此,修行的基本观念,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

有一次我在日本,有个信众煮菜给我吃,她说自己是以修行的心煮这道菜的,用来供养法师。我听得满心欢喜,我告诉她:“这个菜里面,已经具足了诚恳心、菩提心、恭敬心、供养心,这确实是修行。”

我们做任何事时,如果都投以全心的真诚,那就是修行,修行与工作原来就是不相抵触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做比较专门的、持续的修行,工作中与工作外的修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锻炼集中心?

心不听指挥,所以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我们要用方法,使得心能够统一起来,集中起来,发挥它最大的效用。也因此,从佛陀开始,就教行者应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来炼心。

把“心”放在同一件事上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笨弟子,他的名字叫愚路或小路,各位可参看拙作《圣者的故事》。愚路很笨,因为他的心无法集中,非常散乱,他没有办法记住任何完整的一句话。教他一首偈,他不是念了上句忘了下句,就是念了下句而将上句忘了。在寺院附近放牛、牧羊的小孩,都因听他背诵而把偈子背熟了,可怜的愚路却连一句也记不住。

后来,佛陀就教他念两个字“扫帚”,然而,他依旧是念了“扫”就忘了“帚”,记住“帚”却把“扫”忘掉。于是,佛陀就教他替僧团大众擦鞋,并且告诉他念两句话:“我拂尘,我除垢。”佛问他:“懂不懂呢?”他说:“懂了。”于是,他就天天擦鞋子,并且边擦边念:“我拂尘,我除垢。”后来,他突然明白了尘垢有内外之分,佛陀教他拂除的是内在的烦恼尘垢,是贪欲、瞋恚、邪见的尘垢。就这样,他便断除烦恼,而证了阿罗汉果。他整天替人擦鞋子,将身心都投注在“我拂尘,我除垢”的方法上,这就是“制心”,也就是把“心”放在同一件事、同一观念上,继续不断地做下去,这是禅法的源头。

所以,禅宗的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六祖坛经》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因此,打坐不一定是禅宗的禅,倒是吃饭、睡觉、屙屎、撒尿等日常生活,是禅门修行的方法。

一心一意

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时,就一心一意地走,睡觉时,就一心一意地睡,做任何事都是一心一意地做。诸位,现在你们就应该一心一意地听讲,如果你听讲时,一边用耳朵听,另一边却因我的话而想到别的事,比如刚刚提到擦鞋子,结果你们心里想,佛要擦鞋子,那时代的出家人穿的是什么鞋?而那位笨弟子究竟是擦草鞋呢,还是布鞋?或是什么鞋?但奇怪呀!如果是草鞋,那根本不需要擦,而布鞋也无从擦起。嗯!那个时候,大概已经有人穿皮鞋了,可是,出家人又怎能穿皮鞋呢?如此这般的妄念继续不断地闪过,就不是专心听讲了。

有些聪明人头脑转得很快,听到一句话或一个问题,就可以转几个念头且一直转下去。这种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联想到一大串别的事情上去,并不是“制心”,而是散心、乱心。要心无二用、心无旁骛,心里没有其他的念头,才是“制心”。

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工作上遇到逆境的时候,第一个要想:这原本就是在我的预料之中,我早就知道一定会有困难,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困难而已。接着就要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逆境。

首先,当然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就要找专业的人,或是比自己更高明的人帮忙,或是几个人一起讨论,因为单独一个人的思虑比较难以面面俱到,若是两个人、三个人一起讨论,很可能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把问题处理好了。所以,心情镇定地面对问题而不慌张,并适当地求援,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居安思危

很多人觉得顺境很好,其实人在顺境的时候,难免志得意满,常常会埋下失败的种子。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时时刻刻要谦虚、谨慎,不能趾高气扬、傲慢、自以为是。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顺利,都不完全只靠自己,所谓时势造英雄,这和时代背景有关,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也和当时你所结交的人、相处的人有关系。

随时随地都有新可能

虽然这当中也有自己的一分力量在里面,有的人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能力强,那也没有错。运气好才能遇到好的因缘,可是运气不会老是跟着自己走,好运一样会离开。所以当有好运的时候要小心,就像是爬山爬到最高峰的时候,别只顾着扬扬得意,否则不小心掉下山谷可就麻烦了。

到了高峰,要知道接下来是会下坡的;下坡之后,另外一个高峰还会起来。人生的过程就像山峰起伏,处顺境的时候不可以骄傲,处逆境的时候不需要灰心。我们必须要记住,随时随地都会有新的可能发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