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的美学意蕴(二):美是真空妙有

《维摩诘经》的美学意蕴(二):美是真空妙有

   佛教的缘起说认为,宇宙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所以物质世界和人自身都是虚假不实的,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身体也不是真我,万事万物刹那生灭,变幻莫测,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能永恒存在,也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依因缘(条件)而存在,故此,一切万法其自性毕竟空。然而,物质世界和人的肉身由于因缘和合而生后,在缘散消灭之前又确实是暂时存在的,这就叫“真空妙有”。佛教没有否定现象界的色相之美,佛教之色空观还一再强调要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对美具有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应该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性空妙有之佛理的灵心慧性。

大乘佛法谈“空”,并非要否定“有”,空是要“空妄念”、“空烦恼”,不是要“空世界”。大乘佛法要求信徒先了“妄念空”的一面,再修“胜义有”的一面。“胜义有”即“妙有”,妙有不是空,它承认现象界的存在,承认众生的愿力可以成就真佛土,但妙有不是因众生的分别执着心而生的假有。正如维摩诘经所言“菩萨取于净土,皆为饶益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殿,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非于空也。”空地上可以随意建造宫殿,没有土地,悬空却盖不成。这个比喻说的就是“妙有”,它是大乘佛法的要义,体现了菩萨为饶益一切众生而出世、而行事的菩萨道精神。正因为大乘佛法承认“妙有”,才主张学佛先要修功德善根,善根是学佛的根基,没有这样的根基,学佛就是空谈。

这里,我们要搞清楚缘起性空与缘起妙有之间的关系,先证自性空,然后才能修缘起妙有。所谓空就是要清扫自己的心,把心中的妄念、烦恼习气、分别执着统统清除干净,使自心不取不着,真正清净如水,空灵澄明。空即舍,舍不仅指把财物布施给他人,也指舍弃自心的一切烦恼妄想,舍到身心皆空,舍到真正达到人无我、法无我的菩萨境界。因此,空与清净是一体的两面,空与舍也是一体的两面。先空后有,空中生有;空非虚空,有非实有,空而不空,有而不有,即是“真空妙有”的精髓。只讲空不讲有,就会落入边见和顽空。其道理犹如禅宗祖师们所说的:“实际理地不受一臣,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维摩诘经》承认色相美和身体美的存在,并说明了色相美、身体美产生的原因。此经这样描绘维摩居士的色身美:“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佛教认为,物质世界和人的肉身都是果报所显现出来的影像。身体是正报,环境是依报。色相美、身体美是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报。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相好庄严是忍辱功德成就来的。《维摩诘经》提出了功德、智慧与色身美之间的关系:“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这句话的含义:一是,身体美(相好庄严)不是天生的,而是修功德修来的。身体美是一种福报,是修功德有成就所得的果报。二是,福德是修功德所得的果报,只有功德成就,才能福德圆满。三是,功德是智慧的前提和基础,功德成就才能开智慧。这里,《 维摩诘经》揭示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佛法认为心能转物,境随心转、物随心转、身随心转,若心念清净无染,色身外貌气脉自然转变。色相变化依修行工夫而定,道行越深,色相变化就越大,修善业、结善缘的人即使其貌不扬,仍然让人觉得可爱可亲。而不修善业的人即使容貌美丽,也不会有好人缘,见之令人讨厌。

   《维摩诘经》不但不否定形象美、色身美,而且还充分肯定菩萨的色相美对于修道度人所起的积极作用。经中这么描写维摩居士的形象:“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维摩居士也象常人一样佩戴珠宝,但不是为了漂亮或炫耀,而是为了庄严色身,使众生愿意亲近,更利于教化众生。所以大乘菩萨道讲求修行者要注意形象美,要求相好庄严,但又不能对色相美起执心,就像观世音菩萨浑身上下装饰得珠光宝气,而心里对色身美又没有分毫执着。大乘佛法认为,身体的一切装扮修饰都是为了学佛、修道、度人,若是为了漂亮或诱惑他人而打扮,属于不正当装饰,不但妨碍学道,也违背佛教修行的目标,那是绝对要不得的。

《维摩诘经》提倡应见美而不执著于美。经中描述的天女散花这一情节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天女散花,花落在大菩萨身上一瓣花都不黏,而花落在大阿罗汉身上却黏住了。这说明菩萨已经断了爱花爱漂亮的积习,心田清净,无所执著,所以天花不着身,而阿罗汉虽然已经证空、悟空了,但阿赖耶识里爱花爱漂亮的积习未断,所以天花着身。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侵权,请通过邮件cs@tlfjw.com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