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的美学意蕴(四):美丑无二

《维摩诘经》的美学意蕴(四):美丑无二



西方传统审美思维方式是二元对立的线性思维,总是强调美丑的分别和对立。而《维摩诘经》所呈现的大乘佛法的思维方式是非线性的圆融思维,它讲的是大乘佛法的真如法界,宣说的是圆融圆通的、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也是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

圆融的顿悟法门强调“不二”,而“不二法门”即是《维摩诘经》所宣说的核心义理。“不二”是对大乘佛法中的中道、实相、真如之义理的一种表述。“不二”也称为“无二”,意谓无差别,无矛盾对立,无两极端(即无“两边”),简言之,“不二”的意思是,万事万物如如平等,无彼此分别。当“不二”被视作一种观行法要时,就称为“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的要点是“无分别”,舍离一切分别心。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讲到三十一位菩萨各随所乐说不二法门,最后轮到维摩诘作总结性发言时,他却一言不发,以默然无语现身说法。维摩一默胜万言,表示入不二法门的诀要是离一切语言文字,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经》中的“维摩一默”与“天女散花”一样成了流传千古的佛教典故,对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将“不二法门”落实到美学上,就是美丑无二。《维摩诘经》说法无美丑:“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经中提到,在螺髻梵王眼里娑婆国土清净庄严,而舍利弗看见此国土肮脏不堪,充满秽恶。同一个国土,为什么会显现美丑不同的形态?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这是因为“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所谓心有高下,就是心不平,有分别心,事事计较。这里,《维摩诘经》将美丑差异与有无平等心联系在一起,认为若无分别心,则见一切都美;若有分别心,则见一切都丑。佛法不仅将平等心这个观念首次引入人类文化,还将平等心与美联系起来考察,这实在是佛教美学的伟大创举。若以平等心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一切都美,一切都圆满。平等心哪里来?平等心来自慈悲,来自佛慧。佛慧,即般若智慧,认为万法自性空,一切毕竟空,了无可得,依这样的佛慧看世界,自然心无分别,目之所见,不垢不净,皆是清净佛土。正如《维摩诘经》所说:“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为了方便度外道邪魔,《维摩诘经》主张“以邪相入正法”。 维摩居士正是这样做的,其外表显示的是邪相,却真正证得了无上菩提道,是在家菩萨的代表和楷模。

   《维摩诘经》中,佛祖以神力呈现了由种种珍宝装饰起来的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世人从未见过的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个面目。这个娑婆世界原来竟是如此美丽,为何世人看到的世界却是如此丑陋秽恶?佛祖一语道破世界不干净的秘密:“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我们这个世界原本是庄严净土的,为了适应世上根器下劣众生的缘故才呈现出物质世界的不干净。换句话说,世界呈现出秽恶的面貌是无量劫以来众生不善的共业所造成的,也是出于佛菩萨教化众生、警醒众生的需要。当然这是从佛教业报轮回和佛教伦理的角度对世界丑恶的原因所作的解释,不能用科学原理去评判它的真伪。根据佛教的业报说,众生的身体和生命是正报,众生生存的环境是依报。众生所生存的环境的好坏、美丑是由众生累生累世所作的善恶业力决定的。善业得善报,生于善境,恶业得恶报,生于恶境。所以,佛教有言,依报随着正报转,心净则佛土净,人类的生存环境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正如《维摩诘经》所言:“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佛教把外在环境的美丑与人的心念和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包孕着现代美学颇为关注的生态美学的思想萌芽,无论从社会实践角度还是从审美教育角度来说,这一美学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值得大力承传和弘扬。

佛教不否认美的存在,只是要求修行者不执着于美,不能因为追求美而妨碍学道修行。故此,佛教以“不二法门”为依据,强调美丑不二。在佛教的审美观中,不但美丑无二,甚至“丑”还担当着修行悟道的重任。出家人剃光头发胡子,穿上难看的坏色衣(袈裟),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世人爱美之心,使出家人不被身体美、色相美所迷惑,净心修行证果。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白骨观,就是要“乐观四大如毒蛇”,不但要把身体观“空”,还要把身体观“丑”,使修行者真正意识到生命本身不是这个肉体,肉体随时变化,不能恒常存在,这个身体不是我,人的身体无自性,即“人无我”。白骨观把身观丑、观空,观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观”破除我执和法执,最终修得禅定境界。

世人皆好色,爱美、爱干净、爱山水等都是好色的表现,都落在色法中。若能对美丑一视同仁,爱美而不厌丑,视美丑等无差别,才是真正的自在和解脱。不住美也不住丑才是真正自由的审美观照。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侵权,请通过邮件cs@tlfjw.com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