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法句经》所说的语言规范(一)

      《感应篇·劝诫章》说:“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这句话中,“语善、视善、行善”和“语恶、视恶、行恶”这几个概念很重要,要仔细观察与思维。前面,我们对这几个概念进行了大致的解释与观察,下面进一步来对比“语善和语恶”、“视善与视恶”、“行善与行恶”。先来对比“语善与语恶”。 

      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一直在开口说话。许多人心中都以为,开口说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无需加以重视,这实际上是对佛教业果律愚昧而导致的邪见。古人说“言为心声”,意思是言语实际上是表达心念的声音。语言外在看起来是声波的振动,但实际上是心借助于声音在表达“心相”,被表达出来的“心相”就会被真如心性记录下来,慢慢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即便嘴上不说话,心里只要是在思维,语言都是默默地在心中被唤起的。实际上,我们心中的绝大多数思维与想像都是伴随着语言而产生的,只是有些语言被用嘴巴用声音表达了出来,而有些语言没有被嘴巴用声音表达出来而已。

      假如将我们内心的所有话语都输入电脑,然后运用词频分析软件对一个人话语中所用词汇的频率进行分析,那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一定就是这个人的命运。因为某个词汇一旦从心中生起甚至嘴巴里面说出来,那么这个词汇所表达的心相也一定会浮现在这个人心中,让这个人体验这个心相的滋味,并且还被真如心性记录下来,成为未来的现实。所以,表面上看来,言谈说话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实际上并不平常,我们整个生命的色彩以及遭遇就是被自己的语言定义的,对一个人所说的话语进行全面地分析,就会知道这个人的命运是怎样的。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命运,我们言谈说话时所使用的词汇一定要美好,所表达的心相一定要美好。

      言语要遵循怎样的规范呢?佛陀在《法句经》中教诫说:“恶言骂詈,憍陵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逊言顺辞,尊敬於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这句话中例举了恶言的五种情况:骂、詈、憍、凌、蔑,并略说了遮止这五种恶言的方法。

      一、骂,也即因为内心愤怒而用非常难听的话语辱骂他人。辱骂他人时,一般所用的词汇都是非常恶毒和难听的,若当面辱骂他人,则势必会引发一场争斗或殴打,从此之后彼此结下深仇大恨,使自己在以后的很多天中内心得不到平静,有些甚至会酿成人生的重大悲剧。世间的很多恩爱夫妻、好朋友,都是因为相互辱骂之故而分手成为怨敌,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举不胜举。其实,想想最初为之生气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因为小事而辱骂,因为辱骂而殴打结怨,因为殴打结怨就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对这个道理应该反复观察与思维,从内心深处发起“即便倾家荡产、失去生命,今生也绝对不辱骂任何人的誓愿”。特别值得一提的事,如今不少人不会辱骂他人,却会辱骂家人,例如,有些悍妇有时会用恶毒的话语辱骂丈夫,有些恶棍般的男人也会用非常难听的话语辱骂柔弱的妻子,有些家长会用恶毒的语言辱骂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愚不可及的事情。实际上,对任何人都不可以辱骂,尤其对家人更不可辱骂。如果对家人肆无忌惮地辱骂,这样的人已经与畜生无异。

      二、詈,也即批评、讽刺、挖苦别人。有些人不会愤怒地辱骂他人,却会习惯性批评他人,说他人这件做得不好、那件事做得不好,处处挑毛病。有时批评得不过瘾,就会挖苦、讽刺,进一步对对方进行人格上的侮辱,从而将批评升级为辱骂。很多人觉得,批评他人是在帮助他人,可以把事情办好,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批评偶尔用用,假如内心没有什么愤怒,对对方没有什么羞辱,可能也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内心带着怨恨,并且有对对方的不尊敬,基本都会转化成彼此的怨恨。由于我们很难把握自心,不让自心的不满随批评升级,把“批评”控制在理智的范畴内,所以最好发愿不用。而且经常批评他人,说明自己内心愚痴,并且刻薄无福。所以,一定要发愿今生不去批评他人,要学会理解他人、同情他人。

      有人问:“难道别人的缺点就不能指出了吗?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下级,他们错了难道都不能去批评吗?”当然不是,如果不去帮助对方改变,也是自心不慈悲的表现。帮助别人改变缺点,要尽量用鼓励的方式,帮助他人向着与缺点相反的方向努力,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在这个人面前宣说并赞叹与这个缺点相反的优点来鼓励这个人培养优点。例如,一个人懒惰,我们就在恰当的时候,在他面前赞叹勤劳的功德,并鼓励他勤劳,同时自己也发愿培养勤劳的优点。当然,即便是鼓励他人也需要资本,如果没有这个资本,就连鼓励也不会真正奏效的。这个资本就是“布施、爱语、同事”——布施,就是平时要向这个人布施财物等,给予他实际的好处;爱语,就是平时经常说爱护他的安慰语;同事,就是自己同时与他实践自己的劝说与教诫。有了这三个基础,才能实施言语上的教化——鼓励或劝说,也即菩萨四摄法中的“利行”。

      三、憍,就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优点与功德,以显示自己了不起,有时说起来甚至喋喋不休,在多个场合反复宣说自己的某个优点或功德。例如,女人喜欢在其他女人面前夸奖自己的丈夫、孩子,卖弄般地向他人不厌其烦地述说自己的房子装修得怎么好、手镯怎么贵,到某处旅游是如何快乐等等。这些在人前卖弄自己的语言,一般都会招来听者的反感,使得彼此关系疏远。所以,我们要发愿,今生绝对不在人前宣说自己的功德与长处。

      四、凌,就是欺凌别人,也就是在语言中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要求对方服从自己。这样的语言往往会制造或强调自己与他人的等级差异,表现出自己比对方地位高,有可以随意指使对方的权利,并要求对方服从自己。例如,上级随意指示下级做事,把对方当奴隶一样不尊敬,并表现出自己比对方高;又如,富人言语上随意欺负穷人,认为自己比对方高贵等;丈夫指使妻子,要求妻子无条件服从自己,或者妻子要求丈夫无条件服从自己;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等等。

      五、蔑,就是轻视看不起对方,言语中流露出对对方的蔑视和不屑。例如,对方某件事没有做好,言语上就说“你这个人真是无能,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等等。“蔑”和“凌”都是看不起对方,但“凌”侧重在要求对方服从自己,而“蔑”则是单纯地看不起对方,所以“凌”当中一定包含“蔑”,但“蔑”中不一定有“凌”。此外,“憍、凌、蔑”中一定都有傲慢,但“憍”是宣说自己的功德,而“凌”则要求对方,“蔑”则是轻视对方。

      如果一个人的语言中包含这五种恶,也即——辱骂他人、批评挖苦他人、时常卖弄自己、要求他人服从自己、蔑视他人等等,就会不断招来他人的怨恨。如果一个人被周围很多人怨恨,那么这个人就会遭遇很多不幸。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愿,今生在言谈说话中,一定远离这五种恶言。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