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四十六)——帝国拼版吐谷浑(下)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 我是您的老朋友——藏史德云社的老布。

上面两期咱们分别聊了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今天咱们来聊聊隋唐时期的吐谷浑。

上期的结尾部分我说过,中原的变乱对吐谷浑来说算是国家红利,让它获得了好的发展空间。虽然北魏、北周都曾经吊打过吐谷浑,但别忘了,吐谷浑是个拥有无限回旋空间的国家,只要它往西南的荒原上一跑,中原军队就拿它没辙了。

另外,没有任何一个中原政权把战略发展方向指向过西南,这让拥有无限纵深的吐谷浑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小强一样的存在。

到了北周时期,两国的疆域形成了一个南北交错的局面,北周控制着河西走廊直到敦煌的区域,而吐谷浑的控制区则在南边一直向东,伸到了今天的四川阿坝州,刀锋直抵重镇松潘。

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吐谷浑国内大乱,周武帝宇文邕发兵西征,攻陷谷浑王都伏俟城。

时任吐谷浑王慕容夸吕又向南跑了,北周军队一看又是这套路,只能选择撤军,可撤军过程中被吐谷浑军队来个反包围,差点吃了亏。

这位慕容夸吕值得多说一嘴,他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

一个是特别能活,《隋书》里记载他在位一百多年,现在经过学者分析,没那么长只有63年。可63年也经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了;

另一个就是特别喜欢杀太子,杀得太子都没人敢干了。

公元581年,吐谷浑的欢乐时光差不多就到头了,这一年长安城里的龙椅上换了个姓杨的。

一开始,杨坚还真是没想动吐谷浑,因为他的主要心思放在突厥和南陈身上。为了示好,杨坚还把吐谷浑放在北周的人质也放了回去。

但可惜的是,慕容夸吕不是这么想的,他想试吧试吧。

就在开皇元年,杨坚的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吐谷浑就进攻了弘州(甘肃临潭)和凉州(甘肃武威)。

杨坚先是以弘州地旷人稀为由撤了州置,十一月又派了数万隋军队,来跟夸吕“讲道理”。

从杨坚的诏书上看,他确实是没想开疆拓土,就是想来个“以德服人”。结果夸吕听说隋军来了,倾全国之兵迎战,还联络了党项部落。据说联军的队伍从曼头城到树敦城,甲骑不绝。

结果真打起来,联军一触即溃,被隋军斩首万计。

可这位吕夸被一顿爆捶后居然没服,第二年再次寇边,史料记载的是“西方多被其害”,于是杨坚发甘、凉、瓜、鄯、廓五州兵,深入吐谷浑境,“杀男女万余人,二旬而还”。也就是说,在吐谷浑境内霍霍了二十多天。

咱们上期讲过了,吐谷浑是个小强一样的存在,打而不死。

开皇三年四月寇临洮、五月寇凉州、六月攻氓州、廓州,虽然每次隋军都给了强硬回击,但动不动就来一趟,也搞得杨坚心里很闹腾。

可到了开皇四年,边境突然就消停了。

没事儿就来串门的吐谷浑,为啥不来了呢?

这是因为吐谷浑国内爆发了动乱。

咱们刚才说过,吕夸有俩特点,活得长、杀太子。

杀的结果几位太子都想绑了老爸去投奔隋朝,但注意杨坚的态度,他始终不答应。

这就说明,杨坚不想在西南方向投入更多的国家资源。

等到吕夸死了以后,上来的是慕容世伏。这位吐谷浑王是个想和隋朝搞好关系的人,两国的关系迅速升温,这种和睦关系的代表就是开皇十六年,世伏娶了隋朝的光化公主。

可问题是他想搞好关系,国内的羌酋未必想,娶了新媳妇才一年的世伏就被人给剁了,他弟弟慕容伏允成了吐谷浑的新王。

伏允也是个想跟隋朝搞好关系的人,他上表对杨坚说:“按俺们这地方的风俗,我是能娶嫂子的,您看这事儿中不中?”

杨坚一个合计,也是个好事儿哈,就答复说:“中”。

不过从上面的几个事件可以看出来,吐谷浑国内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这种各方力量激烈博弈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吐谷浑王国灭亡。

公元605年,中原皇帝换人了,新上来的杨广一改老爸的边疆怀柔政策,积极准备向西部用兵。

杨广改变对外政策,倒也不都是好大喜功,他和老爸时候的国家状态确实不太一样。

杨坚时期的隋朝,毕竟要以稳定为主,国内国外还有些隐忧。可到了杨广时期,隋朝已是当仁不让的东亚霸主,曾经像大石头一样压在中原头上的突厥已经萎了,东突厥的启民可汗跑到长安跟人说:“我是给皇帝放牛马的奴隶。”

这那还是当年那个,“存什么钱,南边那俩儿子一会儿就送钱过来”的突厥了。

大业五年,隋炀帝开始了“西巡”,吐谷浑的灭亡大幕正式拉开。

还是老配方,还是老味道,吐谷浑再次被吊打。

隋军五月九日发动进攻,六月二日就攻克了伏俟城,伏允逃至党项

随后杨广设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这就是隋朝的西海四郡

按照《隋书》的记载,西海四郡的辖地基本涵盖了吐谷浑的精华区域,也就是说吐谷浑正式亡国了。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问了,咱们刚说了吐谷浑是西部小强,打而不死。咋隋朝也没费啥劲吐谷浑就完了呢?

这道理其实也挺简单,我以前在讲座里经常讲,皇帝和商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做一个决定之前,都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例,也就是消费比的问题。

杨广愿意为灭亡吐谷浑支付成本,吐谷浑就没戏可唱了。

所以吐谷浑不是强到不能亡,而是看账能不能算得过来。

那杨广支付了什么样的成本呢?

隋朝设置西海四郡后,虽然努力地编户、移民、屯田,但青海以游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没法改变。

为了保证统治的力度,隋朝支付了极高的代价。

按照《隋书·食货志》的记载:“(杨广)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道里悬远,兼遇寇抄,死亡相续。”

也就是说,杨广把天下囚徒打包送到西海四郡去屯田,又让西部的州郡往青海送粮食,但结果是“死亡相续”。

其实这时候的西海四郡有点像现在城市扩张建的新城区,如果能够持续地投入,说不定几十年后真能发展起来。只可惜隋朝没那么长的时间了,四郡在609年设置,619年隋朝就垮了。

隋朝都垮了,四郡自然也就没戏了,西部小强再次满血复活。

唐朝定鼎关中后,东突厥又成了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大石头。所以,李渊采取了和杨坚一模一样的怀柔政策。

这种修好政策,在某些时候确实起到了作用,伏允曾应李渊的要求,协助唐军收复了重镇凉州。

但大多数的时间里,吐谷浑又开始撕咬唐朝的边境。

从武德二年(619)至唐太宗贞观八年(634)的16年中,吐谷浑带着党项寇边24次,战火涵盖鄯州(青海乐都)、兰州(甘肃兰州)、凉州(甘肃武威)、河州(甘肃临夏)、洮州(甘肃临潭)、叠州(甘肃迭部境内)、岷州(甘肃岷县)、芳州(甘肃迭部东南)等多个州县。

在此期间,李世民曾遣使要伏允入朝和好,但伏允称病不至。

李世民见伏允这么不给面儿,便开始着手对付吐谷浑,但他采取的策略不是直接出兵,而是断吐浑一臂。

从贞观初年开始,唐朝加大了对党项势力的拉拢,到了贞观五年大量党项部落来投,《册府元龟》记载唐朝设“六十个州安置,内附者三十万口”

唐朝这边在努力地挖吐谷浑的墙脚,吐谷浑这边则在继续骚扰唐朝边境。

贞观八年夏天,吐谷浑攻凉州,李世民命两路唐军夹黄河两岸西进。但这次军事行动不是很成功,只有副将李君羡缴获了二万多头牲畜。

没伤筋动骨的吐谷浑,在同年十一月又寇凉州,逮住了几个唐朝官员。李世民派的使臣跑了十多次,可吐谷浑就是扣着不放。

这一时期,吐谷浑的国家政策非常奇怪。

隋朝灭国的旧例其实也没过多少年,吐谷浑的当权者也清楚唐朝情况,两国的边境互市运行得还挺正常。

按道理说,保持一个相对和睦的关系对吐谷浑更有利,可吐谷浑就是硬撅了唐朝的面子。要知道,这时候李世民已经一棍子把东突厥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了,唐朝妥妥的是东亚的榜首大哥。

这种情况唯一的解释,可能就是年老的伏允已经控不住场子了,国内有一帮少壮派的羌酋势力,嗷嗷叫得要跟唐朝比划一下。

贞观八年十二月,唐朝的战争机器开始隆隆作响,十万大军分成六路席卷而来。

这次李世民打出的牌里,包括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道彦、李大亮、薛万均、薛万彻、契苾何力、执失思力等一票名将,算是给了吐谷浑足够的尊重。

战争的过程乏善可陈,唐军先后在库山(青海湖东南)、牛心堆(青海湟中县东南)、乌海(青海玛多县冬给诺纳湖)、柏海(青海玛多县扎陵湖、鄂陵湖)痛打了吐谷浑军队,然后占领了伏俟城。

伏允逃到了新疆且末县西南的突伦碛,契苾何力领精骑千余突袭了牙帐,“杀数千人,获牲畜三十余万头,俘虏了王妃”。

伏允仓皇逃走,十余日后为部下所杀,也有说是自杀。

伏允之子慕容顺投降,被唐朝封为西平郡王。可这位慕容顺实在是倒霉,只干了十几天就被人刺杀了。

刺杀他的理由,据说是因为慕容顺曾在长安做过人质“长自中土,深慕华风”。于是唐朝又把他儿子慕容诺曷[hé]钵立为吐谷浑王,但诺葛钵年幼,“大臣争权,国中大乱”

李世民只能派侯君集领兵进入吐谷浑平叛,被唐军硬扶着上位的诺葛钵,在贞观十年三月派遣子弟入朝为质,上表请用唐历,奉唐朝年号,至此吐谷浑正式成了唐朝的藩属国。

吐谷浑之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个是唐军充分认识到了青海自然环境的恶劣。

史料中多次提到“行无人之境二千余里,盛夏降霜”、“途中无水,刺马饮血而行”、“其地无水,人食冰,马啖雪”。

另一个则是唐军对青海的地形有了清楚的认识。

尤其是侯君集、李道宗率领的南路唐军,一直向南奔袭了数千里,历经破逻真谷、汉哭山、大非川、河口、乌海,直到今天的扎陵湖、鄂陵湖地区,也就是黄河源。

这条路正是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的进军路线,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薛仁贵不熟悉地形,轻军冒进的问题。

另外,李道宗担任文成公主的送亲大使,真不一定是因为父女关系,而是他走过这条路线。因为松赞干布接亲的柏海,就是扎陵湖、鄂陵湖地区。

我们回头来看看吐谷浑王国的履历,十六国时期是它的发展期,南北朝是它的强盛期,等到了隋唐吐谷浑就已经进入了衰落期。

这里面即有国内鲜卑与诸羌的权斗因素,也有外部力量变化的因素,还是咱们之前讲过的理论,吐谷浑并没有强到不能倒的程度,不过是收益实在覆盖不了成本。

杨广对吐谷浑摧枯拉朽式的灭国,其实是个反面案例,就是灭国不难,但站住脚成本太高了。隋朝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但唐朝未必愿意这么干。

网上有很多键盘政治家一直在诟病,唐朝为啥不在吐谷浑屯兵设郡,让吐蕃捡了个大便宜。

其实古代人一点都不傻,西海四郡的案例就在眼前放着呢,李世民就是再傻,也不会掉进杨广的坑里去。

说到了隋朝,我就再多说几句。

隋朝的时间太短了,很多人对这个朝代都没啥感觉,其实这个朝代在中国古代史上几乎是个特例,非常有特点。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一句话“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很多人都以为这句话是表扬汉朝,其实它的意思正好相反,说的是汉朝穷兵黩武,国力消耗太大,把自己干崩了。其实把自己干崩了的例子,汉朝还不算明显,最明显的是隋朝。

隋朝是真的强,强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巅峰时期的唐朝未必干得过隋朝,这观点不是老布说的, 是国内很多研究隋唐史的大牛们说的。

我们都知道唐军巅峰时期的战斗意志非常好,可很少有人知道隋将达奚长儒带着两千步兵,就敢跟几万突厥骑兵死磕,所以隋军也是一帮充满傲气的人。

而且隋朝是个结果导向最明显的朝代,汉朝最起码还有过黄老之治,隋朝可是上来就是KPI考核。

KPI考核结果就是,只要决定做什么事,那必须保质保量保进度的完成。关键是隋朝的投资项目太多了,老百姓实在是受不了了。复旦大学韩昇教授曾经计算过,杨广征用民夫数量超过了二千万丁口。

这是个啥概念呢,隋朝一共只有六千多万人,去掉一半女的,再去掉老人和小孩,男丁也就是一千多万人,也就是说每个隋朝老爷们都服过长期的徭役。

最后的结果就是出了个无向辽东浪死歌

刚才讲了隋朝,其实全是为了讲隋朝的事儿。而是在调用民力这个问题上,吐蕃王朝和隋朝真的有点相似,以西藏的经济基础来说,支撑一个大帝国已经是勉为其难了,但等到吐蕃王朝的中晚期,它又开始在国内大兴土木。从某种程度上说,过渡使用国家力量是这两个王朝咔嚓一下就垮了的原因。

现在我们回到题目上,为啥说吐谷浑是帝国拼版呢?

纵贯吐谷浑的历史你会发现,每个强大的帝国都曾尝试拿下吐谷浑。

北魏借慕容纬代之乱出兵,差点灭了吐谷浑,把吐谷浑王慕利延打得跑到新疆和田躲了一年多。

隋朝灭了吐谷浑,设置西海四郡。唐朝出兵扶诺曷钵上位,把吐谷浑纳入了自己的藩属国系统。

吐蕃就不用说了,直接灭了吐谷浑。

也就是说,在大帝国眼里吐谷浑一直都是块帝国拼版。

这其实就显示出了吐谷浑这块地方的重要性,只要周边有个强大的帝国出现,一定会把脚丫子伸到吐谷浑来。

我们回头看吐谷浑地位的变化,你就能发现,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还是个棋手段位,也就是它能够左右周边的格局,等到了隋唐时期,它已经沦落成棋盘了。

在国际关系上国家的定位一共就只有三种,棋手、棋子、棋盘,吐谷浑从棋手到棋盘的滑落,足以说明它国家力量的不断衰落。

好啦,我们用了三期的篇幅来讲了吐谷浑,实话实说确实有点拖节奏,但咱们之前说过,老布讲的不是西藏这个地方的历史,而是西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史。吐谷浑在唐蕃关系上非常重要,我们梳理吐谷浑历史是为了引出以后的结论,吐蕃为啥能拿下吐谷浑,而唐朝不能。

下期咱们就要正式开始讲唐蕃在吐谷浑的博弈了,这次博弈还引出了文成公主的进藏。敬请期待下期《松州城下的东亚力量再平衡》。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