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四十三)——帝国拼版吐谷浑(中)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 我是您的老朋友——藏史德云社的老布。

上一期咱讲了慕容吐谷浑带着部众从辽东迁到了甘肃,然后他儿子又继续西迁,来到了青海。

到了青海之后,慕容鲜卑就算正式把国家支把起来了,国名就用了慕容吐谷浑的名字。

不过上期我也说了,西部的种族是各种羌,是不是实在亲戚先不说,至少人家在一起生活N代了,咋也混了个脸熟。

可从村东头跑过来一帮人,就想在这儿称王称霸,关键是您实力又不咋强,凭啥呀,不拿村长当干部是吧?!

当年归属慕容吐谷浑的部属一共就1700帐,就算一帐6个人,也不过万把人。

这点人撒到茫茫青海草原上,比烧饼上的芝麻还少。

所以,吐谷浑建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磕,和周边的各种羌死磕。

咱上期说过,慕容家有个特点,就是每代都出狠人。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里的评价是“慕容氏亦济济多才”,慕容廆这一支连续出了慕容皝、慕容儁、慕容垂。

慕容吐谷浑这边也不善,他儿子慕容吐延也是个硬人。

《晋书》里对慕容吐延的描述是,“身长七尺八寸,雄姿魁杰,号曰项羽”。

这位慕容项羽同志还是个挺自负的人,曾经顾盼自雄的对手下人说:“大丈夫生不在中国,当高光之世,与韩、彭、吴、邓并驱中原,定天下雌雄,使名垂竹帛,虽偷观日月,独不愧于心乎?”

这话的意思就是,我没生在中原,跟韩信、彭越、吴汉、邓禹这些高手一起玩耍,做点惊天动地的大事,实在是可惜了了。

不过项羽同志的自负,也是有理由的,这位武力值爆表的战士,确实把周围的各种羌们捶得够呛。吐谷浑的统治区快速膨胀,他也被“羌虏忌惮之”。

不过项羽同志的武力值太强了,很可能就想着用拳头讲道理,能用拳头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所以在《晋书》里,既给了他“羌虏忌惮之”的评价,也说他“性酷忍,不能恤下”,对新征的羌人部落“刻暴不仁”

这种暴力弹压造成了强硬的反弹,35岁的他被羌酋刺杀而死。

不过慕容吐延临死也没辜负项羽之名,他看了一眼插在肚子上的宝剑,知道自己要挂了。但他一点没慌,淡定地开始安排后事,他对身边最信任的大将说:“我死以后,你赶紧去白兰。白兰这地方地处偏远,民风懦弱,便于控制。我儿子叶延托付给别人,我担心将来要出事儿,把他托付给你,你能全力辅佐他。等孩子登上王位,我就再没有遗憾了”,言毕拔剑而死。

其实慕容吐延临死前,也感觉自己的做法有点问题,所以他也说了,“这小子刺杀我,是我的过错,对上有负先公,对下有愧于子民。我们所以能控制诸羌人,就是因为有我的缘故。”

慕容叶延继位的时候只有十岁,在据《宋书》、《梁书》里的记载说他,“颇视书传”,“长而沈毅,好问天地造化、帝王年历”,也就是中原文化影响比较深。

如果说慕容吐延是吐谷浑武宗的话,那慕容叶延就是文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父亲的案例在前面,叶延在位的23年期间,他合盟、联姻、妥协,总算把吐谷浑王国稳定住了。

从理论上说,慕容项羽的时代吐谷浑就应该已经建国了。

但史料里没有任何他在位时国家政体的记载,直到叶延的时候,才出现了“设置长史、司马、将军,颇识文字”的记载。

所以一般来说,都将慕容叶延作为吐谷浑王国的立国之君。

等到慕容叶延的儿子慕容碎奚继位时,吐谷浑已经成了西部强国,只可惜碎奚比他老爸走得更远,史料里对他的评价是“好学仁厚,无威断”,结果导致他的三个兄弟在朝中恣意弄权。

王族内部互掐,慕容碎奚还没咋地呢,国内掌权的羌酋长史钟恶地不愿意了。他心里核计国王不管事儿,这不挺好的嘛,你们三个小兔崽子,跟这折腾啥呢?!

于是他就带人把碎奚的三个弟弟都给剁了,慕容碎奚气火攻心,没几天就憋屈死了。

国王都憋屈死了,杀了三个王爷的钟恶地,反倒一点事儿都没有。碎奚不是挂了嘛,没事儿,他有儿子。于是他扶碎奚的儿子慕容连视上位,继续把持朝政。

从钟恶地的所作所为来看,这位羌酋长史堪称是吐谷浑版的曹丞相

吐谷浑三代王的经历非常有代表性,几乎可以作为吐谷浑王国发展曲线的样本来分析。

我们汉族人是大一统习惯了,一看到王国建立就想着大一统。其实大一统是个高端玩法,大多数政权都玩不到这个段位。

就拿吐谷浑来说,无论如何鲜卑王室都是一帮外地人,而他们的实力又不足以压住本地的豪酋势力,所以吐谷浑是个相对弱势的政权,羌酋在国内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这种抵触力量的强大,甚至从对吐谷浑族群的称谓上都看出端倪。

《晋书》“西北杂种谓之阿柴虏,或号野虏”。

也就是说,西北各族群称呼吐谷浑为“阿柴虏”。

那这个阿柴虏是个啥称呼呢?

《魏略·西戎传》里面有段解释:“匈奴名奴婢为柴”

西北诸族的“阿柴虏”称谓,可能是沿用了匈奴对奴婢的称呼,与“野虏”的含义相同。问题是“阿柴虏”这个贱称非常的流行,以致吐蕃兴起后,藏文也沿用了“阿柴”这个名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藏语里“阿柴”的意思是“吃狗肉的人”,反正不管怎么说吧,“阿柴虏”肯定是贬义称呼无疑了。

这也就能看出来,慕容鲜卑在西部地区的群众基础相当差,这也是吐谷浑政权不强势的根本原因。

之后的吐谷浑王国就一直在王权与羌权之间摇摆,王室出了硬人,羌酋就老实点,一旦国王嚢,羌酋马上就支楞起来了。

就说吐谷浑的曹丞相,他在准备剁了三个王爷前,对手下说:“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国王身边都是我的人,我一瞪眼,这仨货就over了!

而且,等慕容连视当了国王以后,钟恶地还对连视说:“大王啊,您别每天喝酒乱溜达了,您得建威布德,干点正经事儿,行不行呀!”

从这些记载上看,王权弱势的时候,羌酋基本上做到了控场的局面。

反观吐蕃王室,人家也是外地人属性,咱们在聂赤赞普是哪里人这期里讲过,不管传说中聂赤赞普是从哪里来的,他都是外地人。

但你看人家悉勃野家族,硬是把自己干成了天神后裔,把地方势力全干服了,家族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而吐谷浑王室就始终走不出地方势力过大的怪圈,这就是差距呀。

要是吐谷浑的曹丞相们一直这么折腾,估计离game over也就不远了,但咱们前面说过,慕容家的特点是经常能出点硬人。

慕容连视之后,连续出的视罴、树洛干、阿豺都不是一般战士,他们在位期间成功按住的地方势力,让友谊的小船没彻底翻过来。

其中这位慕容阿豺值得说上一嘴,《魏书·吐谷浑传》记载阿豺临终前召集子弟,对他们进行训导。

他对弟弟说慕利延说:“汝取一支箭折之”。

弟弟一下就掰折了,慕容阿豺又说:“汝取十九支箭折之”。

慕利延一听,“大哥呀,你这不逗呢吗?!十九之箭捆一块,谁能掰折呀!”

然后,阿豺就说了,“这下你知道了吧,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戳力一心,社稷可固。”

这个折箭遗教的故事广泛见于西北各游牧民族之中,但慕容阿豺的这个版本才是这个故事的初代版。

很多人见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感慨古代人的智慧。其实有这个故事恰恰说明了内部不团结,要是哥几个好得铁板一块,阿豺还废这劲儿干嘛,两眼一边,安心挂了不就得了。而且阿豺就让弟弟折箭,这不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嘛!

关键是他废了半天劲儿,最后也没卵用,慕利延还是做了吐谷浑王,而阿豺的儿子慕容纬代心里突突,准备跑去投北魏,到底被叔叔给剁了。

纬代的弟弟们倒是成功地跑了,他们回来时带着北魏的大军,差点把吐谷浑灭了国,慕利延被打得跑到于阗国(新疆和田地区)躲了一年多。

这种王族内部的倾轧[yà]在吐谷浑王国的中晚期变得愈演愈烈,多次爆发弑君、废太子、大臣争权的动乱,最后甚至到了需要外部军的队扶持才能坐稳王位的情况。

讲到这里,算是把吐谷浑王国的基本盘讲得差不多了。

这个鲜卑政权在王族内部和国家内部都有严重的隐忧,感觉有点像个缝合怪,愣被凑在一块的国家。幸运的就是,过不了多长时间王族里就能出一个英明神武的人,把国家稳定一段时间。

但有一点咱们要说清楚,我刚才把吐谷浑一顿埋汰,说得基本都是负面的因素。

但从吐谷浑王国的发展上看,它其实是个西部地区的大国,至少跟党项、附国、西山八国比起来,吐谷浑是个庞然大物的存在,要不然也不会总能引起中原政权的注意,过来修理它一顿。

说完了,吐谷浑的内部因素,咱来简单讲几句外部因素。

有句古话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吐谷浑比较倒霉,在中原政权的眼里,正好是个“怀璧的匹夫”。

它所占据的青海,也是古代商道的途径地,叫做青海道,东边连着陇右,西边连着于阗国。

虽然对中原王朝来说,青海道的价值没有河西走廊重要,但青海的位置正好是河西走廊的战略缓冲区

也就是说,只要吐谷浑一折腾,马上就会威胁到河西陇右,而河西又是所有中原王朝的战略指针方向,这就让吐谷浑的地位变得有点尴尬了。

从吐谷浑的角度上说,作为本地最大的政权,天生就有对外扩张的冲动,可一旦扩张很快就会引来中原军队的暴击。

于是,吐谷浑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了。

只要中原政权虚弱,吐谷浑就冲上来咬几口,等到中原政权回过头来,吐谷浑又跑没影了。

这种状态从五胡十六国,历经南北朝,一直延续到了隋唐。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曾经与吐谷浑爆发战争的国家里,就包括前凉、后凉、西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北周、再有就是隋和唐。

从这个名单上看,吐谷浑几乎和所有接壤的国家干过,还被西魏联合突厥给揍过一回。

不过您也别以为吐谷浑这么折腾,影响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其实还真没影响啥,吐谷浑和这些国家之间,受过封、上过表、娶过公主、嫁过妹妹,基本上是打归打,和归和,啥也不影响。

而且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动乱局面,还让吐谷浑如鱼得水,着实发展了一波。

从这个角度上说,吐谷浑也算是赶上好时候,让它疆域极大时发展成了东至松潘、西至且末,绵延数千里的大国。

不过,公元581年吐谷浑的好日子就算基本到头了,中原这边出了个名叫杨坚的狠人,一举结束了中国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隋唐时期的吐谷浑又有哪些经历呢,咱们下期再讲,谢谢大家!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