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三十四)——吐蕃的盟誓制度(上)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 我是您的老朋友——藏史德云社的老布。

今天咱们要聊一个很重要,但是有点晦涩的内容,这就是吐蕃王朝的盟誓制度。

为啥说它重要呢,因为盟誓制度是吐蕃处理君与臣、臣与臣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石。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在吐蕃人际关系上的权重,一点也不比法律条文低。

但是如果单独拿出来讲盟誓制度的条文,又会让咱们这个节目显得很枯燥,所以老布用几个案例把吐蕃盟誓制度的变化勾出来讲,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就得了。

咱先来说松赞干布,他上台以后马上就开始清洗国内的政治集团,首先倒霉的是山南系的王室老班底。

这帮人首先叛乱,自然没啥可说的,敢冒头的都挖了根。

紧跟着倒霉的就是森波系的领袖娘氏,跟着娘氏倒霉的还有属卢氏。再然后就是后藏系的头目琼保·邦色了,这就是咱们上两期讲的——松赞干布的致命节奏

但你别以为,松赞干布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干,要是真这么干,国家马上就散架了。

在每干掉权臣系统之间,松赞干布都留了很长的时间来缓冲。这才是成熟政治家的节奏,要不是这样,不一定是谁致命呢!

松赞干布从继位之初便开始平叛,等干掉了琼保·邦色,都已经灭亡象雄之后的事儿了。[1]

敦煌文献里明确记载,象雄之灭在文成公主嫁入西藏后的三年。

文成公主出嫁的日期非常准确,为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十五。也就是说,灭象雄的年代在643~644年左右,而这时候离松赞干布去世,只有5年多了。

这就意味着,松赞干布差不多用了整个执政生涯,才完成了打击贵族集团的工作。

但即便是这么有张有弛的节奏,依旧在朝臣中造成了巨大的波澜,尤其娘氏被治罪后,森波系大臣个个噤若寒蝉,都猫在一边哆嗦,生怕迸身上血。

这种状态对国家来说是有害的,尤其森波并入吐蕃可没多久,老是这么君臣关系紧绷,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乱子。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政治老狐狸站了出来。

这个在关键时刻现身的人,就是跟着娘·曾古做卧底的韦·义策。

按照敦煌文献里的说法,“韦·义策老耄,曝日闲住”,这话的意思就是他岁数大了,在家闲待着。

但韦·义策在家是在家了,可真没闲待着,朝中的风云变幻,没一样能逃过他的耳目。

等娘氏垮台了以后,韦·义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他要出来给韦氏家族谋一份泼天富贵。

他请人向松赞干布上书,“俺们韦氏从背弃森波杰开始,就一直忠心耿耿,娘氏家族出事儿,我们也从来没离心离德,没给赞普丢面子。现在呢,我老了,身体比尸体还虚弱,疮疤比伤口还大。在我死之前啊,我想请大王再盟一誓,再赐一物,与我的子孙立盟。

先王在世之时,曾在我家休息,这是我家无上的荣幸。

现在,我想请您驾临寒舍片刻,不知可否?!”[2]

松赞干布是啥人呐,一眼就看明白了韦·义策想干啥,不过这正是他需要的东西。

他马上大度的表示“有恩于我的人,我决不会让他灰心丧气;神骏的马驹,我绝不会它的背磨伤。

我父王在世的时候,就曾想让枕·多日邦赞和韦·义策主持大江两岸的政务,准备任命为首席大相。可枕·多日邦赞已经去世,韦·义策又年高老迈,这才任命了娘·尚囊。

可这小子跟俺们家不是一条心,所以我才办了他。

这么看起来,还是韦氏一族忠贞不二,有始有终。

我答应你的请求了,就在冲木地方设宴,并和你家盟誓。”

松赞干布与韦氏家族的盟誓是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某种程度上说,算是吐蕃盟誓的重要转折点。

因此这次盟誓,不论是仪式,还是盟誓词,都被敦煌文献详细的记载了下来。

但为了讲清楚吐蕃盟誓的变化,咱们先得把松赞干布和韦氏放一放,看看前面的盟誓是个咋回事!

敦煌文献里有关盟誓的记载出现得非常早,任小波博士的论文里在谈到吐蕃盟誓制度时,引用的最早的一篇都已经进入了神话时代。

这篇名为《家马与野马分化的历史》的故事说的是,由于九重天之上的水草不足,天马降临人间与人间的马王结合,生下马驹三兄弟。

但长兄在争夺水草的过程中,被耗牛挑死。小弟决定要为兄复仇,但二哥认为势单力孤报仇无望。兄弟二人产生争论,最终分道扬镰。

复仇心切的小弟便同人类缔结盟誓,在人类的帮助杀死了耗牛。小弟为履行誓约,变成为人服役的家马。而二哥则游荡于旷野,成了未经驯化的野马。[3]

这个盟誓故事虽然有点幻化,更像是一篇文学作品,但从盟誓双方的关系上看,明显处于对等关系。

也就是说,缔约双方地位均等,各自履行盟誓规定的义务和权利。

第二个例子是止贡赞普被杀后,遗体落到了水神之手,茹拉杰找到水神要赎回尸体。水神提出要他去寻找人鸟家族的成员,茹拉杰找到人鸟家族后,要求带走一个孩子献祭。

人鸟家族提出一堆要求,茹拉杰一一应允,双方也进行了盟誓。

这部分的具体内容,请大家听前面的《意味深长的葬礼》这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茹拉杰与人鸟家族的盟誓,依旧是一次对等关系的盟誓,并没有高低贵贱的地位差。

第三个例子,咱们在《雅江北岸的叛歌》里讲过,心里憋屈的娘·曾古唱了一首试探韦·义策的歌,就是那首“汤汤大河对岸,雅鲁藏布对岸,有一人,人之子,实乃天神之嗣”的歌。

韦·义策听了以后,心领神会,决心投奔达日年色,此后二人“归心于赞普悉补野氏,共立极重之盟誓。”[4]

随后,盟誓的规模扩大到了娘氏、韦氏、农氏和蔡邦氏四家,等蔡邦氏面见达日年色时,其他三家的代表不能前来,蔡邦氏献上了四家的盟誓词。

这四家之间的盟誓,依旧是对等盟誓,大家一边高,就算娘氏是卧底带头人,地位能少高一点,但也很有限。

但没过多久,达日年色猝然去世,森波带路党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冒险渡江亲自面见囊日伦赞。

双方在吐蕃重新进行了盟誓,这次的盟誓词也被敦煌文献记录了下来。

盟誓词上说:“自今而后,定将森波杰弃于背后,定将悉补野搂于胸前。对于悉补野赞普,决不萌生贰心,决不半途生变,决不泄露机密。决不混淆内外,决不三心二意。决计英勇奋勉,决计献身效命。对于论赞所颁诏命,定将格遵奉守。对于他人所施诱骗,定将不予听信。”[5]

这次盟誓就能看出地位差了,明显是森波带路党有求于吐蕃赞普,基本上就是一份宣誓效忠的投名状。

可惜的是,敦煌文献没记载囊日伦赞的盟誓词,所以我们不知道他是咋表态的。但有一点我们要清楚,盟誓当时双方还不是正儿八经的君臣关系,多少也有点相互合作的意味。

而且,从日后琼保·邦色敢在囊日伦赞面前乱说话,乱唱歌的情况上看,当时的吐蕃还没有形成森严的君臣秩序,这时的吐蕃君臣还有点大小王的赶脚。

前面涉及盟誓的案例梳理完了,咱们来看看松赞干布这次意义深远的盟誓。

首先从这次盟誓可以看出,吐蕃的盟誓有明确的仪式和步骤,应该包括“饮宴、立盟、歌吟、酬神谢天和签订誓词”等几个程序。

敦煌文献的记载上看,松赞干布答应以后,韦氏“在冲木地方,以半克青棵煮酒,敬献饮宴,并献上犀皮铠甲十套,自战场缴获之带鞘长剑两把,作为觐见之礼。”

(需要说明一下,这地方“半克青稞煮酒”的“克”是西藏的传统重量单位,不是中原地区的克,要不用半克青稞煮酒也太寒碜了。1藏克的重量约等于中原的28斤。)

等大家都喝高兴了,松赞干布首先表态,“义策忠贞不二,你死后,我为尔营葬,杀马百匹殉葬,子孙后代无论何人,均赐以金字告身,不会断绝!”

立盟之后,松赞干布高歌了一曲:

雅砻河水短而浅,由外向内深而远;

雅砻谷地小而窄,自南向北而延伸;

把分散的部落聚在一起啊!

轶闻掌故说不完;

自今天直到以后,你不要背弃我啊,我将不舍弃你!

我若是抛弃你啊,苍天定会护佑你!

你若是背弃我啊,我将会给予惩罚!

松赞干布唱完了,韦·义策也接着唱了一首做应和:

吾的长官是赞普你,我虽弱小也要把王放在肩上;

您的大手掌握了我,神灵可以作证;

大王所吩咐的话语,任何时候都立即遵命;

鸡是要展翅的,最终还是落在架上暖和。

双方对歌完毕后,韦氏的父兄子侄七人共同举行了隆重的酬神谢天仪式。在这一过程中,手捧白石是最具特色的举动。

敦煌文献记载为“盟誓时赞普手中所持圆形玉石由甲兰顿举起奉献,此白色圆玉即作为营建韦·义策墓道的基石。”

白色石头在藏族传统中,是一个拥有神性隐喻的符号。

根敦群培先生在《白史》中写到:“近代藏区、锡金、尼泊尔等地,仍存在手捧白石进行盟誓的习俗。在西藏各部落中,至今仍盛行立石结盟立约的习俗。也就是向树立的石头献祭牛、羊、猪和狗,然后进行盟誓,并祈求神灵作证,严惩背约之人。

这种手捧白石立盟的含义,大概有两层:

一是表示部落、政权之间的关系象石头一样坚固;

二是白色在西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白耗牛就表示神牛,白石就相当于神石,面对神石盟誓,可以借助神的力量对盟誓起到监督的作用,保证双方绝不食言。

仪式的最后是双方签订誓词。

松赞干布的盟词是这么说的:

“自今尔后,尔兄弟子侄于悉补野赞普驾前忠贞不二,不阳奉阴违。

永远永远,世世代代,无论何年何岁,决不对义策之子无罪而责谴,决不听信奸人离间,即或听到离间之词,亦允许尔等辩论,以申诉原委,决不因而谴责。

义策之子孙任何人对赞普有意外不忠之事者,即对不忠者本人以外,决不株连,其他未参与盟誓之人决不加罪,决不像对待猪一般用武器来刺杀,也决不像鹰鹤对待禽鸟一样追赶,任何一个有能力之人决不抛弃,决不贬责。义策之一子将受决不低于金字告身之封赐,决不无罪而剥夺其奴户、封地。忠心不二者而绝嗣之时,亦不没夺其奴户、封地。尔若有二心,则我降罪,不在破盟之列,尔若将奴户、封地用以调换,或献出时,亦不在破盟之列,永远永远,王族之子孙后代均遵照此誓办理,誓文交给义策父子收执。”

韦·义策部分的盟词则说道:

“对于悉补野赞普墀松赞父子宗系决不变心,永远永远,赞普之子孙对我等无论怎样,我等决不变心;

决不为他人所引诱、决不投靠其他人、决不在食物之中安放诅咒和毒液、决不对赞普做任何坏事。

若我之兄、母、弟及子孙之中有任何一人产生异心时,立即向赞普坦露其有异心,决不跟产生异心之兄弟为伍。

其他人若对赞普心怀二志,我定将此事坦露;对任何并无过失之人,决不挑拨离间;决不嫉妒憎怒;若被任命充当长官,对于一切民庶决不有所偏私,决然谨奉赞普之诏令,永不忘渝,此誓。”

对比这份盟誓词与之前的盟誓词,就可以清楚得看出,松赞干布已经确立了森严的君臣等级关系。

这种关系明显有别于囊日伦赞时期的模糊状态,成了一种带有中央集权意味的君臣关系。

松赞干布在誓词里,保证了韦氏为代表的贵族们的特权,保护其属民和封地,不随意剥夺,但这种保护是有前提的,就是贵族必须对王室忠心耿耿、不得有二心,否则誓词就会失效,王室有权对贵族实施处罚。

反观韦氏一方的誓词,则根本就是在句句表忠,做俯首帖耳之状。

换句话说就是,贵族的权势只能依附于王权,效忠是贵族对王室不能违背的义务,而且没有任何特例可言。

如果我们心理阴暗一点的话,就是只要王室宣布哪个大臣有二心,那之前就算是盟誓过一百次也没用,该刨你家祖坟一样能刨。

反过来看贵族呢,你却不能说王室违反了什么约定,号召起来推翻王室,因为无法可依!

从上述几个盟誓的案例,我们就能看出,吐蕃的政治结构,在松赞干布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是吐蕃走向王朝的基础。

好啦,这期就先讲到这里,下期咱们还是接着聊盟誓制度,我会跳开时间线,把吐蕃王朝时期的盟誓案例串讲一下。

参考文献:

[1]、《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_王尧、陈践;

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宋迎至吐蕃之地…此后三年墀松赞赞普之世,灭李聂秀,将一切象雄部落均收于治下,列为编氓”。

[2]、《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_黄布凡;

后来,卫·庞多热义擦卜年老,闲居曝日。时值赞普松赞从年噶尔巡幸至吉垄,庞多热义擦卜遣聂多热祖伦为信使寨报道:“从前抛弃森布杰,拥戴悉补野,疆土象河道一样延长和拓宽,娘氏不能从政时被贬滴。我等子孙对上忠诚不渝,没有半路变卦。现在这样呆着,身体看来很衰弱,但疮疤还很耐磨。我老朽一个,希望在生前能与我盟誓,赐度支之职,赐盟誓于我的子孙以度支之职。赞普父王曾在我的住处下塌,恳请赞普也能莅临原处拉姆恰巴仲木寒舍用餐,可否?”

当时正欲对娘氏及属卢·兑仁木治罪,……赞普刚刚受理完此事,用过午膳,亲自下旨曰:“我不会使有恩之人心灰意冷,不会让坐骑小神驹背上长疮。从前父王之时,对郑.多热崩赞与庞多热义擦卜汝二人,早拟安排为大河两岸之公论,然郑.多热崩赞已死,你也老了,让你曝日闲居,让娘.尚囊作大论。父王莞后,娘氏反叛,因此惩治。现在,你们卫氏一族自始至终未背叛。所以,同意在拉姆恰巴仲木进宴并盟誓。”卫氏遂在拉姆恰巴仲木酿半炉青稞酒备宴,并将十种油漆皮革甲青和董卓木的宝剑、王冠二份礼物献上,赞普乃与之盟誓。卫.义擦卜亲族七人均参与盟誓。赞普旨令曰:“义擦卜忠心耿耿,死后朕亲自为你安置建造坟墓,并杀马百匹陪葬;在子孙中找一合适之人,赐以黄金告身,世袭相承!”降旨毕,赞普亲口歌曰:

短短的雅姆河道,

从下游延伸到藏地;

狭窄的雅姆河谷,

从南方拓展到北方。

集怀抱之属地,

历史典故说不完;

走遍这块大地,

厚底鞋水浸不湿。

从今以后,

你不背弃我,

我不抛弃你。

如果我抛弃你,

就去作天边的守卫;

如果你背弃我,

埃布将会被毁灭!

唱完,卫.义擦卜对答歌曰:

如果我希求小小的尊严,

请君主提携我;

如果我需求财富,

请神山降福于我。

君主如下旨令,

事业长治久存。

母鸡若收拢翅膀,

架上小鸡温暖。

唱完后,亲族七人举行大规模的酬神仪式,结郑蓝端取来盟誓时需拿在手中的石头献到赞普手中。此白石头,乃为营建义擦卜坟墓之奠基石。

参加盟誓的尚论、近侍库·赤多热娘苏尔、努卜·聂多热祖伦、额·结郑蓝端、策崩·赤赞空多、沃玛岱·赤桑禄赞、库·门多热庞擦卜等君臣七人如此盟誓。誓词曰:从今以后,你们子孙若对悉补野王族忠贞不渝,不半途而废,那么永远永远,决不无故惩治义擦卜之子!决不听信人们离间之言!如果听到离间之言,未加分辨解释根由决不处置!如果义擦卜的某个子孙未加思考生叛逆之心,除他一人外,决不惩治周围别的人!决不处罚未参与盟誓之人!决不像对待(要宰杀的)猪不用利器去分开!决不象群鹰追鸟一样!决不抛弃和贬滴无罪过之能人!决不降低义擦卜一个子孙的金告身!决不被夺无罪者之封地!只要不心怀离异,即使断嗣,也决不收回封地!汝等若有叛逆之心则不包括于此盟誓内!汝等如将封地与他人交换或奉献他人,亦不包括在此盟誓内!直到永远,永远,王子王孙都将如此恩赐!”义擦卜亲族盟誓词曰:“决不背叛悉补野赞普赤松赞父子及其子孙后代!无论何时,王子王孙无论怎样做也决不背叛!决不在其他人中另寻贤君!决不与其它心思反叛者相互为谋!决不在所管理之食物中掺毒!决不说赤伦赞一句坏话!我的兄弟子孙中倘有个别人叛逆,决不祖护而不揭露!决不帮助兄弟中出现的叛逆者!如果觉察到别人对赞普不忠,决不隐匿不报!对没有过错的补尔(悉补野)家族的人决不挑拨和嫉妒!如果为官,对所有属民决不做不公平的事!对赞普的任何命令决不忘怀!”盟誓者义擦卜本人与其子塞多热哀多、滤多热松木囊、赤松木杰炯、芒杰赞松,及其孙达布杰聂囊、芒布杰布擦卜等七人同盟此誓。

[3]、《吐蕃盟誓研究》_任小波;

IOL Tib J 731号写卷,写牛壮马生动而细腻,是一篇藏族民间文学佳作。其中,《家马与野马分化的历史》故事梗概如下:在九重天之上,有一匹公马、一匹母马,生下一匹小马。由于天上水草不足,降临人间。小马与人间马王结合,生下马驹三兄弟:长兄义吉当恰(Yid kyi gdang pyam)、二哥江绒俄札(rGyangron rngog bkhra)、小弟库绒莽达(Khug ron rmang dar)。兄弟三人又因寻找水草,分别前往三个地方:羌喀纳结(Byang ka snam sgyad ),纸卓结恭(Pyi vbrogbrgyad gong)、卓纸当松(vBrog phyi ldang sum, vBrog pyi gang sum)。后来,长兄因竞食水草,被耗牛挑死曝尸。小弟决计为兄复仇,而二哥却自认力单体弱、雪J限无望。兄弟二人产生争论,终因意见迥异而分道扬镰。小弟复仇心切,于是前往机廷(Skyi mthing),同人类玛布丹协(rMa bu ldam shad )缔结盟誓。通过人类的帮助,最终杀死了耗牛。小弟为履行当初誓约,报答人类的恩情,变成为人服役的家马。而二哥则游荡于旷野,仍是未经驯化的野马。至此,家马对人的义务得以确立:不仅成为活人用于驮载和狩猎的脚力,而且成为超度亡者抵达冥界的坐骑。

[4]、《浅谈吐蕃盟誓制度》_铁国花;

义策听罢心领神会,回答曾古:“没有比尔所言更为真实之话语矣!’于是二人盟誓,决心投奔布达聂斯。此后二人“归心于赞普悉补野氏,共立极重之盟誓’。

除娘、韦二氏之外,韦·旁多热义策舅氏农·桑多日孙也参与盟誓,共同反抗桑波杰挥邦松统治,后娘、韦、农氏三姓皆与布达聂斯之臣蔡邦·纳森结为知己,与之议盟,并通过蔡邦·纳森向布达聂斯建议,布达聂斯非常重视。他向娘、韦、农三氏联盟保证:“吾虽有一妹,嫁在桑波杰之侧,但吾愿从诸君之言。’并收下娘、韦、农三氏联盟誓词。

[5]、《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_王尧、陈践;

《唐代吐蕃的氏族》_林冠群;

《赞普传记》(五)就记载了松赞干布与韦氏家族的盟誓过程。

赞普之誓词为:

自今以后,尔等兄弟子侄,于悉补野赞普驾前,忠贞不贰,不阳奉阴违,永远永远,世世代代,都决不对义策之子,无过而降罪,决不听信离间之言,纵使听到某些离间之言,也会让其辩解申诉,决不加以惩处。倘若义策之子孙后代任何一人有意想不到的不忠者,除不忠者本人外,决不株连未参与盟誓的其他人等,决不降罪,决不像对猪一般,用武器来刺杀,也决不像老鹰追赶小鸟一般。有任何一无过失且有能力者,决不抛弃,决不贬抑。对义策之一子的封赐,绝不低于金字告身,决不无罪而没收其奴户、土地,忠心不二者绝嗣时,亦不没收其奴户、土地。尔若不忠则不得参与盟誓,尔若将奴户、土地更换或献出,亦不得参与盟誓,永远永远,世世代代,王室之子孙后代均遵照此誓办理。

松赞干布誓毕,韦氏家族接着发誓,誓词如下:

对于赞普悉补野挥松赞父子及其后裔,绝不变心,永永远远,无论赞普怎么做,子孙后代绝不变心。绝不另我他人做主人,绝不与其他想不忠的人联合,绝不在食物中下毒,绝不对赞普墀论赞花言巧语。若我兄、母、弟及子孙之中有人不忠之时,也绝不隐瞒不忠之事,绝不与不忠的兄弟手足为伍。若听闻有人对赞普不忠时,绝不隐瞒。对任何无过失之人,绝不挑拨离间。

若被任官,对所有民庶,永持公正之心,对赞普所下之任何诏命,绝对予以执行,如是誓言。

由上述君臣盟誓过程,透露出韦氏家族与松赞干布的意图。对韦氏家族而言,当其他大家族如娘氏遭受整肃,政局诡谲氛围凝重之时,韦氏家族试图率先向松赞干布表态,期能获致王室的信任,在新局中站稳脚步;对松赞干布而言,韦氏属拉萨河谷地区的氏族为协助雅隆征服江北地区的重要成员,是为颇具指标性的大家族,若能得到韦氏家族的输诚,对王室的掌控全局将有所帮助。因此松赞干布颇为重视,亲率近侍大臣隆重赐盟,营造君臣和谐,共造稳定持久的君臣关系,并以之作为典范,昭告天下。是以史官将君臣盟誓过程,详尽地记录下来。如是,松赞干布透过上述的方式,包括剿除恃功而骄、莱鹜不驯的家族,同时又分别与各大家族盟誓,重新界定君臣之间的权利义务,从而成功地建立了王室的权威,巩固悉补野氏作为吐蕃君主的永久地位。

[6]、《盟誓与吐蕃社会》_刘志国;

据孙林教授研究,作为吐蕃一项重要的制度,盟誓有着非常严格的步骤和非常细致的规定。

今以《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记载的松赞干布和韦氏家族的盟誓为例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饮宴、立盟、歌吟、酬神谢天、签订誓词。

饮宴是盟誓仪式的开始,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说:韦氏“乃于拉木、恰拉山中间之冲木地方,以半克青棵煮酒,敬献饮宴,并献上犀皮恺甲十套,自战场缴获之带稍长剑两把,作为赞见之礼。赞普乃与之盟誓。”

为何在盟誓的时候要以半克青棵煮酒,敬献饮宴?据孙林教授研究认为:“古代西藏王权的确立很讲究所谓的支锅称王,即类似内地古代传说中的黄帝的设鼎而立。”

笔者认为,这是由当时时代条件所造成的。在远古时代,由于生活资料比较匾乏,因而在盟誓时敬献饮宴本身就代表一种对盟誓的重视和虔诚。

立盟,是仪式的最重要的部分。

主持者为专门的苯教师,主要进行刑牲为盟。在此过程中,苯教师穿上专门的服装,宰杀特定的牲畜,并将血涂在嘴上,以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为盟。

歌吟,这是古代西藏盟誓中必要的环节。

“赞普高歌:‘雅砻喝水短而浅,外向内深而远,雅碧谷地小而窄,自南向北而延伸,把分散之部落聚起矣!

轶闻掌故说不完;到各处去巡视乎,鞋底却不够磨啊!

自今天直到以后,你不要背弃我啊,我将不舍弃你!

我若是抛弃你啊,苍天定会护佑你!

你若是背弃我啊,我会进行惩罚也!’

歌毕,韦义策和歌作答,歌云:

‘吾之属官长上是赞普你,我虽小也要把王放在肩上、您之手中掌握了我,神灵可以作证,大王所吩咐之语,任何时候都立即遵命,鸡是要展翅的,最终还是落在架上暖和。”,

为何盟誓时要进行歌吟?

其实是有一定的历史来源的。从聂赤赞普到拉拖拖日年赞的27代赞普,多以仲、德乌、苯三种方式护持朝政。而在这三种护持朝政的方式中,德乌即为隐语,歌谜。而这些歌迷主要就是在一些重要的仪式上进行的。从现存的《赞普传记》来看,但凡赞普在举行盟誓的盛会时,必有歌吟,而且这类歌吟总是问答式甚至是问难式的,而且歌吟中会常常加入大量的各种典故和隐喻,。这些现象说明歌吟是举行盟誓仪式的不可或缺的一步。

酬神谢天,参盟的双方在吟唱完后,韦氏父兄子侄七人共同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酬神谢天仪式。在这一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为手捧白石。“盟誓时赞普手中所持圆形玉石由甲兰顿举起奉献,此白色圆玉即作为营建义策墓道基石。”

在根敦群培先生的《白史》中也提到:近代在藏民族以及锡金、尼泊尔等地仍存在着手捧白石进行盟誓的习俗,在西藏路巴各部落中,至今仍盛行栽石结盟习俗意为裁石立约,即向栽立的石头祭奉牛、羊、猪和狗,然后进行盟誓,并祈求神灵作证,严惩背约之人。

手捧白石进行盟誓主要有以下二层含义:

1. 表示人们、部落、政权之间所建立的关系象石头一样坚固。

2. 白色在西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白耗牛就表示神牛。白石意为神石。

可以以神的力量对人们的盟誓起到监督作用,使双方永远坚守誓言,绝不食言。

签订誓词,这是盟誓的最后环节。盟誓完毕之后,最后要盟誓的所有人签订誓词。并且都把盟誓人的名字记录其间。如松赞干布与韦义策等人签订誓词之后就把参加盟誓的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纲挥多日亮雄,努聂多日祖伦,岩甲枕兰顿,蔡邦挥赞孔道,俄玛岱挥桑洛赞,纲孟多日旁策,君臣七人均盟誓其上”

我们看吐蕃时代的别的众多盟誓,如赤松德赞与达札禄恭的盟誓、赤松德赞与众大臣的兴佛证盟、赤德松赞与娘定埃曾的盟誓等都签订了誓词并都具体署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