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黄大仙信仰的历史起源

2.jpg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为人们描绘的神仙世界和流传的神仙故事,在中国民间世代相传、家喻户晓。

黄大仙是道教史上著名人物,东晋道士,是道教中的得道真人之一,对信仰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黄大仙信仰的历史起源

21.jpg

1、黄大仙的民间传说和文字记载

历史上,浙江金华地区的道教氛围十分浓厚,出现了不少的道教人物和道教遗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黄大仙(黄初平)了。根据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与黄大仙有关的自然遗迹和人工建筑就有将近 30 处。唐杜光庭编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金华山,金华洞元洞天,五十里,在婺州金华县,有黄初平赤松观。”

关于黄大仙的传说在民间流传颇多,如“救人引虎”、“仗义取银”、“避雨遇道”、“补垄”、“惩贪官”、“刀劈珠宝山”等等,所有这些传说无一不体现了黄大仙“扶正祛邪、济世劝善”的品格。其中最为著名的还属“叱石成羊”的典故。这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神话传说,在一些历史文献中都有所记载。据考最早记录此事的是东晋葛洪的《神仙传》,而后在唐孟松年的《仙苑编珠》、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宋倪守约的《赤松山志》中都载有牧羊人“叱石成羊”的故事。

《中国文物图注》中也有关于“叱石成羊”的记载。一直以来,“叱石成羊”的传说,不仅盛于民间,还是我国神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史料记载,古代我国的许多帝王对黄大仙都要顶礼膜拜。金华牧羊儿“叱石成羊”的典故,历来也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为金华牧羊儿抒写情怀:“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曾为黄初平歌咏:“先生养生如牧羊,放之无何有之乡,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清代李渔也有诗曰:“此羊仙洞赤松山,一日双眸数往还。

犹自未穷千里兴,送云送过括苍间。”不仅如此,历代画家也喜用“叱石成羊”为创作题材,风格各异,精彩纷呈。据北宋《宣和画谱》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曾作过《黄初平牧羊图》

2、黄大仙的来历

黄大仙的传说在浙江金华、兰溪一带流传颇多,而其人其事见于记载最早的应是晋代葛洪《神仙传》卷二语:“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索初平,历年不能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何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只因问弟曰:‘羊皆何在?’答曰:‘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只自不见之。’初平偕往寻之,乃言:‘叱叱!羊起!’于是白石皆起成羊,数万头。初起曰:‘我弟独得神仙道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诸亲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行以方教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

后来的《金华府志》、《兰溪县志》等,多为转引《神仙传》之语。从五代吴国建造赤松庙起,在金华民间就盛行祀奉黄大仙。从这些记戴中可见黄大仙本名黄初平,号赤松子,东晋金华丹溪人(今金华兰溪),生于公元 328 年,自幼家贫, 8 岁牧羊。据《金华府志》记载,他曾在放羊时随道士到金华山洞中修炼道法,其兄黄初起四处寻找,不知下落, 40 年后才在山洞外相见。从前的羊群早已化成了满山的白石,但初平一声呵叱,石头立即变成羊群,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黄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黄初起惊异万分,神仰其弟之功法,亦立志修道

从此,黄初起留在洞中跟随弟弟一起修炼,不食人间烟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终得道成仙。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得道之后在民间惩恶除奸、劝善扬善、赠医施药,有求必应,为世人敬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因为民除害兴利,泽被一方,所以民众遂为他在金华山修建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从此,各地信奉黄大仙的,均以金华为“仙乡”,以赤松观为“祖庙”。之后祀奉他的庙宇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东南亚及美国。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