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师生的旅行笔记(8)_西藏之行,拉萨

【按:《中师生》发布了燕嘉惠老师的文章《中师生,一群提前拐弯的孩子》,在中师生群体中引起一定的反响。许多朋友非常喜欢燕嘉惠老师稍许幽默轻快的文风,更钟爱她敏锐洞悉的笔锋。今天起,我们会持续转发燕嘉惠的旅行系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原题:到西藏去走走(8)——拉萨

作者:燕嘉惠

来源: 《荠菜花开》(授权转发)

Day11: 开逛拉萨城。

到拉萨,布达拉宫是必须要去的,但要预约门票。凌晨三点,同行队友起来排队,七点又换了一拨人,运气不错,终于在十点钟拿到了预约票,预约的是明天下午一点整。

今天有一天的蹓跶时间。

因住在小昭寺旁,所以先看看小昭寺。小昭寺藏文名叫燃木齐,名声和规模都比不上大昭寺,但它却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寺内主要供奉的是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小昭寺坐西朝东,大门朝东而开,以寄托公主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关于小昭寺的选址,也是有传说的,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汉力士贾伽与鲁伽两个人用木车将释迦牟尼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于是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昌盛国运。经过一年时间,小昭寺顺利竣工。随后,藏王松赞干布主持,为之开光。对于宗教,我这个人好像少了一些感觉,所以,那就去——

走走北京路。北京东路是拉萨的黄金道路。它沿着拉萨老城“八廓”街北部而行。不同于北京中路上布达拉宫的神圣雄伟、肃穆庄严,不同于北京西路崭新的拉萨新城和尘世修行的哲蚌寺,这里可以看到最活生生的拉萨市民的传统生活。这里有大小昭寺“佛即生活”的信仰轮回,有冲赛康市场的市井繁华,有木如寺和下密寺等少为游客打搅的修行生活,还有密密麻麻伸展出去的小巷,而且小巷们如同指针一样统一指向八廓街。所以一家家的服装店,唐卡店,还有小吃店,逛得也是让人不亦乐乎的!

一路向西,走到了布达拉宫。

今天进不去,那就跟着大家一起转个经吧!

圣城拉萨,有三条古往今来的转经道,转经道分别为三个圆圈,它们分别是朗廓、八廓和林廓。第一个圈在大昭寺里面,称为“朗廓”,也就是“内圈”的意思;第二个圈围绕大昭寺,称为“八廓”,意思是“中圈”;第三个圈围绕整个拉萨古城,称为“林廓”,意思是“外圈”。除了上述三个圈以外,还有一个圈就是“孜廓”,也就是围绕着布达拉宫转的圈。

孜廓是专门围绕布达拉宫的一条著名转经道,大约有两公里左右,这条转经道将布达拉宫紧紧围绕,临墙而立的金黄的转经筒在红色的围墙下面异常耀眼,无数的转经筒有序地排列,到底有多少个转经筒,无从计算,只是知道,转完这一道,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布达拉宫无疑是所有信徒的最高信仰,每天都有无数的信徒长途跋涉,不畏艰难,只为到布达拉宫朝圣。所以,这条转经道上,随处可见前来转经的信徒,他们轻摇手中的转经筒,滑动着手中光亮的佛珠,口中念念有词,走在布达拉宫的脚下,用手虔诚地拨动着泛着金光滴着酥油的转经筒,一步一步走向心灵的圣洁。

其间也可以看到好多磕长头的信徒,手上板夹的敲击声和他们一步一匍匐的长跪身影,震撼了我们这些来自他乡的人。比起这些磕长头的人们,绕布达拉宫一周实在算不上什么,看来,信仰的力量真的是无穷啊!

绕着布达拉宫一圈下来,走到宗角禄康公园外面,听到了藏戏高亢的声音,走,看藏戏去!虽然听不懂,但也能看个大概,应该是以惩恶扬善为主题。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流传于青藏高原。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流传于民间,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看藏戏的广场也是被围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当然,中间也缺不了很多像我这样的凑热闹游客。

时值雪顿节,公园里,到处都是大家过节的身影,聚家聚族,一堆堆,一圈圈,吃着美食,喝着牛奶,好一派祥和、幸福与美好!

晚上,又到布宫去转经。夜色中的布达拉宫广场,总是能让人感动……恰好和一个在休息的磕长头小伙子相遇,就顺便聊了几句,小伙子从青海来,带着一村人的期待与希望,希望佛祖会把仁爱的关怀、富足的生活赐予他们,于是一路长头磕来,已三月有余,与青海的朝圣小伙子在一起,信仰的力量触手可及!

Day12: 10:50,来到布达拉宫,准备参观。

布达拉宫,坐落于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

11:00整,进入头道门——雪城。引用一下百度百科:雪城是历史的教科书,清朝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在这里的宝藏局等,真实地反映了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西藏历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事实;雪城是阶级教育的展览馆,旧西藏每天发生在雪城的人吃人的黑暗、残酷的历史事实,生动地说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虽然被达赖称作三大领主的天堂,却是西藏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地狱;雪城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生在这里的新旧变化,雄辩地说明了,新西藏比旧西藏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发展西藏。

12:00,二道门排队等候。12:30,向宫殿进军。

先揭秘一下布宫的白墙和红墙。布宫的白墙用特殊颜料刷成,凹凸不平,看起来很是粗糙,但可别小看这粗糙的白墙,要知道,涂抹在墙壁上的颜料,绝非我们一般人能用得起的。因为,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牦牛奶!是的,牦牛奶,你没有听错!中间还夹杂白灰、蜂蜜、白糖等圣徒所敬献的贡品,这样的涂料,不仅白净,黏性也很高,耐腐蚀,更不易脱落。如此规模宏大的白宫墙壁,全部都是用牦牛奶冲刷上色的,而且还是每年翻新一次!红色墙体以边玛草为原材料,将边玛枝干去皮、晒干,切成30公分长短,捆扎成手臂粗细垒砌而成。原来草杆也可以砌墙呀!红墙也被唤做“边玛草墙”,又叫做“抓箭墙”,因为这样堆砌出来的墙壁,即便是遭到飞箭攻击也丝毫无恙,飞箭会被草墙抓住,哈哈哈,草船借箭也是如此的哦,所以在布达拉宫上采用边玛草筑墙,竟然还具有防御的作用。细想一下吧,这墙省了多少石料,又能减轻多少重量呀,为古人的聪明智慧点赞!

宫殿中随处可见一种黑色的门帘子,这是用牦牛毛织成的帘子,遇水则密不透风,所以有很好的防风御寒功能。

下午1:00整,终于拿到了正式门票,准备进入宫殿。进入在宫殿,必须摘掉墨镜帽子,并且绝对禁止拍照了!沿着布宫古老的甬道拾级而上,穿过幽暗的楼道,陡峭的楼梯,迎面扑鼻而来的浓浓的酥油气息令人窒息,而浓郁的宗教气氛却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站在布达拉宫的天梯上,仰望万里晴空,那一瞬间我竟有点无语凝噎了。布达拉宫里面装满了奇珍异宝,每一天都会有虔诚的教徒将自己家里的宝贝向圣殿进贡。所以,在布宫,黄金是最不值钱的,据说可以以吨为单位计算,而不计其数的蜜蜡、天珠、绿松石看得人眼花缭乱,收藏的经书、唐卡更是无价之宝。

脚下是熟悉的石板路,胸中是浩瀚的佛经书,穿行在熙熙攘攘参观人群中的僧人们,总是行色匆匆,满脸正色。看到这一身身飘逸的袈裟匆促而过,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些许愧意,虽然我们是带着或多或少的朝圣之意前来,但也或多或少地打扰了他们的清净修行。好吧,那就将敬意留于心间,在虔诚的膜拜后,走吧!

走出布宫,踫到了一只很有上镜感的猫!居然卧在熙攘的路中间,看来它已见惯了世间苍生,人间百态,所以才这么淡然地看阶前花开花落,随天外云卷云舒。

回客栈的路上,再到大昭寺转转。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已经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大昭寺最为珍贵的供奉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这座佛像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由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美誉,就和这座佛像有关。大昭寺正门前有三根石柱,其中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永远见证着汉藏深厚友谊的悠久历史。殿堂屋顶上金色法轮和鹿的雕塑,是藏传佛教的标志,是纪念佛主在野鹿苑初转法轮,一对温顺的小鹿跪听传经,也象征佛法的生生不息,昭示着万物皆有佛性。

千百年来,大昭寺始终香火缭绕,万盏酥油灯长明不息,一年四季,门前永远不缺少虔诚的信徒。这些佛教徒们,风餐露宿,千里跋涉,以身丈量来到大昭寺拜觐。他们见到佛像就如见到2500年前佛祖一样,五体投地,跪在佛前,久久不愿离去。岁月绵长,佛像前的石板已被朝圣者匍匐的身体蹭得油光可鉴!

走累了,转困了,约了拉萨最帅的小伙子去藏餐厅见面。

今天是七夕,和亲眼看着长大的帅后生相聚在远方的城市,满心感慨。戴上孩子捧上的洁白哈达,听着悦耳的酒歌,品着极富特色的藏餐,看着在异乡为理想而打拼的帅哥,我想,这才是这次出行中最美的遇见!

作者简介:燕嘉惠,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高级语文教师。凡人一枚,喜好堆字,热爱生活,肆意山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