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是谁?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吗?

弥勒菩萨是谁?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吗?

  阿逸多菩萨,“阿逸多”翻译过来叫“无能胜”,其实就是弥勒菩萨,又叫慈氏菩萨,“弥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弥勒”翻译过来是“慈氏”,因为这尊菩萨是多生多劫以来常常修“慈心三昧”,所以他最终成就佛果的时侯称为“慈氏”。

  在《法华经》里面有例举: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佛当初是师兄弟关系,他现在居住在兜率内院,等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侯他就下生到人间示现成佛。所以他的精神体现出来主要是慈,教给我们的也是要以慈来行使。

  在梁武帝的时候,他曾经化现成为傅大士的形象,在五代时期,他也在浙江奉化一带化现为布袋和尚,我们又称为“契此和尚”,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大肚弥勒的形象。因为当时契此和尚也算是游戏人间,如果下雨,他跑到桥上去睡,不久雨就会停,即使今天是大晴天,但是他穿着鞋走得非常急,不久就会下雨,经常给人以无穷的启示,这是他示现出来的,包括后期契此和尚有给当时的一位太守一张纸条说:“我走了七天之后你才把纸条打开看”。

  七天之后,太守打开一看上面写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并且后面还附有“不可貌撰”几个字。就是不可对其他人描述他长什么样子,这才是后人们认为契此和尚是弥勒菩萨化现的一个形象。

  弥勒菩萨还写了一句偈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对于一切的是非,有的时侯我们对它生起憎恨之心,有的时侯对它生起贪恋之心,这些都是属于世间人的心态。当然如果仔细地去思量一下,这外在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其实根本不可能动摇我们的内心,只要我们有智慧、有定力,外界的东西和我们的内心是可以分开的。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很多时候只要自己的心量放大了,自然而然就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因为我们如果心只执着于某一个点,心的当下就装满了一个东西,没办法塞进其他的东西,但是如果你的心扩到无限大,它就可以装很多的东西,所以佛家有句话:“心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福报大小完全都是取决于自己的,就看我们是否执着于一点。

文章转自:五老峰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