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具体表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看似健康,但在心理上却有着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可分为多种类型。 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种精神疾病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道德型”、“纪律性”、“无情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多见于男性。 反社会人格也称为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不道德的人格等。 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中,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最重视的。

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疾病,但按照传统和实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它是一种精神障碍、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 因此,治疗方法不同于精神疾病。 患者对其犯罪行为负有法律责任,但量刑较轻。 既然是精神疾病,除了社会教育、管理方法或刑事治疗外,还应接受心理治疗、心理训练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减轻症状。

人格障碍应与人格改变明确区分开来。 人格障碍是心理发展不健全的表现。 人格问题从儿童期和青春期出现,到成年期出现明显的病态人格,并持续终生。 人格改变,或者准确地说是二次人格改变,通常发生在成年期,是由于严重的身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严重的精神刺激后发生的人格偏差。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是极度自私、无情、冲动,常受偶然的动机驱使,经常违反道德纪律而无悔,约占犯罪者的10%~50%。

做出此诊断时,患者必须年满 18 岁,但在 15 岁之前出现以下行为障碍:

1) 经常逃学和闲逛;

2) 因行为不端被开除学籍或被责令退学的;

3) 已被逮捕或送至少年法庭;

4)至少两次离家出走过夜;

5)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6) 过早的性活动;

7) 过早吸烟、饮酒或服用药物;

8) 经常偷窃;

(九)多次故意破坏公共设施的;

10) 反复挑衅;

11)经常违反家庭或学校的规章制度(拖车离开学校,走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