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然而,这些天魔鬼神之类,虽然对你们产生了极大愤怒,但它们仍在尘劳妄想之内,而你们修行三昧正定,已经在如如妙觉当中了。”

  “于是,它们的扰乱对于你们来说,就如同风吹光明,或者挥刀断水一样,根本就没有作用,连碰都碰不到。”

  一切诸魔、鬼神境界,包括它们的种种神通变化,都属于妄想心念的虚妄作用;而禅修者安住于三昧正定,乃是“心体离念”的不思议境界,根本不在“心念”当中,又怎么会被诸魔鬼神的“妄想心念”之作用所扰乱呢。

  所以世尊说“如风吹光,如刀断水”,诸魔、鬼神的扰乱终究是徒劳的。不仅徒劳,而且,只要禅修者安住定心,如如不动,诸魔、鬼神们根本就不敢靠近,因为: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你们禅修的正定之心就好比沸水一般,而诸魔、鬼神的恼怒之心就如同冰块一样,只要它们胆敢靠近,就会像冰块靠近了沸水,结果就是迅速消失。”

  “因此,它们白白地舞弄其神通力,却终究是匆匆过客。”

  其中深意在于,“妄念”是奈何不了“离念心体”的,而“离念心体”却可以平息“妄念”。不过,在某些情况下,禅修者也可能会被扰乱,世尊继续说道: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这些诸魔、鬼神本是匆匆过客,之所以有时也会达成破坏和扰乱的目的,那都是通过你们心中的‘五阴主人’来实现的。此‘五阴主人’如果被虚妄魔境所迷惑的话,诸魔过客便会有机可乘。”

  【五阴主人】一切众生都是以身心之“五阴”为主人,其中,“色阴”乃是指自己的色身;“受、想、行、识”四阴乃是指自己的感受、想法、执着与心识所在。五阴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自己”,故名“五阴主人”。

  问:如何是“主人若迷”?

  答:禅修者的“五阴主人”失去了本觉明了,错认“魔境”为实有,未能当处觉察其如幻不实,便会因恐怖的“魔境”而心生恐惧;或者,因可爱的“魔境”而心生贪爱,等等。

  问:这可不容易做到,好像必须要“见空性”才可以吧?

  答:是的。如果修行人尚未“开悟空性”,则不宜进入三昧正定,否则,一旦遭遇“魔境”,便不容易看破,就会被诸魔、鬼神所扰乱,而误入邪道。

  因此,古语云:“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重关不闭关”,其用意就在于此。参禅人“破本参”话头,就是初步打破了“粗执着”,初见“空性”,初见自性如如不动,非生非灭。从此才可以住山静修,行话叫做“有了住山的本钱”,意思就是说,遇到种种境界,大体不会“着相”了,也就不会被魔境所扰乱了。

  “闭关”的要求则更高些,不仅要见性,而且要见地稳固,所谓“破重关”就是指时时处处都可以明见“自性如如”,见地如此稳固,不会轻易扰动,才可以“闭关”,专修甚深三摩地。具有如此稳固“见地”的禅修者,纵然没学过《楞严经》,不知道什么叫做“五十阴魔”,也不要紧,其心与“实相”相应的缘故,不会被诸魔、鬼神所扰乱。

  对于这些“不迷”的禅修者,世尊继续说道: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反之,‘五阴主人’如果能够安然于当处的正定,觉悟境界如幻而没有迷惑的话,那些魔境界就奈何不了你们。”

  “禅修者安住正定,阴境覆盖便会逐渐消散而归入本来的大光明藏;而诸魔、鬼神等邪类都是禀受幽暗之气结成的幻相。光明自然能够破除幽暗,因此,一旦诸魔、鬼神靠近禅修者,便会身形消散,又怎敢留下来扰乱你们的禅定呢?”

  这真是心地光明,诸魔、鬼神也不得不敬而远之。如何是“心地光明”?心无牵挂,心不住相,坦然自在是也。要想做到,首先要依“三渐次”而开悟“无生法忍”,此乃深入三摩地实修之前提。

  否则的话,遇到定中境界便无法“明悟”,看不破,透不过,那就惨了: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如果‘五阴主人’不能够觉悟明了,就会被五阴境界所迷惑,认假作真;那么,你阿难等必将成为魔子,修来修去,最终修成了魔类。”

  究其根源,这都来自于“无明错认”,错认“五阴境界”为心外实有之物,所以会攀缘“善境界”,惧怕“恶境界”;贪恋“好境界”,厌恶“丑境界”,等等。总之,就是“认假作真”了,把妄想幻觉错认为“实有”。

  在三摩地当中“迷惑”,后果极为严重;不像生活当中“破戒”,还可以忏悔、改过,等等。对此,世尊说道: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犹如摩登伽女之类,与诸魔相比,已经是特别渺小的外道了,她只是用先梵天咒使你破戒而已。在比丘律仪的八万细行当中,只是让你毁犯了‘不触女人身’一戒;由于你心清净的缘故,虽然被她抚摸,尚不至于沉溺其中,所以未破根本戒。”

  【眇(音:秒)】1、眼瞎了;2、眯着眼睛看;3、微小。此处是第三“微小”之含义。

  与“禅修入魔”相比,即便是“破根本戒”也不足以相提并论。古语云:“宁可千劫不悟,不可一朝错路”,悟道晚些不要紧,要紧的是,千万不可落入“邪知邪见”,千万不可走错修行的路。

  如何才能做到?唯有“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如果时间精力有限,最起码也要精研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熟识,依教奉行,大体可以把握修行的方向。只可惜许多同修,从来就习惯了“蜻蜓点水”,处处学了个一知半解,还美滋滋地说自己学了多少多少佛经,《楞严经》读了多少遍,等等,功夫不错了,可以在“生活当中修行”了。

  “在生活当中修行”,“生活禅”,多好听啊!只可惜,那不过是哄自己开心而已,或者,戴了一顶好看的帽子而已。历代高僧大德,往前一直推到悉达多太子,没有一个是“在生活当中修行”而获得成就的;恰恰相反,他们都是抛弃了“世俗生活”,一心精进地“专门修行”,才获得成就的。

  难道,如今的人们已经进化到了可以一边“吃喝玩乐”,一边“分别计较”,还可以一边“修行解脱”的非凡境地?我问问自己的良心,我还做不到。看来,要么是我已经被时代淘汰;要么就是骗子大师们的口号太高明,忽悠了一拨又一拨“根器非凡”的追随者。

  说实话,只有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挤出时间来“静修”,尽量给自己创造“静修”条件,才是如今时代比较可取的修行之路,也才有可能化解工作生活当中所累积的种种分别烦恼。迄今为止,我还离不开“静修”,作为一个僧人,我一直在为自己争取和创造“静修”空间。在哪里或者不在哪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衡量条件,就是看是否有足够的“静修”时间与空间。

  在“静修”当中,才有可能进入三昧正定(当然,这仍旧很困难),也才有可能遭遇种种“魔境”。那时,如果不能够充分觉悟明了,而错认为真实,并“迷惑”于其中的话,就会误入歧途: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而这些五阴魔境,则能够破坏你觉性宝藏之全体法身,就好比宰官大臣之家,忽然遭遇了王法制裁,被革职流放,只好被迫辗转飘零,再也没处申诉,也没人可救了。”

  【籍没】消除籍贯,没收财产,流放偏远地区。

  所谓“隳汝宝觉全身”,觉性宝藏之全体法身本不可破坏,也不会失去。但是,由于被五阴境界所迷惑的缘故,禅修者从此将会误入歧途,距离成就无上菩提越来越遥远。只因迷途难返,所以世尊方便称之为“隳汝宝觉全身”。由此可见,善于识别“五十阴魔”有多么重要。

  在详尽开示“五十阴魔”之前,关于该如何进入“三昧正定”,世尊予以简要提示: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阿难,你要知道,当你安居修行,禅坐于清净道场,首先应当专注于反闻内照,六根不再攀缘六尘的缘故,便能够销落一切妄想杂念。”

  “种种念头一旦消尽,则各种离念的精明心体,如‘六根性’等,便会现前;而且,此‘六根性’虽逢‘声尘’之动静变化,也不会有丝毫迁移;虽遇‘法尘’的记忆或遗忘,也总能够如如恒一。”

  “那么,你们就应当安住于此处,进入三昧正定。”

  【动静不移,忆忘如一】此离念之精明心体,虽逢“声尘”的动静变化,也不会有丝毫迁移;虽遇“法尘”的记忆或遗忘,也总是如如恒一。

  由于《楞严经》特别提倡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故一切实修,都从“耳根”入手,同时兼摄“六根”。因此,以“声尘”的“动静”变化,概括了前“五尘”的内容;以“忆忘”概括了“法尘”的基本内容。

  总之,只要“诸离念一切精明”能够现前,即“六根性”能够现前,它们根本就不会被“六尘”境界所扰动。那么,禅修者只要安住于此处,就可以进入三昧正定。

  世尊这段开示虽然简短,但是非常精彩,可谓精准已极。进入三摩地,首先要“销落诸念”,即把注意力内收到“反闻闻自性”之处,丝毫也不攀缘六尘境界,则种种妄想杂念慢慢慢慢就会纷纷歇落(这并不容易,乃是长期功夫)。

  当念头尽了,心并不会死去,它那本然离念的“精明心体”便会显现,而且未必是一个,通常会表现为“六根性”,或者是后文所说的“魂、魄、意、志、精、神”,等等。其特点就是丝毫也不会再被“六尘”境界所扰动,故曰“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这时,禅修者只要安住于此处,就会进入三昧正定。

  因此,进入三昧正定的要点,就是要“销落诸念”,并到达“其念若尽”,从而显现出“诸离念一切精明”,其特点就是“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对于如今的人来说,“销落诸念”相当困难,更不要说“其念若尽”了,所以,得到三昧正定的人非常稀少。

  下面,一直到《楞严经》卷十结束,基本属于“五十阴魔”的内容。经文最末尾世尊所开示的“五种妄想”,可以看做是对于“五十阴魔”的重要补充。

  “五十阴魔”也叫做“五阴魔”,是指“色、受、想、行、识”五阴,在禅修者的三摩地当中,分别会显现出十种境界。禅修者只要善于识别,不被境界所迷惑,就不会落入“魔境”;而一旦禅修者不善于识别,误以为自己已经成道,或者误认“五阴境界”为实有,就会落入“魔境”,故合称为“五十阴魔”。

  在“五十阴魔”当中,首先是“色阴境界”十种:

  在“色阴境界”之前,先看如何是“色阴区宇”与“色阴尽”。世尊说道: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禅修者最初进入三昧正定,此时,就如同心眼光明之人暂时处于无边广大的幽暗当中,其精明心性虽说本来微妙清净,但内心本有的光明尚未显发出来,心性仍被幽暗‘色阴’所覆盖,这叫做‘色阴区宇’。”

  【色阴区宇】色阴覆盖的区域范围。“宇”:上下左右的四方空间。

  所谓“明目人”,就是指前文的“诸离念一切精明”,以此精明之心,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而进入三昧正定。虽然已经在三摩地当中,但是,禅境尚浅,还不足以摧破“色阴”覆盖,心眼仍被“虚妄色法”所阻碍,心性光明尚未透达,观察十方世界仍是一片昏暗,所以叫做“色阴区宇”。

  在禅修当中不断深入,久而久之,便会打破“色阴区宇”而到达“色阴尽”。对此,世尊说道: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禅修者深入三昧以后,一旦心眼豁然明朗,十方世界便会随之洞然明澈,不再有‘色法’的幽暗之相,叫做‘色阴尽’。”

  “于是,这位禅修者便能够超越‘劫浊’,再来观察所谓‘劫浊’之根由,随‘妄见’而发生的‘坚固妄想’就是其根本。”

  【色阴尽】指“色阴”化为了本有的光明,不再成为一种“覆盖”,也不再成为“阻碍”,而不是说“色相”全部消失了。

  【劫浊】“妄见”和“虚空”相互交织,而成为世间浊相,显现出色相世界。(具体可参考《楞严经》卷四)

  【坚固妄想】即后文卷十“五种妄想”当中的“坚固第一妄想”,其内容就是众生随“无明”而有“妄见”,随“妄见”习气而坚固地认为,“色阴”乃是心外实有之物。

  此“坚固妄想”在,“色阴区宇”就在,“五浊”当中的“劫浊”便得以显现。

  关于“坚固妄想”,其根源在于“妄见”,也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当中“三细”之“能见相”。正因为有了虚妄的“能见相”,就会去寻觅所见的“境界相”,便从“虚空”当中,纠缠出了种种“色相”,并坚固地执为实有。

  正如《楞严经》卷五,世尊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原来,所谓的一切色相境界,本来就是众生心,只因大家用“妄见”去攀缘,去取着,才发生了“色阴”之覆盖。反过来,只要自心不再向外攀缘色相,在甚深三昧当中,便会打破“色阴”覆盖,而到达“色阴尽”。

  所谓“色阴尽”,不是说“色相”全部消失了,而是一切“色相”都已回归“心性”本身,不再有“能见”和“所见”的对立差别,“坚固妄想”随之消灭,色心一如之际,十方世界都化为了妙色光明。

  禅修者从“色阴区宇”到“色阴尽”的禅修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十种“色阴境界”,如果不能够善于识别,便会误入“色阴魔”。

  以下,世尊便具体宣讲十种“色阴境界”。

  “色阴境界”第一种,叫做“精明流溢前境”: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阿难,在此三昧所现‘色阴区宇’当中,禅修者应当精细探究诸离念之妙精明心,令其不与地、水、火、风‘四大’之‘色境’相互交织。于是,顷刻之间,外在色境变得虚无缥缈,自己的色身忽然能够自由出入种种障碍,例如穿越墙壁等等,这叫做‘精明流溢前境’。”

  【少选】顷刻。

  【身能出碍】身体能够穿越种种障碍。

  关于此类定中境界,无需多说,大家尽可依文理解,大致明白就好,以便作为将来禅修的参考和指导。

  所谓“精明流溢前境”,是指禅修者当前的色相境界变得“精明”而“流溢”,不再那么真实,开始变得融通光明,偶尔还可以消除阻碍之相,色身因此能够出入自在。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但这只是三昧当中的功用显现,暂时能够如此,不能长久,并不是圣者亲证无漏之境界。只要不当做圣心圣境来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遭受种种邪魔之侵扰。”

  【功用】功能和作用。

  所谓“暂得如是”,就是暂时能够如此,而不会长久。圣者证得无漏圣果则不同,那是一证永证,而不会时有时无。“见道”与“明心见性”也是如此,必然是一见永见,而不会时有时无。

  原因何在?“见道”与“证果”乃是成就本来,本来即是如如不异,怎会时有时无呢。大家观察自己的修行,是否具有真知灼见,可以如此来衡量。

  那些“时有时无”的各种功能,都不是本来面目,乃是暂时的“善根显现”而已,万万不可错认为是“悟道”与“证果”。

  “色阴境界”第二种,叫做“精明流溢形体”: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

  “阿难,在此三昧所现‘色阴区宇’当中,禅修者应当继续用三昧定心,来精细探究诸离念之妙精明心,继续消融四大纠缠,则其色身内部就会逐渐透彻。于是,这位禅修者忽然看到了体内的蛲虫和蛔虫之类,并能够从自己身体里面把它们取出来,自己的色身依然如故,蛲虫和蛔虫也丝毫不会被伤害,这叫做‘精明流溢形体’。”

  所谓“精明流溢形体”,是指禅修者的色身变得“精明”而“流溢”,不再那么真实,开始显现为透彻光明,没有了阻碍,因此能够看见并取出蛲虫和蛔虫等寄生虫类。而且,自己的身体不会被破坏,寄生虫们也不会被伤害。

  诸如此类,都是即将破尽“色阴”的前兆,确实是“善境界”,但不可错认与执着,否则:

  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但这只是三昧当中的精行显现,暂时能够如此,不能长久,并不是圣者亲证无漏之境界。只要不当做圣心圣境来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遭受种种邪魔之侵扰。”

  【精行】精细观行,精密修行。

  “色阴境界”第三种,叫做“精魄递相离合”: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

  “在三昧所现‘色阴区宇’当中,禅修者应当继续用此三昧定心,对于色身内外进行精细研修,不与四大相互纠缠,这时,各种离念精明心体,例如:魂、魄、意、志、精、神,等等,除了‘身根’受第八识执持,暂时不能融通之外,其余各种精明心体都可以相互交融涉入,互为主客。”

  “于是,忽然在虚空当中听到有说法的声音,或者听到十方世界一同演说秘密法义,等等,这叫做‘精魄递相离合’。”

  【魂、魄、意、志、精、神】据蕅益大师《楞严文句》介绍,中国古代医书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胆藏志,肾藏精,心藏神”。

  【执受身】能执受之“身根”,为一期业报的主人。其所执受的内容当中,就包括“魂、魄、意、志、精、神”在内。同时,“身根”也被阿赖耶识所执持,维持一期生命业报。

  【精魄递相离合】“精、神、魂、魄、意、志”等相互间有时分离,有时融合。

  人的“心神”有多个方面,古来素有“五魂六魄”与“三魂七魄”之说,与色身各部分相对应而存在。这恰恰说明“色”与“心”是不二的,是密切关联的,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究其本源,一切精神魂魄等等总归“一心”。但“一心”不仅仅是一个,它也可以显现为“无量”、“无尽”与“无边”,等等。当“一心”显现为“魂、魄、意、志、精、神”的时候,随着相互间的分离,便会出现宾、主对应,即主、客对应。

  于是,“主人”便听到“客人”在虚空当中说法;或者,十方世界都成了“客人”,在那里一同演说秘密法义。但这并非圣者证果之境界,而是:

  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些只是宿世善法熏习的种子们,在三昧当中所成就的功用,暂时能够如此,不能长久,并不是圣者亲证无漏之境界。只要不当做圣心圣境来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遭受种种邪魔侵扰。”

  【成就善种】宿世善法熏习的种子们,在三昧当中所成就的功用。

  所谓“善种”,即宿世善法熏习的种子,它们来自于过去世当中的念经、听经、闻法、说法、念佛、持咒、禅修观察,等等善法修行。一切修行都不会白费,都化作了“善种子”储藏在自己的阿赖耶识当中。

  将来,一旦大家进入三昧正定,这些“善种子”便会发生作用,如果当初学修比较透彻的话,自己便会明白该如何修行,如何避免魔境,如何成就圣果,乃至于如何成就无上菩提,等等。

  为何悉达多太子独自坐在菩提树下,没有老师指点也能够安全成佛呢?因为,太子的宿世“善种”极其充分,福慧功行已经圆满,自然能够获得圆满觉悟。

  因此,大家修行,仅就今生来说,绝大多数人无法悟道或证果,那我们修什么呢?就是要从“福”和“慧”两方面来积累“善种子”,熏陶正知正见,了解如何禅修,如何避免魔境,等等,为未来的禅修与解脱做好充分的准备。

  生死轮回是如此久远,修行解脱不可能一生就圆满。好在大家学习了《楞严经》以后,都会明白“妙明真心”没有生死变动,它不会死去,会死去的只是咱的虚假色身而已。于是,大家可以安心地修行,循序渐进地积累福慧资粮,那就是无数个“善种子”,当它们足够强大之时,自然能够发芽、成长,摧破生死烦恼,超出轮回幻境。

  “色阴境界”第四种,叫做“心魂灵悟所染”: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

  “在三昧所现‘色阴区宇’当中,禅修者应当继续用此三昧定心精细研修,令其不与四大相互纠缠。此精明之心得以深入澄静而显露出皎洁透彻,从内心当中发生了广大光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都化作紫金色,一切种类的众生都化作如来。”

  “于是,禅修者忽然见到法身毗卢遮那佛,显现为报身卢舍那佛,蹲坐在赫赫天光台之上,周围有千百亿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共同围绕,娑婆世界的百亿国土,以及承载世界的巨大莲花一同出现,无比庄严。这叫做‘心魂灵悟所染’。”

  【澄露】心念澄清,光明显露。

  【阎浮檀色】紫金色。

  【踞】蹲坐。有两层含义:一、形容世尊坐姿庄严,犹如狮子王之蹲坐;二、法身佛和报身佛确实有一种坐姿,就属于“蹲坐”。

  【毗卢遮那】汉译“遍一切处”,即法身佛。

  【天光台】即《梵网经》当中的“赫赫天光狮子座”,报身佛卢舍那佛在莲花胎藏世界的宝座。

  【心魂灵悟所染】指禅修者的心魂,被宿世所闻教法之习气种子所熏染,而显现出的善境界。

  法身佛和报身佛是同体无别的,严格说来,法身佛毗卢遮那没有形相,它一旦显现出“形相”,在娑婆世界来说,就应当是报身卢舍那佛(在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显现为报身无量寿佛;在琉璃光净土,毗卢遮那佛则显现为报身药师琉璃光如来,等等)。千百亿应化身佛也是从报身佛所化现,因此,据《梵网经》,当报身佛卢舍那佛端坐在“赫赫天光狮子座”上之时,围绕在周围的,就是其所化现的千百亿释迦摩尼佛。

  此时,不需要另外寻找法身佛,它就显现为报身卢舍那佛和千百亿应化身释迦摩尼佛了。乃至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众生,都是法身毗卢遮那的方便显现。

  禅修者一旦出现如此殊胜的境界,见到了“娑婆净土”,很容易误认为自己已经成佛,或者已经证果。但这其实只是其心魂被宿世所闻教法之习气种子所熏染,而显现出的善境界。亦即:

  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些只是禅修者的心魂,随着三昧定心的精细研修而显发出光明,照耀了整个大千世界,暂时能够如此,不能长久,并不是圣者亲证无漏之境界。只要不当做圣心圣境来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当做圣境来理解,就会遭受种种邪魔侵扰。”

  如此境界,已经接近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的“真相”,这恰恰说明禅修者就快要破除“色阴”覆盖了,因此,只要不错认为是圣境现前,就属于禅修过程当中的“善境界”。

  “色阴境界”第五种,叫做“抑按功力逾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