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大智慧(一百零二)
前面,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四重恩德的角度来讲缘起,这样我们容易通达四重恩德,比较人性化,也容易得受用。
我们每个人其实每天都在接受天地、父母、众生、三宝、国家的恩德,“我”一样东西都没有。我们真正理解通达了四重恩德,就只有真心的感恩,自然就谦虚了,我们身心当下就充满了感恩,不会我慢了,感恩都来不及。我们就是用四重恩德的缘起这样去观察,这样去通达感恩。如果这样通达的话,就会生起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孝顺的心,对所有一切生起我们身心的条件,我们都是承认、感恩。
这样通达以后,孝就出来了。知道父母给的恩德是小孝;知道我们的一切都是四重恩德给予的,他们都是生起我们的条件,这是大孝。这个四重恩是“天人合一”。一个人如果通达这个道理,就不会老是自私自利。
中国传统的这个“孝”字,是我们破烦恼的利器。我们看看孝字的特点:上面是“老”,是我的前辈,“子”是我自己;所有的老前辈跟我的身心是一体的。认识到我们的身心一切都是老前辈、父母给的,这就是孝。所以《孝经》里用“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讲孝字。我们身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有皮肤、肉、骨头、骨髓……一切都来源于父母。古人教导,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应当非常重视,不敢毁伤,就是“孝之始焉”。
什么是孝?有的人到了周末、或节假日、过年等等,提两斤水果,买两件衣服,买点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来供养父母,认为这就是孝。这当然也是孝的表现,但是这样做还不够。体会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谓之孝。一定要细细体会身心一切都来源于父母,这才是孝的开始。
给父母买东西这不一定是真孝,可能是做给人家看的。不这样做,别人就会说自己,这是被迫的,不是自发的。应当从内心里体会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我坐在这里是父母给的,我躺在这里是父母给的,走路也是父母给的。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的身心都是父母给的,这才是孝的开始。如果不能体会这个,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孝。我们能好好用心体会,二十四小时都能体会出“孝”来。
体会“孝”有什么好处?无我。是天然的无我。当我们真切体会到身心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怎么会有“我”跑出来呢?一个人有孝心,就很容易破除我执。所以说“孝”,它是破除我执的利器。我们做人做好了,懂得孝了,学佛也容易成功。不然,老是“我、我、我”,这个我执很难破。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里,古圣先贤就讲个“孝”字。
为什么很多人说《地藏经》非常灵验呢?原因是《地藏经》讲“孝”字。经中的光目女、婆罗门女都是对父母非常的孝顺。这个“孝”是我们天然的、本能的,因此从这里下手不需要费很大力气就能破除我执。
《梵网经菩萨戒》里讲得很清楚——“孝名为戒”,“孝为至道之法”。什么叫至道?至高无上之道。为什么?因为它可以体会缘起,就可以发大慈悲心。一个人如果无我,他会谦虚,不傲慢。若能懂“孝”的话就无我,傲慢心跑不出来的,“我嗔”、“我贪”、“我痴”跑不出来。一个“孝”就把我执收拾干净了。
如上所说,通过观照四重恩德的缘起,看看地、水、火、风哪一样是我的?哪里有“我”?本来无我。有哪一样值得自己骄傲?其实“我”就是“恩德”的代名词。有哪一样值得看不起别人?理解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同一个身心、同一个缘起的众生,就不会瞧不起别人,不会狂妄,不会傲慢,人自然谦虚,自然感恩,自然慈悲,自然行善。
人在行善时要想到,不是“我”做好事,我身心都是众生的恩德,就是做好事也是在使用四重的恩德。“我执”比较重的人,做多了好事就容易起傲慢心,认为:“我做了很多好事!”如果能明白所有一切都是缘起恩德,自己身心一切的缘起都是在使用恩德而已,是我应该做的,也没有感觉“我做”,就不会起贪、嗔、慢的心理状态。
我们使用恩德行善,为众生服务,还要感谢众生给机会让我使用恩德,去除烦恼。有的人做了好事有所想“你们看,我做了好事”,沾沾自喜,还希望别人表扬。真明白了使用恩德的道理,不会有这个想法。
“无我”,做好事是应该的,就是行一切善,没有住着一切善的相。在度众生的时候,或行善、做好事的时候,不着行善之相,不着我执之相,就很容易跟缘起空性相应,很容易跟大乘菩萨精神相应。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容易出问题。比如有人说“我通达了空性啊!”看似通达了,但其实“我执”未破。再比如他说“我证到了实相”,他到底证到实相没有,我们不知道,但他说“我证到了实相”,这里就有“我执”没有破。
如果有这个基础,会容易通达“无我”,会懂得感恩一切。本来就是无我的,本来就是缘起的,缘起本来就是性空,而不需要强加个“我”。能这样观察,“我执”就没有了,就“无我”了。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一百零二)
文章转自:禅宗文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