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大智慧(一百零三)
有的人拼死拼活地修,天天念叨“我要断除我执”,“我要去断除我执”……有“我”怎么能断掉“我执”?
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明白缘起的当下就是无我,但又不会消极。有的人想“反正一切都是空的,啥也不要干了”,这样想又不对了。我们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众生,感恩一切,这样拜佛都是真诚的,而不是有人强迫你去拜的。上殿都是用感恩的心去拜和念,不会生怠慢心。
明白了感恩的道理,上殿、过堂,所做的事都是包含感恩的心、孝顺的心、无我的心、谦下的心。对不对?不会有其他不好的念头。不会想“我不拜佛,人家会说我”。应该想“拜佛是我应该做的,人家看不看是另外一回事”,转变成自觉的行为。做一切事情,服务常住等事,都法喜充满。炒菜的时候,只有感恩和如何把菜炒好,没有“我”的念头。感恩缘起里,把“我”去掉了,就通达无我性空。
实际我们天天讲的四重恩,不是我讲的,是佛讲的,是非常契合我们身心缘起的。实际如果我们懂得感恩、无我,烦恼也轻了。为常住服务是自觉自愿,常住安排我做事,会想到“这是常住给我培福的机会”。感恩都来不及,时时刻刻都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三宝、感恩众生……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活在感恩的当下,很容易通达“无我”、通达空性,通达心性,不然会有污染。如果还在想“这是‘我’的心,‘我’的心在观察一切万法不可得”。这样想还是有“我执”的污染。“我执”很难洗得干净,外面的五蕴空了,但后面的“我执”很难破。比如我们对桌子的分析,可以对缘起(性空)分析得很细微,但是,对“我在使用这个心去观照这个缘起”的这个“我”很难破。
从感恩缘起能打好基础,一天天贪嗔痴慢疑减少,减减减……最后归于零了,无我了,心性就自然现前。最难破的是法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都要破,但先从人我执来破。如果不从五蕴身心上破,我们想“照见五蕴皆空”,真的很难,真的很难通达禅的心性。“这是我的心在显现一切万法”——还是污染的念头。所以,一开始就把这个东西打掉,没有一个“我”的心,没有污染,这个法我执(认识不到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心性的显现而起的执着)就比较容易破了。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应当先破人我执。刚才从缘起性空上,我们讲了两个契入方法。一个是从我们的地水火风、色受想行识契入进去,观察它是无常的、缘起的。还有一个就从四重恩的缘起契入。
观察四重恩的缘起的好处是很容易人性化,容易跟儒家的恭敬心、感恩心、孝悌心一致。孝心实际是跟我们大乘的至道之法一致。佛陀在《梵网经》里讲:“孝名为戒”。大乘的戒就是“孝”。“孝名为戒”,其他的都是名相、戒相。真正的戒,第一是孝。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没有孝顺心,没有慈悲心。所有的戒相都围绕“孝”而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孝是“至道之法”。
“至”是至高无上、最圆满的意思。“孝”字通达了,就涵盖乾坤。孝顺是:我跟天地一体,天地是生我的父母,三宝是生我的父母,众生也是生我的父母……他们都是生我的条件,从这个意义来说都是我的父母。没有天地、众生就没有我,所以孝为“至道之法”。这是从感恩角度契入缘起的。
这个感恩的缘起容易通达无我,容易通达性空。就在现前来说,我们就恭敬,就有慈悲心、感恩心。我们从“孝”入手就可以像乘电梯一样直接去到楼顶。不可以不感恩、不孝。感恩的缘起确确实实是好用的而且很实在的。我们去体会四大无我不一定很现实,但感恩的缘起是很现实的,离开了所有的恩德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契入。这都是佛陀讲的,只是我们拿来用而已。
今天先讲到这里,下次继续讲缘起性空。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一百零三)
文章转自:禅宗文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