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春节是怎样过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五,55年春节我家是怎么过年的记得是55年1月15号,我们学校放寒假。我在放假前,先在学校里洗了澡(当时,农村没有洗澡堂,有的农民春节前,要特地到县城的澡堂去洗澡;多数人,就在家里自己擦洗:晚上,别人都睡觉了,烧点热水,拿一个大盆,在猪圈的边上,自己擦洗擦洗,就是洗澡了),然后背上自己的被褥,步行十多里地,回到家里。第二天,是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我们村的集日。早晨起来,我先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把家门前的街道,也打扫干净,洒上清水。旁边有许多邻居,也都在清扫街道。在人们的劳动中,整条街道变的干净明亮。打扫完回家,到厨房,去拉风箱,帮着母亲做饭。早饭后,去参加了一个邻居哥哥的结婚庆典(庆典情况,已经在另一篇里说了)。我在那里吃完喜宴饭,立刻回到家里。母亲已经把我背回来的被褥拆好,被褥里边的棉花套,晾在了院子里的铁丝绳上。这时,正坐在一个大瓦盆旁边,用一个木头搓板,搓洗我的被里被面及换下的衣物;我立刻也拿来一个瓦盆,把母亲搓洗好的部分,拿来漂洗,漂洗一遍不行,再漂洗一遍,让母亲看着,直到漂洗干净后,也晾在院子里的铁丝绳上。还负责跳水,替母亲倒掉大盆里的水。直到洗完所有被褥衣物。洗完被褥以后,我跟着母亲去赶了一个晚集(集市一般要到3点多钟),买了写对联的红纸,一些薄棉纸(糊窗户用),一些菜和水果,二斤小枣,一斤大青豆(拌凉菜或者做肉皮冻用),还有两包糖瓜(圆的关东糖)。下午,我和母亲到邻居家的碾子上,碾压了三升大黄黏米的面,准备春节蒸年糕用(我们那里,春节大都是蒸黄黏米面的粘糕,也有一些家庭,买点江米面,蒸点粘糕,比较少)。晚饭前,先把糖瓜给灶王爷上上供,点上香。待晚饭以后,把灶王爷的神像请下来,烧掉,所谓:请灶王爷回天宫汇报这家的情况,所以,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给这个家庭,多说一点好话,为本家祈福!这件事做完了,小年就平安过去了。新的神像,要到除夕那天,和其他神像一块贴。腊月24,扫房子的日子。我们全家一块,打扫内室。那时侯,农村屋子的内墙,没有油漆,也没有涂料;大家都是用淋好的白灰膏,加上麻丝或者头发,和成细泥,把墙面抹平,抹出来的墙面,平整而且洁白细腻,一点不裂。过年时,用笤帚把灰尘扫掉,再用湿抹布擦一遍,就是非常干净清洁的了。打扫的重点,是墙边及角落里的蜘蛛网,要用扫炕笤帚清扫干净。桌椅板凳和地,都是天天打扫,这时也擦,扫一遍。还有一项主要任务,是更换窗户纸,擦亮窗户上那一小块玻璃,做好窗户上的风斗和卷帘。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和窗棱组成。窗棱宽有2厘米,窗棱之间的空隙,约有15到20厘米见方。在窗户的中间部分,留四块空隙不贴窗户纸,而是镶上一块两毫米厚的玻璃,透出光亮,从里边可以看到外边的情况。在那个时侯,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其他地方,贴上薄棉纸,既保暖,又经济。在窗户的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留有四小块空隙,不糊窗户纸,作为通风孔用。这个通风孔的做法是:先用高粱杆(高粱秸秆连接高粱穗的那一段,细而且长。以后说到高粱秆,就是指这一段)插成一个,和空隙大小相同的方框,再用高粱杆做一个和它宽度相同,而长度稍长的方框,这个方框下边,用刀把高粱杆的下边缘,切割成斜面,能够和前边那个高粱杆框紧紧贴合,钉上。上边部分,用两根15厘米长的高粱杆,和前边那个高粱杆框插在一起,形成了风斗形状。把风斗的外边和两个侧面,糊上窗户纸,风斗内部四边的高粱杆框,钉在窗户空隙旁边的窗棂上,就成为一个风斗了(风斗钉在窗户外边)。在空隙里边的窗棂上,做一个卷帘:用两条宽15厘米,4-5层纸叠成,厚一些的纸条,两头粘贴在空隙两边的上,下窗棂上,中间是可以让卷帘上下移动的。用一张比空隙宽一点的窗户纸,一边贴合在高粱杆上,纸的另一边,贴在空隙下方的窗棂上,高粱杆可以把这张纸卷在杆上,也可以放开。当需要通风的时候,把高粱杆上的纸,卷在这根高粱杆上,高粱杆就停放在下边,从窗户上空隙处,可以把屋内的废气和煤气,排放到屋子外边,保证屋内安全。当需要保温的时候 ,把高粱杆上的纸放开,高粱杆移动到空隙的上边 ,纸就把空隙挡住,不透风了,屋子里就比较暖和。风斗和卷帘,每年的春节前 ,要随着窗户纸的更换,重新更换一遍。家家都会自己动手制作、安装。每一处房子都打扫清洁、干净、整齐以后,就等着过新年了。腊月25,做豆腐。有的人家是自己磨豆浆,自己做豆腐(那时候,供销社里可以买到卤水)。我们家是去豆腐坊换豆腐(大约是14-5斤豆子,换一版豆腐。一版豆腐,大概有四十多斤)。我用平板车推着豆腐回来。我们把豆腐渣也同时要了回来,为的是,过年前,蒸豆腐渣玉米面的饼子,这是当时家家户户春节的干粮之一。在春节期间,豆腐的用途很多:可以炒家常豆腐,白菜炖豆腐;可以炸豆腐泡,豆腐泡能够做镶豆腐(豆腐泡割开一个口子,往里边塞进去调好的肉馅,蒸熟,可以做菜用,也可以直接装碗馏后吃),豆腐泡是经油炸过,可以保存较长时间。炖白菜猪肉粉条豆腐泡这个大炖菜时,也用到豆腐泡;农民为了在调白菜鸡蛋的素馅时,滋味更香,往往在馅里加入切成细丁的豆腐泡,增加素馅的香味。这些做好的菜或者半成品,都在大门里边,那间没有门的冷屋子里存放。在这一天里,我们把该炸的豆腐炸出来,做家常豆腐用的豆腐煎出来,余下的豆腐,摆在一个大的陶瓷盆里,用盖帘盖上,也放在这个冷屋子里。一般,可以保存十多天的时间。从腊月25日左右开始,邻居们就会断断续续的,拿着红纸,来到我家,请我给他们写对联(我们村,400多户,当时的中学生,也才十来个人)。我虽然字写的不好,农村嘛!不是十分讲究,新鲜的红纸写上黑字,红红亮亮,干干净净,就显得好看呗!当时,春节的对联,有一些常用的旧时对联,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贰年,爆竹声里辞旧岁,和风送暖迎新春,也有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之家庆有余等。也用很多新对联如: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谨记挖井人,社会主义就是好,人民当家做主人,人民走上幸福路,感谢领袖毛主席等等。在不同的地方,有专用的对联,如:天地神像处的对联天上悬日月,地里出黄金,灶王爷处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猪圈上贴肥猪满圈,井上贴井绳大吉,石碾子上贴青龙大吉,石磨上贴白虎大吉,自己家的大门外对面墙上贴抬头迎囍,或者出门大吉,炕头墙上贴人口平安,或者身体健康等等,这些单独的红纸联的上方,都贴一个斗方福字。也有当地老百姓自己編的联:社会主义就是好,感谢领袖毛主席,互助合作幸福路,人民救星毛主席(那时,已经有了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等。一直到腊月29日晚上,才基本写完。腊月26,农村讲是要割一块肉。在我们村里,几乎家家养猪,到春节时分,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猪长到200斤左右,正好把肥猪宰杀了过年。我们家也把养的那口猪,送到屠宰点,请屠户帮助宰杀。由于我们家,都不太能够吃猪下水,所以,就只要了猪肝,猪腰子,猪胰脏,连猪头都没有要。所以,屠户也就没有收费。运回家以后,拿出半扇肉,洗干净,切成一块一块的方肉,摆放在一个缸里淹起来(放一层肉,撒一层盐),能够吃到农历四月份。用半扇肉做为春节做菜,剁馅等享用。每年都要取一大块有肥有瘦的肉,把皮去掉,用来剁馅。猪肉馅用做饺子馅,四喜丸子,淀粉丸子用。猪肉皮,把油刮干净,切成小丁,加上泡好的大青豆,放在锅里,加水,大火烧开,然后中火慢熬,待猪肉皮软烂,青豆已熟,汤水发黏,给它调味,放凉即成肉皮冻。也有人往里边加羊脂的,肉皮冻更亮。其他肉,用做炒菜和红烧肉,扣肉,以及杂货菜等用。腊月27,杀只鸡。过年以前,一般人家,都会宰杀鸡,少的1~2只,多的好几只。习惯是用鸡做栗子鸡块,也会拿1-2只鸡做成卤鸡,做熟,晾凉,拆成块或者丝,做白菜丝拌鸡丝,或者纯鸡丝做凉菜用。也有部分人家,感觉自己做的卤鸡,味道不太好,也比较费时间;就把公鸡或者需要淘汰的母鸡,拿到集市上卖掉。再到县城白家熏鸡铺,去买几只名声响亮的白家熏鸡,做出来的鸡,样子漂亮,味道纯正,也显得有面子。腊月28,宰只鸭。说实话,在五十年代,我们村子附近,既没有水坑,也没有河流,极少有养鸭子的人家,所以,人们也较少吃鸭子。但是,这个说法是有的,是否以前曾经有过,不得而知。在我们村里,过年时,也很少看见宰鸭子的。我们家,在这一天里,则忙着蒸干粮:上午蒸了两锅玉米面饼子:用玉米面,加豆腐渣,加剁碎的葱花,放少量油,加盐调味,和在一起,揉光滑后,用手揪一块和好的面,在手里捏成茶杯口大小的圆饼子,立着放在蒸锅里,蒸熟后晾凉。放在那个凉房里的瓷缸里,盖上石板盖子,储存起来,随吃随取,这是整个春月里的主食。上午发面(是妈妈发面,揉的时候,也是妈妈使碱,我只管揉面),下午,蒸了一锅白面馒头,这是春节期间待客及节日里的食品。在蒸馒头以后,还要蒸一锅枣馒头。把发面做成比核桃略大的面集子,搓成长条,摁扁,两端两边各放一个枣,把边上的面卷过来,把枣包住,中间再放一个枣,两端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枣馒头,两个这样的枣馒头,对在一起,就是一个小花馒头,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做成不同形式的花枣馒头。这是给神上供用的贡品。这天是最后一个集市,过年用的东西,合计合计,有准备不全的,及时去集市上采购。所以,我母亲又赶了一趟集市,买了一些煮肉的调料,还为家里添了8只酒杯。腊月29,除夕的前一天,没有种芝麻的家庭,要到当年种芝麻的人家,借(就是要,也不给钱)一些芝麻杆,以备在除夕时铺撒。我去小全叔叔家,要来一小捆芝麻秸秆。我们在这一天,蒸了一锅黄黏米面的粘糕(黄黏米面,加温水搅拌成有湿的疙瘩,还有一些干面的样子,再继续搅拌均匀,成为基本没有干面粉的较小颗粒状态。待蒸锅里的水烧开以后,放上笼屉,铺上湿蒸布,在上边先撒一层颗粒状的面,上边稀稀拉拉放一层小枣,再铺一层面,再撒一层小枣,上边再铺一层面,上边放一层小枣,用手略按压一下最上层的枣,让它们挤进面里。再用筷子,往要蒸的粘糕上边,扎一些孔隙,以便让蒸气通过,粘糕熟的均匀。盖上锅盖,大火蒸40分钟,就熟了)。蒸熟以后,打开锅盖,待热气放的差不多了,提起篦子,把篦子反过来,扣在案板上,在粘布上撒一点水,把粘布揭下来。用刀沾上凉水,把粘糕切成长方型的块,晾凉后,也摆在一个瓷缸里存放。下午,我和母亲准备明天炒菜的菜:预先摘好,用白纸或者报纸包好,放在凉屋子里备用。这天,我们家还蒸了猪肉丸子(调好的猪肉大葱馅 ,加淀粉拌匀。鸡蛋液里,放一点料酒,用筷子打散。在炒菜锅里,摊成一个 、一个十几厘米直径大小的鸡蛋皮。拿个鸡蛋皮铺好,上边放上肉馅,整理成方形长条,用鸡蛋皮叠起来,包好,反转过来,码放在蒸锅里 。等到所有肉馅丸子包完,盖锅盖,大火蒸40分钟左右,熟后,取出,晾凉。吃时,切成片,码放在盘里,是一个凉菜),也炸了白薯块和四喜丸子。这些,通通放在冷屋子里储存。除夕,早晨起来以后,我首先清扫院子,把所有的渣土,一律扫到猪圈里。然后,到大门外边,把自己家门前的一段街道,清扫干净。渣土用簸箕搓回来,撒到猪圈里。打扫干净的街道上,用清水泼洒一遍,使街里干净清洁,不起尘土。早饭后,我煮了一锅浆糊(小锅里,放上一大把细玉米面,加适量的水,搅匀,煮开,就成为粘贴对联、神像、纸画的浆糊,糊窗户纸也用这种浆糊)。 首先贴神像,在贴神像的墙上位置,用湿毛巾把墙擦干净,用刷子把浆糊涂在擦干净的地方,神像放在刷上浆糊的地方,用一把干净的大刷子,把神像刷平,贴牢。神像贴好后,在神像两边贴上对联,上边贴好横批,横批两端,各贴一个福字。所有神像都像这样,一位一位贴好以后。贴屋子里边墙上的年画,并在火坑上边墙上,贴上人口平安,身体健康红纸联。其他地方如猪圈,水井等,贴上相应的红纸联,最后,到大门外,对面人家的墙上,贴出抬头见禧或者出入平安红联。然后,我帮着爸妈炒菜:我烧火,搬柴火,妈妈当杂工,爸爸主厨。我还负责把爸爸炒好的菜,装盆,放到凉屋子里的大躺柜里(160厘米左右长,50厘米宽,45厘米高,用厚木板做成,可以盛粮食,也可以装衣服被褥。放在这样凉屋子里,多半是盛粮食或者春节前盛炒菜用。把炒好的菜,一盆一盆的摆放在里边,用时,用勺盛到碗里,在大柴锅里一蒸,就可以端上桌子吃了。为的是,不能违反春节日子里,不动刀的惯例),等全部炒完以后,把各种炒菜的盆子,都用布或纸盖上,在柜子里摆整齐,把柜盖盖好,上边再盖上报纸,防止灰尘落在里边。记得那年,我们家炒了这些炒菜:豆芽海米韭菜,春不老炒肉,炒腰花,红烧肉,茶叶蛋,栗子鸡块,白菜炖豆腐,炒猪肝。还有杂货菜(猪肉海带丝白菜粉条豆腐泡)一大盆。还拌了胡萝卜丝白菜丝鸡丝等一些凉菜。上午还需要做一项工作,就是剁馅,和面。馅,我们家一般都是两种:一种是肉馅,猪肉,白菜,葱姜末。一种是素馅:白菜鸡蛋,粉丝,豆腐泡,加葱姜末,油,盐调和而成(素馅饺子,是给神上供的)。剁馅,是我的工作,先剁猪肉馅,剁好以后,由妈妈打馅到需要的程度。和面也是妈妈的事,在剁馅以前,先把面和好,醒一段时间。饺子要下午再包。那个时候的农村,在除夕下午三点以后,就不能再扫地,倒垃圾,也不能大声吵嚷。在太阳落山以前,我把芝麻秸秆撒在院子里,据传,芝麻秸秆可以散发香气,撒在院子里,迎接诸神降临!紫气东来,福气满门!除夕的晚饭比较早,也比较丰富:至少8个菜,有凉有热有酒,还有一大盘素馅饺子。一家人坐在堂屋的方桌上,父亲在左,母亲在右,我和妹妹坐在前边。我和妹妹,把妈妈热好的饭菜,饺子端上桌,碗筷摆好。父亲说:咱们吃饭。我们全家动筷子吃饭。我给父亲斟上酒,母亲和妹妹喝橘汁,过节了,父亲让我也喝一点酒,一家子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吃了晚饭。晚饭后,母亲要给诸神上供,我跟着端碗拿蜡。先给天地端上:一盘果品(四个苹果),一盘点心(农村作坊制作的八件,上四块),一盘糖果(没有包装纸的不同味道的糖块)三小碟素馅饺子。点上蜡烛,点着三根香,插在香炉里;我跟随母亲,在方桌前的蒲团上扣头拜过。然后,去给其他诸神上供。这一切做完,拿来鞭炮,用竹竿挑起成挂的鞭炮,点燃,噼噼啪啪的响起来。再放上一些二踢脚,砰~~啪,在空中炸开,声音清脆,火花闪烁,烟雾缭绕,满院炮香。听完响,孩子们就可以出门去,跟着鼓乐班子,连听带玩,享受节日的快乐。街道里,灯笼已经点亮,满街道都亮闪闪的。鼓乐队伍,整齐排列,等待出发。最前边,是街道的领头人,他是木货市的老板,40多岁,穿一件黑咔叽布的长袍,带一顶圆顶小帽,顶上一个窄布条编织的疙瘩,脚蹬一双媳妇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围一条淡黄色毛围巾。个子不太高,白净圆脸,浓眉小眼,五官匀正,两撇黑胡,看起来,还挺精神。他旁边,跟着8个年轻人 ,2个提酒壶,6个端酒杯。再后边,是十多个半大孩子,新衣新裤 ,新鞋新袜,头上围羊肚毛巾。他们牵拉着那一架大鼓。鼓车上边四个鼓手,站在大鼓四边,身穿白粗布褂子,外套土黄色粗布棉背心,头戴白毛巾,扣系在前边,两手紧握鼓锤,长条红绸布,系在鼓锤上,正在练习。后边跟着4档铜锣,锣锤上,也系红绸布条。再后边8对大钹手,大铜钹上系彩绸。再后边是8对小钹手,随着敲打,也是彩绸翻飞。再后边是8对镲手,小铜镲,也系着各色彩绸。这后边,4个小铃铛手,铃小绸条短,跳跃腾挪,可以舞的更欢。等领头人一声:起呀!在指挥鼓手的鼓点指挥下,立刻就鼓乐齐鸣,队伍出发。鼓手甩开两只臂膀,一会儿缠头飞转,一会儿用力猛击大鼓,声震远近,致使临街住家,窗户纸直颤;一会儿轻敲鼓边,声音清脆 ,吧嗒吧嗒,珠落玉盘。随着鼓点,锣钹镲铃队伍,一边跟着鼓点敲打,一边扭动身躯,不断的把队形,舞姿变换。我随着一帮孩子们,跟在后边,学着,跑着,说着,笑着,一片欢声笑语,喜乐无限。当队伍走到营街路口,遇见西街的小鼓班子过来,一大一小两只大鼓,碰到一起。双方领队,作个揖,见过礼。各排阵势,比赛起来!前街仗着鼓大,声音响亮,一心想压过对方。四个鼓手,索性脱掉上衣,甩开双臂,卖力的敲打起来:只看到,彩绸飞舞,鼓锤欢跳,鼓声激荡,地动树摇。锣钹镲铃,随着鼓点,使劲的敲:一边敲击,伴着绸舞;一边扭动腰肢,腿脚变换;那真是,钹飞绸舞,锣定锤摇,队形频变,姿彩苗条。观众也是一片叫好,快乐喜欢。有的跟着又扭又跑,有的鼓掌喊叫。尽管西街的鼓手也十分卖力,毕竟还是鼓小,鼓小不要紧,花样变换来补嘛!他们也使出平生力气,敲的有声有色。比赛了好大一会儿,互相作揖,各奔前方。我一直跟着鼓乐队伍,走完全村,才意犹未尽的回家去了。已经到了深夜,我也跑饿了,到捂着饺子的锅里,抓了几个饺子,塞完了,便按照妈妈的嘱咐,早点睡觉。大年初一清晨,我迷迷糊糊的被妈妈叫醒,穿上里外三新的衣服,起来洗漱。先去院子里,燃放了几挂鞭炮,那个时候,没有几百上千响的鞭炮,基本上都是每封100,200响,叫做一挂。又点了一些二踢脚。噼噼啪啪一响,烟雾飘飘。回屋吃完大年饺子,到天地神像前,给父母亲扣过头,便出去拜年。(拜年的经过,已经在拜年一节中说过了,这里不再重复)。拜完年,已经是中午时分,帮助母亲,把初一的大餐热好(在我们当地,大年中午饭,十分看重,一般人少的家庭,四凉四热,叫做四平八稳)。我们家也馏了四个热菜和一大碗杂货菜,取了四个凉菜,端上白面馒头,烫了一壶酒(当时人们都喝温酒,很少喝凉酒),我陪父亲喝点;母亲和妹妹,果汁当酒,高高兴兴,平平安安。下午,我找同学去玩,打打扑克。也有时候,和同学或者街坊小伙伴,到大街里,跑着去捉迷藏。新衣服,也蹭了一些土,回家前,互相拍拍。有时候,也拿着自己糊的风筝,到野地里放飞玩耍。或者互相约着,推铁圈玩。按照当地习俗,大年初二,新媳妇和二老双全的中年夫妻,要回娘家拜年,叫新媳妇回娘家。而父母不全者,要到初三,才回娘家拜年。这两天,我们哪里都没去。我和妹妹都去找各自的同学玩耍。只在家吃两顿饭。正月初五,农村叫破五,是正月里农民干活的日子,新年换下来的旧衣服,要在这一天浆洗;屋、院都得清扫了。这些是妇女们的活路。男人们,要在这一天,往地里送粪,有雪的时候,趁这个日子口,把雪也运到地里,给地增加保墒的能力。所以,到这一天,全体农民,都是兴高采烈,忙忙碌碌的一天。尤其是那赶着大车往地里送粪的农民,鞭子一甩 ,吆喝一声:得儿,驾!车子启动,人喜马欢!这天,我们家没有送粪,也没有铲雪,只洗了所有换下来的衣服,清扫了院子。破五以后,是该到七大姑、八大姨、亲娘舅等家里拜年的日子了。我没有姑和姨。所以在初六这天,去给舅舅家拜年。舅舅家离我们家有十多里地远。我们吃过早饭,借了一辆牛车,父亲赶着,花一个多小时,到了舅舅家,表哥出来,把牛卸下来,牵到牛棚喂上,我们则进去,到屋门口,在天地神像前,给舅舅舅妈磕过头,到屋里炕上坐下,舅妈已经把花生瓜子糖果点心放在炕桌上,也已沏好茶水。给我父母斟上水,让我和妹妹吃糖果点心。(有的大家庭,要男宾,女客分别招待;一般是,女客在卧室,男宾在堂屋。因为是亲戚,人比较少,就在炕上一起招待)。然后,舅父和表哥陪我们聊天,舅妈和表嫂去厨房煮饺子。(到亲戚家,或者我们招待亲戚,都是这个程序:头一顿,吃饺子。下午2~~3点钟,吃大餐)。功夫不大,表嫂把饺子端上来,还有一盘腊八蒜,一碗醋,一碗酱油。表嫂给大家放好碗筷,舅舅招呼大家吃饭,一起就餐。吃完饺子,他们在家唠家常,表哥带我去村外放风筝。他买的是一只小蜜蜂,只有短短的小尾巴。在逆风的方向上,我牵着线,他掐着蜜蜂,叫我:起跑!我就往前跑,他跟着跑了一小段,突然放手,我还在继续往前跑,在风的推动下,风筝飞了起来,我按照他的指导,不断抖动风筝线,风筝越飞越高,慢慢升到了稳定层,稳稳当当,在天空里摇动、飞腾。他开始站在我的旁边,和我说话、聊天。他给我讲了:怎么制作风筝?什么时候放风筝最好?原来,风太小,风筝飞不起来;风太大,特别容易断线;只有在微风而且风稳定的时候,才是放风筝的最好时间。又说了在县里开会的情况。我说:我想起来了,你是劳动模范!他哈哈大笑:小鬼头,谁教你夸赞人?我也笑了:不是劳动模范,你还能开啥会呢?他轻轻拍我一下。跟着他,放了大半天的风筝,也又聊了半天。既有意思,也是锻炼。这,可能是个谶,确定了我一生小蜜蜂的命运。我们回到家里,已经快要吃晚饭了。晚饭是8个凉菜,8个热菜,一个杂货菜,大白馒头,还有大米粥。亲人一块,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喝酒吃饭。饭后,又聊了一会儿天。表哥给我们套上车,父亲赶着,天擦黑的时候,回到自己的家。把牛车,还给邻居,当然,也要送瓶酒喝。因为亲戚少,活动就不多。要是亲属多的人家,就要多跑一些趟了。也还要招待亲戚来家拜访,其过程和去亲戚家一样。剩下来的日子,都是玩了。没有等到过满十五、十六,在正月十三(二月五号),我去上学了。我们那个地方的元宵节,也是吃元宵。有自己做的人家:用核桃、花生、瓜子仁、芝麻、加白糖青红丝做馅,加油和一定的面粉,蒸成一厘米厚的片,熟后晾凉,切成一厘米左右的立方块。拿一个柳条編的笸箩,在其中放上江米面,把馅块沾水后,放在面里,双手摇晃笸箩,待块料块沾满江米面,再在水里沾上水,放回面里,再摇。这样往复多次,等到元宵大小约与核桃大时,就做成了。多数家庭,还是买一点,应个景,再吃一顿好饭菜,年就过去了。所有人都要准备投入新的劳动中,争取好的收成,来年,庆贺下一个春节。发自ZUK手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