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过后,“遗像”如何处置?(丧事遗像谁捧)

丧事过后,“遗像”如何处置? 遗像包括画像、塑像、照片等,是反映逝者生前身影相貌形象的标识物。现时城乡丧事活动,普遍使用遗像。

一、遗像的来源和丧事意义

《仪礼》和《礼记》关于丧礼的篇章中都没有提到画像,所以丧事使用画像不是古法礼仪。画像技术应该很早就有,西汉宫廷就有专门的画工,如为王昭君画像的毛延寿等。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早期的,里面出土了许多帛画,还有铭旌,但没有墓主人的画像。

北宋司马光在《书仪》中说:古者凿木为重,以主其神。今令式亦有之,然士民之家未尝识也。故用束帛依神,谓之魂帛,亦古礼之遗意也。世俗皆画影置於魂帛之後。男子生时有画像,用之犹无所谓。至於妇人,生时深居闺门,出则乘辎軿,拥蔽其面,既死,岂可使画工直入深室,揭掩靣之帛,执笔訾相,画其容貎?此殊为非礼。又世俗或用冠帽衣履装饰如人状,此尤鄙俚不可从也。可见,北宋时期,民间已经将画像用于丧事,即将画像放在魂帛后面。但司马光反对画影,视为非礼之俗。南宋朱熹在《朱子家礼–丧礼》中,完全同意司马光的观点,将置魂帛作为丧事活动规范程序,没有画影的要求。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潘道士法遣黄金士 西门庆大哭李瓶儿中,李瓶儿咽气之后,西门庆因思想李瓶儿动止行藏模样,忽然想起忘了与她传神,叫过来宝来问:‘哪里有好画师?寻一个来传神,我就把这件事忘了。’来宝道:‘旧时与咱家画围屏的韩先儿,他原是宣和殿上的画师,革退来家,他传的好神。’西门庆道:‘他在哪里住?快与我请来。’来宝应诺去了。《金瓶梅》第六十三回 韩画士传真作遗爱 西门庆观戏动深悲中, 西门庆对韩画士道:先生,你用心想着,传画一轴大影,一轴半影,灵前供着,我送先生一匹缎子,十两银子。韩先生道:老爹吩咐,小人无不用心。须臾,描染出个半身来,端的玉貌幽花秀丽,肌肤嫩玉生香。那与众人瞧,就是一幅美人图儿。

《金瓶梅》是明代中期作品,丧事描写比较全面细致,民俗记叙较为可信。所以,至迟到宋元时期,画影传神已经成为丧事活动的一个特定事项。

近现代及当代以来,随着照相技术的发展,丧事活动照片使用较为普遍,使用画像的越来越少。

遗像的丧事意义是画影传神,即展示逝者身影相貌以助于祭奠缅怀。现时城乡丧事活动,一般来说,灵位与逝者在一起,遗像与灵位在一起,由于遗像尺寸较大,所以置放于灵位之后。

遗像标识逝者,应当与逝者在一起,与灵位的意思差不多,一般不作为仪仗使用,所以,不建议在灵堂悬挂逝者的巨幅照片作为遗像。

由于遗像的丧事意义是标识逝者,所以,逝者到哪,遗像就到哪。出殡走棺后,遗像随棺至墓地。

二、遗像的最后归置

丧事过后,遗像如何处置,各地差异较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一般悬挂或摆放。逝者下葬后,许多家庭将逝者的遗像在家庭比较显眼的地方如堂屋或客厅悬挂或摆放。这是较为普遍也是较为流行的做法。理由也很简单,遗像标识逝者,相当于牌位或神主,一般家庭没有家庙祠堂,所以都放置于较为宽敞的堂屋或客厅。

二是特定悬挂或摆放。即丧事过后,将逝者遗像在卧室或特定使用的房间悬挂摆放,不放于显眼常见的地方。

三是收纳或遮蔽。丧事过后,有些地方习俗将遗像收纳起来或用布帛遮蔽起来。等到忌日节日时,再请出来祭祀使用。

四是烧送。即在丧事过后,选择特定的日子,将逝者遗像烧掉送给逝者。

不建议使用第一种。理由如下:

(1)生老病死,自然天道,逝者已逝,生者还生,阴阳两隔,人鬼殊途。留个念想可以,在心里就行了。

(2)遗像为不变的特定面容,年龄越大,容像越非常态,长期凝视会产生负面心理阴影,特别是家有未成年人,切不可将老人遗像长期悬挂于显眼常见的地方。

(3)年龄大的,寿终正寝,天命如此,可以定期祭祀,没必要天天见面。年龄轻的,虽未尽天年,但命中注定,人要人命,活着的人要健康快乐,不能长期生活在逝者的情绪中。

(4)一定要将遗像在堂屋或客厅悬挂摆放的,可以设定一个时间,如七七四十九日、一年、三年等。心意到了就行了,不可太过沉湎。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