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遇见“非遗”(俄军在这里遇见了一个)

在这里,遇见“非遗”

在这里,遇见“非遗”

在这里,遇见“非遗”

在这里,遇见“非遗”

在这里,遇见“非遗”

在这里,遇见“非遗”

匠心酿造

非遗绽放

这是一次民族传统艺术创造力的集中展示。

这是一次中国非遗传统技艺的华美表达。

这是一次唤起民众民族文化记忆的铿锵呐喊。

11月11日,由省政府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市政府承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高新区徽字号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200余个独具特色的国家级、省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非遗项目集中展出,为市民和游客送上一场视觉、听觉与味觉的大餐。

一大早,悉心安排完展台事宜,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晓钟便领着弟子挨个展厅逐个展台细细品、慢慢看,“这可是一场饕餮盛宴,精彩不容错过。”话音刚落,朱晓钟的目光就被山东博物馆的展品“夺走”,旁若无人地研究起来,“鲁绣成画,似画非画,却有国画的韵味。”“这次我们带来的全是馆藏国宝、画作的绣品,用的都是鲁绣的代表性绣种—发丝绣,质感逼真,真实再现了原作风貌。”工作人员吴女士瞧朱晓钟看得仔细,走上前说。“以针为笔、以发为墨,在对馆藏品进行二次保护的同时,这些精美的绣品也成了艺术品,太震撼了。”朱晓钟频频点头、赞不绝口。

“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一门技艺、一项绝活不仅承载着悠悠岁月、文化记忆,还涵盖了一代又一代人衣、食、住、行、用、养等方方面面。让非遗传统技艺回归生活,在各展厅随处可见。衣之韵展厅里,民族服饰箱包时尚典雅;食之美展厅里,茶香清远、酒香醇厚;住之适展厅里,传统民居美轮美奂;用之雅展厅里,皖南彩塑展品哪吒栩栩如生;还有故宫文创的国宝色口红……让大小朋友都欲罢不能。“本来以为传统文化很厚重,离我很远,今天一逛才发现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呀,也可以很可爱很潮。”23岁的杨文静啃着煎饼果子难掩自豪和兴奋。

“一手抓传统技艺传承精进,一手抓文化产品创新,这是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的法宝,需要年轻血液,更是年轻的传承人们必须挑起的担子和必走的路子。”28岁的湘绣新生代传承人彭娟已学习和从事专职刺绣13年,刺绣技艺精湛,且勇于探索创新。“不论是到处参展还是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我发现热爱传统技艺的同路人在变多,非遗传承、匠心坚守,对于未来我们很有信心。”

据了解,本届非遗大展以“为民族传承 为生活创新”为主题,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览展销,砖雕传统技艺大赛,“传承与创新”传统工艺振兴讲座,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和摄影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探秘之旅,民俗展演,非遗研学等活动组成,将持续至11月15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览展销分衣之韵、食之美、住之适、用之雅、养之健5个综合展区,及1个展陈来自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的特色文创产品专题展区。其中,我市共有包含徽州彩绘壁画、歙砚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张一帖内科在内的27个国家级、省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参展。 ·刘 晨·

衣之韵

流光溢彩

“衣之韵”展区现场展示云锦、苏绣、汉绣、顾绣、满族刺绣、蓝印花布、夏布、苗族蜡染等36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织布、扎染、蜡染、刺绣类非遗项目,并与观众开展互动,为大家呈现精湛绝妙的传统手工技艺与奇思妙想的创意设计织就的锦绣华章。

漫步“衣之韵”展区,可以感受到织布、扎染、蜡染、刺绣类非遗项目在今天依然很时尚又很贴近生活。旗袍的优雅、香包的精美、花丝镶嵌的精致、香云纱的知性,优雅不失华贵。活动中,还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让观众充分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

“这是我们客家的全堂铃帽,上面绣着各种吉祥平安的图案,男孩一般绣虎头,表示健健康康、虎头虎脑;女孩就绣莲花、荷花,寓意纯洁无瑕。”展区内,赣南客家服饰的参展代表缪军正向观众介绍客家的特色全堂铃帽。记者看到,缪军手中的全堂铃帽绣有各色图案,绣工精细,技法多样,形式独特,并镶嵌了“八仙过海”等特色银饰,帽子两侧和后方的铃铛声清脆悦耳。缪军介绍说,赣南客家服饰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要包括赣南客家蓝衫、围裙、冬头帕、吉祥肚兜、吉祥童帽等,秉承我国唐、宋时期中原汉民族服饰文化,并与当地土族居民服饰文化不断融合,形成赣南客家人特有的服饰形式,传承至今已上千年历史。

另一侧,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湖南湘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新湘现场展示的双面全异绣作品《凝神猫·顽皮猫》引发观众的围观与关注。成新湘告诉记者,该作品运用湘绣独有针法“鬅毛针”及藏针引线技法创作而成,在透明底料上绣出小猫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一面凝神专注,另一面娇憨顽皮,活灵活现。皮毛蓬松柔韧,富有质感,颜色变化丰富,光泽柔软。这次,除了展示传统的湘绣技艺,成新湘团队还带来了湘绣充电宝、手工刺绣音箱及湘绣挂饰等文创产品。“希望通过展会让大家了解我们湖湘文化,了解湘绣的历史、发展历程及文创产品,也让大家对非遗项目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去接触传统文化,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成新湘充满期待。

一大早就到展会现场的市民黄源迫不及待地试穿了一件手工坎肩,“之前在本地只能看到徽州传统技艺,这次展出的非遗项目非常丰富,带有浓郁地域特色。那些刺绣的手工坎肩很漂亮,很吸引我。”黄源告诉记者。来自广西的李陈玲认为,本次展会是一个是很好的平台,能够让更多人传播和了解非遗文化和产品,“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非遗项目参与其中,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深入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李陈玲说。 ·汪 悦·

食之美

美食荟萃

“食之美”展区集中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酱菜制作技艺、奶制品制作技艺、酿醋技艺、牛羊肉烹制技艺、普洱茶、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古井贡酒等36个地域特征明显、群众认可度高的美食、茶、酒类非遗项目,以场景再现、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观展互动体验的综合性方式进行展陈。

在“食之美”现场,赣南客家擂茶的展台前参观者络绎不绝。客家擂茶非遗传承人黄娥娇一边舂捣擂钵中的材料,一边向游客们介绍擂茶的制作工艺。在她的展台上,摆放着制作擂茶的原材料,包括新鲜茶叶、糯米、生姜、香葱、芝麻、黄豆、花生、盐、茶油及各种青草药。“等了10多年,终于尝到正宗的擂茶了。”一旁观看的杜氏刻铜非遗传承人杜仲伟一直等到第一钵擂茶制作冲泡完成,品尝过后才意犹未尽地离开。他说,自己上世纪90年代在电视上看过关于擂茶制作的节目,就一直念念不忘。擂茶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具有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今天得以品尝,非常激动。

“交换一下名片好吗?希望有机会可以合作。”展会中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团购部经理方小清除了接待自家展台的客人,还忙着在参观其他非遗美食展览,并交换名片。她说,作为本地非遗,能够在家门口参加非遗大展,感觉很自豪。谢裕大创始人谢一平是黄山毛峰创

始人——谢正安的第五代创承人。他在继承传统黄山毛峰技艺的同时,创新了黄山毛峰茶的加工工艺,极大地提高了黄山毛峰的品质。参加这次非遗大展的,都是在本行业中首屈一指的非遗创承人,借助这样的机会,她希望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黄山毛峰,了解谢裕大。

“药药,切克闹,煎饼果子来一套……”曾经香飘大街小巷的煎饼果子也来到了展会现场。从民国元年开始,煎饼果子非遗传承人刘宇顺已经是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大包小包地背了好几大箱子的原材料来参展,现场取材、制作,游客们吃得十分开心,他也摊得高兴。

山西平遥牛肉、华北漕河驴肉、山东聊城熏鸡、朝鲜族泡菜、武汉热干面…一个个“远道而来”的非遗美食,让游客们大饱了口福。我市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烧饼、顶市酥、嵌字豆糖等茶叶和小吃也充分展现了徽州美食的独特魅力。 ·吴玉莲·

住之适

特色宜居

“住之适”展区选调砖瓦烧制、木石雕刻、家具制作、文玩盆景等30个左右居室陈设类非遗项目,通过场景再现营造出徽派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闽南民居等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生活场景。

徽州木雕之匠心独运、瑶族织锦之缤纷华丽、北京四合院营造技艺之精致典雅……在“住之适”系列展区,居室陈设类非遗项目精彩亮相,为游客呈现了居室陈设的简约、实用之美。

“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大多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木雕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和家具处。受儒家文化影响,徽州木雕题材多以情节化的名人轶事、动物和花鸟图案为主。传统徽派建筑中,对居家的舒适度要求是很高的,这也对包括木雕在内的匠人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雕刻的桌椅、床、门框等,要实用、美观,参加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是对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对徽派建筑的推介。”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蒯正华在展台前,耐心地为参观者介绍徽州木雕的技艺。

展区内,一处处居家陈设非遗项目展品,让游人们驻足流连,大家欣赏之余,纷纷拍照留念收藏。记者发现,简约、舒适和雅致是该展区的特色,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徽派版画……这些居家饰品当中,无不彰显出徽派传统非遗技艺的精致与婉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而可表示,徽州漆器在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等方面成就突出,现代家居装饰中,也非常推崇这类复古的元素,摆放在厅堂之中,既赏心悦目,又提升品位。

非遗技艺新人辈出,85后的徽派版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薛寅致力于徽派版画的推广,她的很多作品都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居家或是酒店的墙面装饰中。“家居装饰中,版画是很受年轻人青睐的,徽派版画融入了徽州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在市场上也非常受欢迎。”薛寅说。

除了徽州本地的居室陈设类非遗项目大放异彩之外,很多外地的非遗居家陈设类项目也很吸引游客的眼球。仙居花灯、瑶族织锦、瓷胎竹编……种类丰富、品种多样。

作为苏式风格建筑的代表,“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榫卯结构的建筑模型很是特别。“在风格上,我们以苏式的木雕、砖雕和彩画见长,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巧、布局机变,这个榫卯结构是完全不用钉子的,在国内也很少见。”苏州市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兴男介绍,“现代家居尤其是一些民宿的设计中,喜欢用到这类设计,环保、绿色,也舒适。”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居家与环保的相得益彰,使得在场的游客赞叹连连。“真是不虚此行,一早就来参观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收获很大。”来自屯溪区黎阳镇的市民刘峰兴奋地表示。·冯 劼·

用之雅

回归生活

“用之雅”展区选调草柳竹编、灯彩扎制、木版年画、丝毯织造、剪纸泥塑、金银细工制作等44个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非遗项目,分别展示吉祥节庆、家庭装饰、日常生活与游戏娱乐的群众生活场景。

精致的日用陶器、色彩艳丽的凤画、花色新奇的竹编、精雕细磨的夜光杯雕、造型各异的风筝……“用之雅”展区内每一门技艺或巧夺天工,或妙趣天成,或精巧雅致,无不体现着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

在安徽省级非遗撕纸代表性传承人蒋劲华的撕纸作品前,河北省非遗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焦新德与蒋劲华交流正欢。“你这个撕纸要先写吗?”“不用写,闭着眼睛撕。”当蒋劲华用短短几分钟时间盲撕了一个“佛”字,焦新德由衷地发出赞叹:“你的书法功底也很厉害!非遗大展我以前也参加过,这次来大开眼界!撕纸对我今后的技艺提升肯定也有启发和促进。”蒋劲华笑着答道:“文化艺术是相通的,撕纸、剪纸都有共通之处,非遗也可以跨界,只有创新思维,才更利于传承。”

徽墨和歙砚不仅是文房用品,也是徽州国家级非遗项目,已经成为黄山市的标识和名片。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歙砚的制作技艺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等多道工序构成,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听着介绍,游客对徽墨和歙砚的精绝雅致赞叹不已。

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淮北泥塑的非遗传承人李建东正聚精会神地制作泥塑作品《临涣老茶馆》:几个老农坐在茶馆喝茶、聊天,一个个或立或坐、表情各异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李建东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品或跟淮北传统文化有关,或是生活中孩子的千姿百态,生活气息很浓。第一次来黄山参加非遗大展,李建东抱着学习的心态,他说,“现场来了很多非遗大师,让我大开眼界,也学到了很多,不管做什么,手艺人都要有一颗匠心。”

在十指翻飞、篾丝飞舞中,一个精美的花竹帽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花竹帽传承人谭素娟手中渐渐成型。谭素娟是地道的毛南族人,花竹帽毛南语叫“顶卡花”,是用当地的金竹、黑竹破成竹篾,精心编织而成。其制作工艺复杂,没有文字图片记录,全靠老工艺匠人口头传授与示范编织,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谭素娟编织花竹帽已有20多年,几乎每天都要重复着这样的动作。“这一项精细活,要用700多根细如发丝的竹篾,要近百道工序,至少一周时间才能编好。”谭素娟身着民族服饰,一边编织一边说,这是她第二次来黄山参展,这样的大展给她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她希望能将这项指尖上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舒 俊·

养之健

医脉相承

“养之健”展区选调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彝医水膏药疗法、张一帖内科、华佗五禽戏等35个传统中医药剂制作、传统中医诊疗法及传统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类非遗项目,并邀请观众进行互动式体验。

伴着浓浓的草药味,记者踏进了“养之健”展区。

来自我市屯溪区程氏中医馆馆长的程剑峰是沛隆堂程氏医学第八代传人,其医学主要体现在“固本培元气 清源养太和”的独特学术思想和“四一结合”的综合调治思路,临诊时遵循先辨病、后辩证、再论治的独特模式,使得新安程氏以其辨病明确,针对性强,药剂剂大力专,善治内科疑难杂症,且屡获佳绩而享誉皖、沪、赣等地。

根植于歙县深渡镇定潭的“张一帖”,因为急危重症常常一帖剂量而治愈病患而得名,民间还有“仙人拐”神奇传说,当天也在展区内展示出新安医学的魅力。中国御医之乡的祁门县胡氏骨伤科常用的正骨有触摸、拔伸、捺正等,依据不同骨折的整复需要选用,通过有效的手法,以纠正骨折的移位。祁门胡氏骨伤科传承人胡永久先生告诉记者,他年幼时即随父亲胡友来学习中医,13岁时正式随父亲学习骨伤科传统技术,成年后更是掌握了用传统手法复位骨折脱位及应用传统小夹板固定骨折技术,正骨手法独具特色。

除了独具黄山特色传统中医疗法及传统中医药外,还有不少其他地方的特色传统医学展示。在华佗夹脊穴灸法的展位前,现场问诊的人络绎不绝,一度排起了队。安徽省省级非遗传承人、华佗第76代传人、华氏的媳妇魏灵女士忙得不亦乐乎:“从嫁入华家后,我便开始研究华佗医养古方,秉承华家医学医风,在公公华恒才的悉心栽培下,我用了20多年的时间,创建了传统中医医技和现代精准远红外脉冲相结合的华佗养生堂夹脊穴灸全新疗法,赢得赞誉,有华佗夹脊治未病之说。”随后,在魏灵女士的邀请下,记者坐定尝试使用了治疗颈椎的“华佗宝葫芦”。魏女士先用药水涂抹上记者的颈椎,接着施用冒着烟的“华佗宝葫芦”,七八分钟后,记者原本有点滞胀的颈椎部位竟舒缓起来。“这个‘华佗宝葫芦’,在人的全身多处穴位都可以使用,效果是有口皆碑。”魏灵说道。

现场还展出了广西省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这是源于柳江县壮族龙氏家族,是壮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技法。”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辰告诉记者,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它能流传至今并发扬光大,足见其魅力不凡。 ·姚大盛·

(来源:黄山日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