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和习俗啥关系?如何区分?怎样取舍?


丧礼和习俗啥关系?如何区分?怎样取舍?


所谓丧礼,即丧事礼仪,也就是有确定性古籍文本规定的丧事制度和丧仪要求。所谓习俗,即民间习俗,也就是特定地域、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等较为流行的丧事形式和丧仪规定。

丧礼是有确定性出处的,是官方认定或许可的,以规定的或给定的规范文本为依据。丧俗是约定俗成的,具体说法大都难以稽考,许多习俗是杜撰和附会的,是非官方民间形成的,有特定的流行区域和流行范围。一般理解,不同地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以及不同时代等,由于其具体的时代特征不同、生活形态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文化特点不同、民族传统不同等,在执行丧礼的过程中,是有选择的、有侧重的、有取舍的,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丧礼进行一些必要的变通和权改,这些权变措施流行起来,就是习俗,相对官方丧礼来说就叫民间习俗。所以,理论上讲,民间习俗大都源于官方丧礼,但又与丧礼有所不同,有些甚至反过来影响丧礼。比如,道教的神鬼说教,佛家的因果报应等,官方是不倡导的,但民间非常流行,特别是唐宋及以后,对传统丧礼文化有较大冲击。

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不绝如缕,独步天下,绝无仅有。在中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最持久坚韧、最稳定稳固、变化演进最小的,就是丧礼。从西周到晚晴,三千多年,一直以《仪礼》为丧事操作的规范标准。明确时期,《仪礼》是官方明文给定的各种礼仪操作的规范文本。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否定和舍弃传统文化,学习和融入西方文明,长时间成为知识界和学术界的主流倾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被基本否定,丧礼被视为封建迷信,丧事活动被全面禁止。近些年来,传统文化有所抬头和恢复,丧事活动的禁止性和强制性规定有所缓和,在广大农村和城镇,丧事的回归传统操作发展很快,治棺、独立建坟等非常普遍,浪费资材,占有耕地,负面影响较大,亟待规范。理论上讲,政府应当介入,制定实施既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解决问题。

百年以来,由于没有政府层面的规范要求和倡导主导,丧事礼俗操作层面非常混乱。各地习俗五花八门,三教九流各行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师傅传授不同,习俗要求不同,甚至互相诋毁。更有甚者,一些无聊人士,既无古文功底功力,又无文化品位素养,一罐子不满,半罐子叮当,附会、杜撰甚至捏造一些故事,强加与丧事,反正大家都懂得不多,久而久之,众口铄金,约定俗成,竟成正果。

我们的意思是:丧事活动要以《仪礼》,包括《周礼》、《礼记》、《朱子家礼》等古法典籍文本为基本规范,参照民间习俗。对基于神鬼传说、佛法因果等道教佛教的东西,尽可能去除之。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生活内容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的社会理想、价值意识、审美倾向、文化氛围等都有了质的飞跃,丧事活动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上,应当而且必须立足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不恪守,不拘泥,不违法,讲权变。今非昔可比,古应为今用。

丧礼涉及祖宗文化,涉及民族传统,涉及孝道伦理,涉及家庭和社会关系,在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不可或缺,有许多积极的东西需要继承。就丧事活动的发展运行情况来说,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不管是在文化层面还是在社会管制层面,丧事活动和由此形成的丧事习俗并没有规定的或固定的传承渠道。一般来说,各朝代的正史都有关于丧事凶礼的记载,但各朝代虽大都有关于丧事礼制的一般规定,却都不是对一般民众的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从丧事活动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民间丧事活动的运行和丧事习俗的传承主要表现两个特征:一是纵向沿袭,二是横向效仿。所谓纵向沿袭,即沿袭前人的做法;所谓横向效仿,即仿效他人的做法。一般来说,丧事活动程序要求和具体内容的确定和沿袭,主要取决于特定生活人群的智者、贤达、族老、长者、士人、有功名人、有爵禄人、阴阳风水人员等,知识阶层人士起着带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由于在古典时期,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和约束,知识阶层人士的做人风范、道德意识、社会理想、行为操守等相对优位和矜持,使得丧事活动侧重于礼法和礼制。现时社会条件下,受市场经济意识的影响,丧事活动也被纳入可盈利的渠道和途径。在丧葬物品经营者和主丧大支等相关利益人的的推动下,有丧家庭和人员受制于孝道的拘束和裹挟,使得丧事礼仪、丧事习俗,以及与其相关的内容和要求变得越来越复杂,丧事开支也越来越大,使得丧事运作的商气较重,有失偏颇,亟待规范和管束。政府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手段予以必要的干预。丧事活动的当事人也应当不断提高认识,端正思想,理性对待,切勿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听风是雨,浪费钱财。

我们立足于古法丧礼,援采民间习俗,分析、评价、取舍现时丧事活动操作和丧事礼俗,不是要循守古法丧礼的具体规定,也不是要复兴宗法家族的生活结构,而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实际,弘扬中华文明在起始起源阶段形成的、后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为中国人所坚守的“家国天下”的社会理想,“不信鬼神”的实践理性,“修身齐家”的伦理操守,“秩序规范”的人生状态,“美满和谐”的大同境界,人神一体,家国一体、君臣一体、官民一体、夫妻一体、兄弟一体、友朋一体,唤醒和恢复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在基因骨髓里就有的争天命、创世纪、和天下、耀祖宗的人文理想和心里心性,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