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讲义

  佛说无量寿经讲义

  性梵法师讲述

  以下内容尚未校对若有错字尚请见谅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h城,耆A崛山中。

  本经略分序、正、流通三分。叙述一期法会的因由,名序分。序如头五官具有。正式开显一经的宗要,名正宗分。正宗如身,腑脏无阙。U或嘱累流通到未来,名流通分。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序分又分证信(通)及发起(别)二序,今先讲证信序。一般皆以六种成就为证,信兹分二节来说,先说信等五种成就,次明声闻菩提会集。

  「我」,是结集经的人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不是道听涂说。结集者表明;佛如此说,我如此听,现在就我所听来的,又如此诵出真实不虚,一一都与佛所说的没有差错。「如是」,依大智度论说,是表信。信得过的就说如是,信不过的就说不如是。如是,又表智慧。能有如佛的那种智慧,乃能说如是道理。以中国来说,古今人才有智的,没有人可以超过孔孟老庄,而佛经的道理,皆孔孟老庄所没说到,其他人更不足论。要有如佛的智慧所说,才可断疑生信,不违真理,亦可止息戏论与诤竞。修学佛法,唯信与智,是为根本。有如智论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无信如无手,不能随意取得佛法的宝藏。无智如无目,不能拣别邪正善恶,也就不能了达佛法真义实相。

  一般经文都是最先安立「我闻如是」,或「如是我闻」,即表示唯有信智具足,才能深入经藏,得到佛法的利益。同时也是佛涅时,告诉阿难要这样的。因为佛将入灭,阿难悲啼涕泣,这时阿那律尊者对阿难说:汝是传法的人,徒悲何益,应该请问佛,有关佛灭以后的大事有四:一者,佛灭以后,诸比丘以谁为师。二者,众弟子依何而住。三者,恶性比丘如何共住。四者,一切经首当置何字。阿难以此问佛,佛即答覆他说: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默然不共语,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

  此「如是」两字,约法来解析:佛所说法,合于诸法。说理如理,说事如事,说因如因,说果如果,完全契合,所以得称为如是。如本经所说的一切因果事理,丝毫不错,难怪弥勒菩萨在经中说:世人称尔。

  约人来解:阿难现在是闻释迦佛所说,可是却如过去现在一切佛所说。如果与诸佛说的不合,就不如不是了。

  约理说:如是,即诸法实相。古今不异为如,如理而说名是。实相离相,随缘不变为如。实相即相,不变随缘为是。即缘起而性空,虽性空而缘起,这是诸法的真理,确实如此,称为如是。又观佛所说法,若显若密,唯是一心,为如,但又不可取一心是有是无的相,才是。

  再就本经来讲:此经所说无量寿,一向专念,这是以如如不变为如。三辈决定能往生见佛,离苦得乐,究竟不退,一生成佛名是。经中所说弥陀果与众生的二种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决定相合为如。有因必有果,必然如此为是。弥陀发愿,修因,证果,度生,始终不变为如。今所成法身净土,普摄众生,往生彼国,一一皆真实不虚名是。

  是心是佛为如,是心作佛名是。简单说:如是就是老实,不老实,即不如是。是故做人学佛,一切皆应以「老实」为根本。

  「一时」,是指某一时间,即某次佛所说法时。因各地的时间不同,计时的逊ㄒ膊灰唬圆荒苡萌范ǖ哪暝氯眨埔皇薄

  「佛」,是说法主,这里是专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不是其他的佛。佛的含义,在前面悬谈中已经说过。唐以前,所事的佛经多用佛,到玄奘大师以后,一般译的经,就多用「薄伽梵」,如药师经就是用薄伽梵。这是梵语,具有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吉祥、名称、尊贵,也有破四魔的意思。

  「住王舍城,耆A崛山中」。

  这是说法的处所。暂时曰在,久居名住。因为佛成道后,多住此山说法,所以称为住。王舍城是当时印度魔羯陀国的都城,具传说有三种因缘:(1)国王夫人生子,一头两面四臂,大家都说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在野外,有罗刹女鬼,还合其身,养育长大,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至此五山中,统治阎浮提,故名王舍城。(2)过去有一国王学仙,杀生祀天,身堕地狱。其子继位,一日外出打猎,见鹿疾走,王便追逐,至此五山中,其地平正,生草细,好华地,茂林华果,温泉浴池,皆悉具有,王见此胜地,便于此中起舍安居,故名王舍城。(3)国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连续七次,国民伤财失命,苦不言可。王即下命,再有失火,逐住山中,不得住此。后因王宫起火王,即自迁出城,来至五山环绕之中,即作宫殿,王于中住,故名王舍城。国王守法,就是老实做人。

  耆A崛山,此翻灵鹫山,也有三说:(1)诸多圣人仙灵在此山住,故名。(2)山形与鹫头相似,故名。(3)环城五山,此山最胜,多有鹫鸟栖止,故名。

  我闻,是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住王舍城灵鹫山,是处成就。有了这五种成就,然后才有这次佛的说法胜会,所以经中首先叙述出来。

  上来五种成就。如以显理来说:学佛修行,必须实事求是(如是)。都摄六根,反闻自性(我闻)。体用相融,能所两亡,寂照同时,三世平等(一时)。这样的话,自性弥陀佛,不离当处(五蕴山中),时时现身说法。高山平地,总是西方了。

  丁二、声闻菩萨会集 分二

  戊一、声闻众 分二

  己一、举数U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与」字,是表明说法主共听法众的关S。要共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道一见一解脱,方成共义。「大」字,梵语摩诃,有大、多、胜三种含意。天王大人所敬,故称为大。超胜九十五种外道,故名胜。解内外经书,故名多。「比丘」,译为乞士,就是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的人。尚有怖魔、净命、净戒、破恶等义。大比丘,就是阿罗汉。「众」是僧伽的意译,也是和合众的简称。四人以上,一处羯魔作法布萨,和合无诤。名和合众。「一万二千」大比丘的僧团,同住灵鹫山,所以叫「俱」。论事要具备六和合,论理要同得一解脱,这才可以称俱。

  听经大众先列声闻,后列菩萨,佛经大多是这样,其意有四:(1)近远分别故。诸声闻人,经常亲近如来,故名常随众,所以在佛之后先列。(2)威仪形相分别故。声闻人形相如佛,世共尊敬,所以先列。菩萨形仪不定,故后列。(3)约教分别故。罗汉辟支同佛见思漏尽,须列在先。菩萨随类现化,示为凡夫,故应后列。(4)多少分别故。菩萨人多,声闻人少,故应少者先列。上来所举,亦非限定,如华严经,就是先列菩萨。

  「一切大圣」。所谓大圣,就是利根声闻,无疑解脱阿罗汉,有胜德,证圣果。加了本际等,皆是究竟无学圣人,故言大圣,也就是尊敬其德高望重。又本是法身大士,内秘菩萨形,外现声闻身,参加法会,证此不可思议诸佛所护念经。其数非一,所以称为一切大圣。

  「神通已达」,这句经文,是U德的略称。神通的意思,是神妙莫测,通达无碍。一般说有六种: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此六通又名六种智证通,拣别不是五通仙人所得,有定无慧的通。诸大阿罗汉所有六通,皆是依出世禅定,无漏智慧所起。已达者,已于小乘诸法中修学毕竟,已达涅彼岸。所谓:梵行已立,诸漏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无疑解脱阿罗汉,不同其他有学圣人的。

  上来三句经文,如果由事相会归到理性来说:一念心性,其大无外,所谓心包太虚。此心原是真妄和合,所谓:元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而今闻法悟心,始本合一,理智一如,所谓:一根既还源,六根成解脱。故名大比丘众。二乘人或闻三转四谛法轮而悟道,或观十二因缘生灭而证果,一念法尔具有十如是十法界,辗转相生,故曰一万二千人俱。比丘表真如出缠,即是法身。了脱分段生死,具足三明六通,成就五法分身,超出六凡法界,具名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己二、略出名号

  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佛,尊者大目键连,尊者结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监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其名曰」,是结集经的人所称说。「尊者」,有得可尊,名为尊者,称其是人天所尊敬的人。如陈如作梵王师,迦叶为帝释师。

  「了本际」。以下是列名,各经的次序不同。如法华经以行德大小为次第,如报恩经及本经,是以出家前后为次序。如维摩经是以德辩为次第。本经所列尊者共有三十一位,唐译列二十九,或有列三十四、三十六,详略不同故,了本际,即阿若x陈如,x陈如,此云火器,是姓。因其祖先是事火婆罗门。阿若是名。阿即无义,也是空义。若即智义。无我人众生寿者,谓之无自性,诸法空性。以无漏智证得此空性,名为了本际,这是三乘圣贤皆同。但陈如最先证悟,得道第一,所以依此立名,首先举出。汉译名知本际,吴译名拘O,唐译名x陈如。

  「正愿」,即马师(胜),汉译同名,吴译名拔智致,唐译名马胜。威仪第一,五比丘之一,也是六群比丘中的一人。威仪端正,举止可观,因污他家行恶行,为佛所呵,即立愿永不再犯,同时发愿劝化大富长者,为僧建六十房舍,故名正愿。

  「正语」,即离婆多,坐禅第一,亦名无倒乱第一。汉译名不争有无,吴译名合尸,唐译名离波多。因途遇两鬼争尸,请他作证,他即公正诚实而说,决不妄证,故名正语。

  「大号」,即摩诃男,是译尊父系的亲族,族姓第一。汉译名大力,吴译名摩诃那弥,唐译名大名,也是五比丘之一。

  「仁贤」,即须菩提。吴译名须满日,唐译名有贤,此是三个须菩提中的恶性须菩提。因是小龙临终起一念仁慈贤善的心,得生人中,值佛出家证果,故名仁贤。

  「离垢」,即维末坻,此云:净除,洁净第一。汉译名无尘,吴译名维末坻,唐译名无垢。因打扫寺舍,愿令心无尘垢,见思惑断净,故名离垢。

  「名闻」,即摩诃俱罗,此云:大膝汉译名能,吴译名不,唐译名摩诃俱罗。此是舍利弗的母舅,是一位精通四吠陀十八种经的婆罗门,因辩不如姊,发愤游学,誓不翦爪,亦名长爪梵志。与佛辩论,举「我一切法不受」,佛问「这一句你受不受」?自知自堕负处,而涡肮檎娣鸪黾抑すR云涫堑笔弊钣忻诺拇笾瞧怕廾牛柿⒋嗣S捎谒黾揖诎斓溃盟奈薨纾嫖誓艽穑饰鹞实谝弧

  「善实」,即凡耆,此云:善实。供养第一,吴译名迦为拔坻,唐译名善称。因其过去世曾以最善的果实,供养维o佛塔,感得九十一劫常生人天,今世值佛出家证果,故名善实。

  「具足」,即树提长者,得戒第一。吴译名揭质,唐译名圆满。曾以旃檀钵置刹杆上,宾头卢现神通取得,同为佛所呵,制在家弟子不得以七宝或木钵供养比丘。随佛出家,发愿受持佛制的具足戒成沙门,故名具足。

  「牛王」,即x梵波提,此云:牛司,受天供第一。汉译名牛司,吴译名摩诃梵提,唐译名x梵钵提。因过去世轻弄沙门,感五百世做牛,今得人身,馀习未除,如牛虽然不食食物,而口中常作吃状,故有此名。受天供第一,是因其虽证圣果,牛司未改,佛勒常在天上受供,以免世人讥嫌。

  「优楼频螺迦叶」,迦叶是姓,此云:龟氏,祖先是学道仙人,有灵龟负之,故以为姓。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是其修道的处所,因以立名,或说他胸前隆起一疱,有如木瓜故名。他与迦耶,那提,是三兄弟,他老大都是事火婆罗门。汉译名是聚迦叶,吴译名忧为迦叶,唐译同此。他因见佛在其窟中,以神力降伏毒龙,涡肮檎娣鸪黾抑すR运氖鹿┭笾谏饰ぶ诘谝弧M彼亩龅艿埽骸稿纫梗嗽疲撼牵阂朊鲜保嗽葡笸飞健!改翘帷梗庖朊锹模嗽疲航:阂朊魏悖嗽坪印=允且雷〈Φ妹噘尚炙娣鸪黾抑すA侨嗽械耐街冢灿幸磺耍皇背黾椅评幢惹穑贾なス馐鞘妥鹱畛醭傻滥且荒甑氖隆e纫罄吹阶钅教化,无人肯去的边地,化导所有的人皈依三宝,故为教化第一。那提七日证果,故为精进第一。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龟氏是姓。因他既是大富长子,又为国王大人所识,故以大来区别前面三迦叶。他的名是毕钵罗,乃树名。又名饮光,因前世作冶金师,与一贫女,共同以金薄严饰佛像,感得多生身如紫金,光吞馀色,故名饮光。此名汉吴唐译皆同。他是佛世弟子中,头陀第一也,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又是结集释尊所说一代时教的最大功臣,亦为佛灭前后,僧团中的翘首。大迦叶年老,还是不问吠有校鹱U有头陀行在世,即是我的正法久住。可见他在佛门中的影响,是如何重大。

  「舍利佛」,此云:j子,亦翻身子,珠子,都是连母称名。j子的意思j是鸟名,即黄莺,其眼最为明净,因为他的母眼很美如j,故名j子。因他母身,端正无比,故名身子。珠子,即取其母眼珠而立名。其他译本无异。是释尊的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无人超过的。又名优波提舍,此云:论议。因为他在母胎时,已能令母辩论胜过其舅。八岁登座议论说法,十六大国中,无有一人可与相比,因此故名优波提舍。他随佛出家七日,即达佛法,且能深人诸定,目连竭尽神力,不能动其衣带。他证果后,常能代佛宏化,转妙法轮,广利人天,而且是使佛世僧团清净和合的功臣。有一次提波达多破僧,就是由他的词正言顺,故得破而复合。

  「大目键连」,此云:大采菽氏,或翻莱根。以其祖先是不吃烟火食的修道仙人,故得此姓。因他有大神通,故以大称之。其名是拘律陀,此云:白杨树,因他的父母祷告树神而生他,因以为名,其他译本无异。神通第一。例如佛N初天为母说法,毒龙障佛,诸比丘请佛降龙,佛不允许。此时目连化身大小,龙惧遂服,不再为障。又如外道移山,制之不动。一城释种,举上梵天。测佛法音,远至三千界外,乃至止车、烧佛堂等,皆是神妙莫测。

  「劫宾那」,此云:房宿,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第四。因其父母祷此星宿而有子,故立此名。另有一说,谓他欲从佛出家,途中遇雨,寄宿u陶器家,忽然有一比丘来此共宿,此比丘即佛化现,闻其说法,便得证果,故以立名。汉译名知宿命,吴译名拘私,唐译同此译。他善知天象,是当时唯一的天文学家,故为之星宿第一。

  「大住」,即摩诃迦旃延,此云:大扇绳,或翻大文饰,这是南印度婆罗门的族姓。大住是大扇绳的意译。其母丧夫,恋子不肯改嫁,如绳M扇,便安住不会遗失了。其他译本,都名摩诃迦旃。他是论议第一。例如外道说:人死不还,知无他世。他说:如是罪人,被M牢狱,可得归吗?此取人死以后,随业受报去,安得在还。彼人再说:上天受乐,为何亦不归?他说:堕厕得出,谁肯再入。增一阿含经中,佛他善分别义,善论教法。

  「大净志」,即赖咤和罗,此云:净志。汉译名大贾师。吴译名摩诃罗倪。闲居第一。所谓少事少欲,得安乐住,他是声闻比丘的典型。

  「摩诃周那」,此云:大路生。他是周利陀伽的哥哥。吴译名摩诃波罗延,唐译名摩诃注那。

  「满愿子」,即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云:满愿子,或云满慈子。汉译名满愿臂,吴译名分提文陀弗,唐译名满慈子。慈是母姓,满是己名,他是依母而得名,也是父母最痛爱的儿子,可是他却能割断父母恩爱的绳索,抛弃世间的富乐,随佛出家证果。在法华经中,佛常称其为说法人中,最为第一,除了如来,谁都无能有其言论辩才,而且九十亿佛以来说法人中,亦最第一。

  「离障」,即阿那律,此云:无贫,或翻无灭,如意。汉译名多睡,吴译名阿难律,唐译名阿尼楼驮。就是弥陀经的阿免楼驮。过去世因值饥荒,有一辟支佛,乞食无得,他以自己所食的粗劣稷饭供养,感得九十一劫生活充足,始终不乏,所求如意,由是得名。他是佛的堂弟,佛成道后,回国省亲时,度之出家,但喜睡眠,被佛呵责,发愤精进,七日七夜,不卧不睡,双目失明。佛乃教其修习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发天眼,观三千大千世界,如看掌中之果,故为天眼第一。离障的名,也是取其已得天眼,见粗见细,看远看近,无有障碍的意思。

  「流灌」,即孙陀罗难陀,此云:W喜,是佛的胞弟。孙陀罗是他太太的名,此云W,国色天香,世无有匹。难陀,此云喜。夫连妻名,故名艳喜。汉译名多欲,吴译名难提,唐译名难陀,维卫佛时,他也是出家比丘,在僧团中,负责浴头,每日为大众备办沐浴的温水及工具。以此灌沐如来及众僧的功德,生生世世,身相完美,端正健壮。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仪容第一,举世无双。以此因缘,故名流灌。

  「坚伏」,即宾头卢颇罗堕,此云:不动利根,简称坚伏。不动就是伏,利根便是坚,坚是姓,伏是名。吴译名满枫螺,唐译名住彼岸,他因树提长者以钐床е蒙哺硕ド希滞ㄈ〔В鸷窃鹚樟钏涞檬ス坏萌朊穑羯砭米∈兰洌苋斯┭鞔福田,故为福田第一。

  「面王」,即薄拘罗,此云:善容。吴译名波鸠螺,唐译名上首王。因面貌端正,世间第一,故以为名。他是佛弟子中四种(法腊、学、生年、法性)长老,完全具有的长老,故为寿命第一,同时又是知足第一。他因过去生中严持不杀戒,九十一劫,长寿无病,今世寿年一百六十岁才入灭。又因前世布施一病僧诃黎勒果,感得今生五不死的果报。出家后,少欲知足。灭度以后,阿育王巡礼其塔,呈二十贝供养,犹从塔中飞出不受,传为佳话。

  「异乘」,即优婆离,此云:近取,持戒第一。汉译名氏戒聚,是译尊在太子时的侍者。出家后,一向戒急乘缓,戒最庄严,故名异乘。佛入灭后,就是由他与五百阿罗汉,结集衬岵兀笕俗鹞刹鼗嵘系谝淮媸Α

  「仁性」,即尸利罗,此云:施财。生性仁慈,乐善好施,救诸贫乏,济诸下劣,故名仁性。在佛弟子中,他的布施心最大最多,故为布施第一。

  「嘉乐」,即牧牛难陀,此云:嘉本或嘉乐。妙声第一。因他与牧牛的童伴,以放牛十一事问佛,知佛实是一切智人,即随佛出家证果。以其经常牧牛,横笛高歌,音声微妙,人乐听闻。证果后,馀习仍在,常以妙声诵佛。

  「善来」,梵音蔡揭,此云:善来。汉唐译本皆同,吴译名蔡揭。因他也是佛世一千二百五十善来比丘的一人,故特别以此为名。善来者,来佛法中得大善利的意思。律中说,佛只一称善来比丘,P自落,袈裟着身,即得戒成比丘性,这是唯有佛世才有的。

  「罗云」,即罗T罗,此云:覆障,或云执月,本是阿修罗名。罗T罗阿修罗,立于大海中,伸其两手,可以到须弥山的半腰,执取日月,故名执月。汉译名王宫生,唐译名罗T罗。他是释尊在俗的儿子,密行第一。是故佛在法华经中说:「我为太子时,罗T罗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罗T罗密行,为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为什麽叫覆障呢?因为他在母胎中,六年才降生,这是障自己的出生。又因他未来投胎以前,佛的父王不允许太子出家修道,这是障父的出家。而且由于他在胎六年,人疑其母耶输陀罗有非礼行为,这是障母出家。有此三障,故名覆障。

  「阿难」译名阿难陀,此云:庆喜获欢喜,亦翻无染。他是佛的堂弟,白饭王的儿子,也是佛的侍者。出生于佛成道的那一天,可以说双喜临门,所以又庆又喜。汉译名博闻,唐译名阿难陀,他是多闻第一。佛在法华经中说:「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佛,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阿难也说:「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凡见其相,闻其声,亲其威仪,无有不生欢喜心,故名欢喜。难怪摩登伽女对佛禀告说:我见阿难,全身四肢五官皮肤毛,没有那一样我不喜欢。为什麽叫无染呢?因为他是佛的侍者,随佛到天宫龙宫皇宫,但他对五欲之乐,心无染着,故名无染。阿难做佛的侍者,二十五年,对佛四十五年所说的法,却不会遗忘一字。在他出家以前,所未闻法,佛为重说。所以大迦叶赞U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入灭后,大小乘经,都由他为首结集而成。我们今日能得有佛经可以读诵研究,这完全出于阿难的功,我们要知恩报恩。尤其是释尊的教法中有,女出家众,完全是由他劝请佛陀允许的,他可以说是一切出家女众的大恩人!

  「皆如斯等上首者也」。这一句经文,是总结赞U。如斯两字,是结上所说三十一位尊者,等字是例于万二千比丘,都是当时僧团中的上首弟子。所谓上首,就是大众的模范,举出他们来代表参加听经的声闻圣众。由此可以想见这次讲经法会,是如何的希有难得,隆重庄严。

  我们今闻诸大阿罗汉的名号,应该生起三种心:一、是敬仰心,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响往之。」二、是效法心,所谓:「彼亦丈夫我亦尔,宁不自勉力修持。」三、是惭愧心,所谓:「我与圣贤本无二,尘劳妄想忽成异。圣人出世我沉沦,今得人身他灭度,惭愧自身业障重,不见如来罗汉身。」有了这三种心,那你也可以进入圣贤之列,否则成为说食数宝,于己何益?

  戊二、菩萨众 分三

  己一、列名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这句是标名与声闻众不同。「又」是再有大士也来闻法。「与」是共的意思。「大乘」,是简别非小乘。法华论说:「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始名大乘。非一称「众」。「菩萨」,是菩提实穆猿疲庖胛蟮佬某删椭谏4耸律锨笙禄撬耍运胬拿莱啤F腥阶郑型ㄓ斜穑ㄔ蛉耸ハ停钥沙莆腥H缒经说:「须陀洹亦名菩萨,同求无生智故。」法华经也说:「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约别义来说,则有三意不同,称为菩萨。一就愿心求果不同。已发上求下化大菩提心的众生,可称菩萨,馀则无上求化愿心,不得称菩萨。二就解心悟理不同。凡夫着有,二乘住空,不会中道,不契实相,不名菩萨。唯有依大乘菩萨藏修习,信解现前,妙慰沼校趸嶂械朗迪啵巳说贸拼蟮佬闹谏H鸵澜绦扌胁煌I盼欧鹚邓内薪桃羯虻溃稻跷欧鹚凳蛟担蜃约涸瞪鹨謇碇すNㄆ腥潘六波罗蜜,依此行于自他两利,修集福慧两严,究竟则名为佛,是故得称大道心成就众生。地持经说:「声闻缘觉,但能自度,菩萨不尔,自度度他。」今解菩萨,必须善知通别。如是等诸大菩萨,共集一处,称为「俱」。

  「普贤菩萨」,又名吉。普即,贤即吉,字异义同。德周沙界曰普,位居等觉曰贤。最先列普贤,因他是诸佛长子的缘故。如行愿品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又表此经所说,行愿为重故,修普贤行愿,必得往生成佛故。如行愿品说:「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我今h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再因华藏海众,同归极乐,圆满佛果,普贤为启发人,故先列。

  「妙德菩萨」,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妙首,又云妙吉祥。此三名,妙首表信愿为首,妙德表念佛功德,妙吉祥表念佛法门,行契中道,最为吉祥。如是三名正可代表本经宗要信愿念行四门。在弥陀经中,称他为法王子,佛为法王,菩萨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夫是外子。在一切真子中,文殊智慧第一,是过去七佛的老师,而且早已成佛,名为龙种上尊王佛。又是现在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的化身。为什麽叫他为菩萨呢?因为他是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之一,虽然是佛,随机应化,倒驾慈航,到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示现菩萨,助佛宏化。把他列在普贤之后,是表示净土法门的本经,非有如文殊的大智,不能究竟信解。又表唯得根本智,才能圆满普贤行故。

  「慈氏菩萨」,梵语弥勒,此云慈氏,是姓。他的名字叫阿逸多,此云无能胜。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是娑婆世界当来成佛的补处,菩萨现在兜率天内院,为诸根熟胜慧菩萨说法,以究竟严净佛国为他的要务。为什麽慈氏菩萨列第三呢?是表示必须以唯识心圆明,得入圆成实,才能圆满文殊智与普贤,转八识成四智,成就净土依正庄严故。智行圆满的极乐殊胜果,皆唯识现故。此与本经皆趣完全相合。又弥勒菩萨是当来佛,堪任付嘱流通。故此经中,释尊有几处都是指名对他而说,无非要他担荷大法,流通未来,普度群生。况此经在一切法灭后,仍留百年,龙华三会,必说无疑。

  以上是三位大菩萨,都是普现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而亦常在极乐,辅助弥陀,摄受众生归于净土。此三位恰好显示:称性的定与慧,行与^,福与智,方便与般若,缘起与性空,是相依相成的;究竟圆满,就是佛(当来佛)。再说,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极乐。何以故?生西方即生十方净土故。见弥陀即见一切佛故。能自度即普度一切故。不离见佛,闻法,不离亲近众僧故。有此胜益,所以华严海众,亦皆导归极乐。这种事情,是成佛度生的大因缘。这种道理,又是不可思议的秘密藏,我们千万不要忽视。

  「等」。等例其馀很多的等觉菩萨,不能一一详列,故称等。

  「此贤劫中一切菩萨」。此句是总举此世界,这一阶段中一切菩萨,都来参加听经。贤劫,就是现在这一个中劫,名为住劫,因为有千佛应现出世,故名贤劫,又称为善劫。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又以贤护等十六位为代表,皆是求无上正等^觉之士,故名正士。贤护,梵语跋陀婆罗,与如下十五位,都是同行同愿,生生世世同为菩萨伴侣,所以共同参加听经。

  「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他译本尚有慧辩才菩萨。贤护的意思,是善护身口意,而得三业清净,这是行修说。慧辩才的意思,以四无碍辩才,化度众生,这是约化他修说。其馀十四位菩萨,含意可分为七对来说明:

  (一)思法与信解-善思议菩萨,表善以思慧观察教法。信慧菩萨,表信顺教授而得了解。

  (二)证空与涉有-空无菩萨,表内证诸法空性。神通华菩萨,表外以神通游化诸有。

  (三)大慈与大智-光英菩萨,表慈光炬英,照十方。慧上菩萨,表智慧最上,通达诸法。

  (四)自利与利他-智幢菩萨,表修二道五菩提而成佛,竖立一切智幢是自利。寂根菩萨,表威仪严肃,其心寂静,防护根门以利他。

  (五)法名与喻名-愿慧菩萨,以法立名。香象菩萨,以喻立名。

  (六)福严与慧严-宝英菩萨,表无量宝藏,自然具足,福德最胜。中住菩萨,表常住中道智慧,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七)修行与断结-制行菩萨,表依制化二法,定慧双修,即是戒乘俱急。解脱菩萨,表既能戒乘俱急,定慧双修,必得断诸烦恼,而得解脱。

  这十六位菩萨的名号,正是一切菩萨行的始终纲要,谁能说无量受经不是菩萨行,不合菩萨道。

  己二、U德 分三

  庚一、U权实二德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俱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以下是结集经的人,U当时参加听经的大菩萨,有什麽德行,这是学佛很重要的事。共分三科,先U权实二德,这是U果。后U八相成道,三o修证,这是U因。世出世法,皆不离因果,故一阕U。世人多喜自毁他,一般外道,则多自是非他。二乘人虽然闻菩萨法,见菩萨修行,但对他来说,并不喜乐,也就不会U了。如法华经中,迦叶,须菩提,目键连诸大弟子对佛自责说:「我等居僧之首,自谓已得涅,无所堪任,不复进求无上菩提。……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熟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证,于佛教化菩萨求无上正觉,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所以我们讲到本经序分U德一科,大家特别要生起难遭想,希有心,见贤思齐,随喜功德,提起精进勇勐的道心来,修因证果。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这三句,可以说是总U菩萨果德,也可说是U菩萨的实德。第一句是总举果德,次二句是说明内涵。简单说,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具诸无量行愿,属心生灭门。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属心真如门。一心二门,法尔如此。约教来说,就是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约法来说,就是万行一心,一心万行。约人来说,就是诸佛长子,位居等觉的普贤大士。

  约事来说,就是时空无尽的愿行,也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普贤十大愿王,及诸佛的本愿,行愿相资,才成就功德。又依二道五菩而修,所以成就般若道的功德,名为实德,成就方便道的功德,名为权德。这二德含摄菩萨无量行愿,无量功德;但归纳来说,不出生佛平等的一心两门,这就是普贤之德,所以说「皆遵普贤之德」。普贤行是时空无尽的,有佛前普贤行,佛后普贤行,可以说是有始无终。这就唯有证法身见佛性,或往生极乐,才能成就。普贤行是不问何时成佛,也不必问。

  有如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从圆教初住,至于等觉,为佛前普贤行。三o行满成佛,乃至尽未来际,是为佛后普贤行。包括了六度万行,菩提分法,诸波罗蜜,神通道力,以及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

  有如愣伽经中所说:「知一切法,得般若舟,值智慧风,具善方便,度一切人,超大苦海,得菩提道,登涅山,入无为舍,得法性身。」此十种愿行,都要圆满具足。没有一法、一愿、一行,不在普贤行愿之中,不在人人本具,灵灵觉觉的一心之中,这名为普贤之德。真实不虚,故名实德。一切菩萨都应该遵行,随顺修习,不可违背,故曰皆遵普贤大士之德。不然,菩萨即非菩萨,是假名的菩萨。华严、法华都在显示普贤之德,就是本经,也是如此。何以故?无量光寿,不就是时空无尽的普贤行吗?阿弥陀,不就是人人皆有的清净平等觉吗?不就是无量法、无量愿、无量行、无量功德吗?

  如西方合论说:「念念厌离即行于危钅钋寰患葱杏诮洌钅罴啪布葱杏谌蹋钅钕嘈葱杏诮钅钭ㄒ患葱杏诙ǎ钅蠲滞蛹葱杏谥牵冉杂赡罘鹆鞒觥!蛊窨勺鸪缁戏嵋直揪浚∮制窨墒悄罘鹦腥朔鞘瞧腥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即是契入性具万德之心源,而证会心行理体一如的本觉,是名安住一切功德之法,这是U菩萨实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这是U菩萨权德。步就是行,也就是示现。如华严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也如法华普门品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此是菩萨的权巧方便,所以叫做权德。菩萨修行,不离善巧方便,以善巧方便,故摄取净土,得常见佛闻法,供养众僧,成就福慧二严,得入佛法秘藏,究竟彼岸。所以说,权乃证会实德之权,实是不离方便之实,相依相成,必如此,才能证入三得秘藏,安住无住大涅。念佛求生净土,也是菩萨的善巧方便。

  如智者大师说:「将入佛法,方便诚多,若以一行而具众门,无过念佛。一切贤圣者皆由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由念佛而有。易入而证深,无过念佛。大哉世尊!善拔我等,开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门,所谓念佛。」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这二句,是结U权实二德。前句是U菩萨有方便(权德)故,才能证入「法身、般若、解脱」三得秘藏。所谓秘藏,即是秘密藏于一切众生的佛性,法华喻为衣里明珠,见佛性必须有方便,有了因及缘因的方便,正因佛性始得显现。法华喻为后遇亲友指示,然后取出,这就是方便。菩萨的权德(方便)为能入,实德(三德)为所入。「入佛法藏」,就是结U能所相资,权实双行。

  如法华经说:「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也如华严经所说:「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究竟彼岸」,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大涅。必须理事无碍,二谛圆融,体用自在,空有相成,同异一际,性修不二,才能达到不住生死,不住涅,不住中流的究竟彼岸。此亦是结U菩萨的权实二德,也就是结U等觉菩萨 。

  庚二、U八相成道 分九

  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这二句经文是总U八相成道。此八相是约本师出现人间的化仪来说,也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示现作佛的境界。本经是约等觉菩萨说,故于无量世界,示现成无上正等正觉。此八种相,是由住胎乃至涅,经论所列八相,稍有不同。如起信论有住胎相,此经无。其他的经有降魔相,本经闳氤傻溃喽砜酉啵善尴啵庹硎颈揪厥尤寺字狻

  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U菩萨八相成道,无非显示诸菩萨愿王无尽;即是「度生成佛,成佛度生。」法尔如是。令见闻本经的人,都能启发无上菩提心,循此八相成道,修菩萨行,自度度人,同成无上正觉的佛。

  辛一、入胎相

  处兜术天,弘宣正法,伪颂旃瞪衲柑ァ

  「处」,就是住。「兜术天」又名「兜率天」或「G史多天」,梵音差别而已。此云:知足,喜足,妙足。是欲界的第四天,属空居,分内外院。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住此说法,名秽土的净土。外院则是欲天,慧少福多生,此仍有男女五欲之乐。不见弥勒,又因耽乐故,不闻佛法,不肯修行,福尽仍然轮六道。那就还不如人间,有忆念胜,勇勐胜,出家梵行胜,可以见闻佛法,能整心虑,趣菩提了。

  补处菩萨,为什麽不生别天,都是住在兜术天呢?涅经有说明,因为上天(色、无色界)者钝,下天(四王、仞利、夜摩乃至化乐、他化)放逸,唯此天内院,处于中道,无有此过。再说有四种胜事:

  (一)寿命都是四千岁,亦有深位菩萨,寿命长短随意,但不是无量寿,如弥勒菩萨。

  (二)慧业若多,再加欲界思慧心中,修念佛三昧,则可生内院,亲待弥勒,得闻无上大法,断诸烦恼,发广大心。

  (三)圣人俱会,能发净缘不生贪染。

  (四)定慧渐增。

  因此近代的太虚大师,慈航菩萨,都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可是如西方极乐净土比较,那就差得太多了。唐代窥基大师,将西方净土与弥勒天宫,共相比较,略名西方有十种优胜。唐、善道法师的念佛镜中,也举出西方有七种胜过兜率。一、身相胜。二、徒众胜。三、寿命胜。四、神通圣。五、果报胜。六、国土胜。七、受乐胜。况且生西方多是一生补处菩萨俱会,兜率内院只有弥勒是补处菩萨,那能相比。

  「弘宣正法」,就是宏扬宣说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法。据庄严经说:「菩萨为欲证无上正觉,乃趣一生补处,从此(人间)命终,生兜率天,为彼天子诸天等,百千俱o那由他数,大集法堂,围绕菩萨,听受所说无上大法。」这是入胎前的事。

  「伪颂旃瞪衲柑ァ埂U獠攀侨胩ハ唷>葑暇担骸钙腥瞪昵埃阌芯痪犹熳樱卵指√嶙髌怕廾牛滴ね勇郏ぱ允旰螅惺と耍ㄆ腥┫职紫笮危胗谀柑ィ呷笕讼啵舫黾业钡贸煞稹!蛊腥颖颂旃律胩ナ保淠甘艹智寰徽洌参人撸庇辛腊紫螅罡猜子泻旃猓正念了知,于母右协,降神而入。菩萨降生时,放身光照大千世界,大地六种震动,菩萨处胎,欲界色界无量诸天,如其次第,日日三时,为听法故,来见菩萨,菩萨慰问,为其说法,礼退而去。十方无量菩萨,于日入时,为听法故,来见菩萨,互相问答。唯同行(菩萨)能见,摩耶不能见。

  补处菩萨为什麽不由化生,而要受胎生呢?据涅经说,有八意

  (一)为表示与人同类,以便接引教化

  (二)为寄生人中尊贵家,表示所积功德超胜。

  (三)为生作王子,以王力护持正法。

  (四)为教人孝敬父母。

  (五)为生在王种,可息世人的轻慢心。

  (六)为防止是人对化生的诽谤。

  (七)为留舍利,俾作后世众生敬信得度因缘。

  (八)为同三世诸佛皆胎生故。

  辛二、出生相

  从右协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补处菩萨,住胎十月,然后出生,这是如一般人法。但生时,却从她母亲的右协而出,这就难免令人难以置信了。在此,我们就要从印度的社会去了解。因为印度人原皆信奉婆罗门教,彼较把人类分为四个阶段,所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而以婆罗门最为尊贵,它是从梵天的口中所生故。其馀刹帝利(王种),释梵天协下所生。吠舍(士农工商),释梵天脐中所生。首陀(贱民)才是梵天产门所生。这样说来,补处菩萨入胎于国王夫人,当然是从右协出生了。在印度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毫无问题的。再说已经三大阿僧o劫修行,今日功圆果满,来生人间作佛,那里可以同世人一样,生处是臭秽不净呢!所以说「从右协生」,这也是理所当然。因此,菩萨的出胎情况,也与众不同的。

  「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这五句,是说出生时身相奇特。据庄严经说:菩萨生下,身放光明,无量异色,照三千界,无量佛土,一时震动。菩萨便自行走,于东南西北上下六方,次第各行七步。举声自言:「我得一切善法,当为众生说之。我于一切天人,应受供养。我于世间最尊为胜。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无有上。我当为一切众生之所归仰。我当降伏一切魔军。」菩萨下足之处,皆生莲华,表示我今如莲华,出污泥(五浊恶世)而不染。六方各行七步,表示我如狮子有奋迅之力,于十方世界独尊无畏。身光普照,令人觉知。震动大地,使魔怯伏。

  六种震动。六动有三:

  (一)六时: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在此六时,无量佛土,六种震动。

  (二)六方:东、南、西、北、中、边。于此六方皆有无量佛土,六种震动。

  (三)六相:动、涌、震、击、吼、爆,此是大般若经所说。动是前后左右摆动。涌是上下高低摇动或六方此涌彼没。震是裂开崩陷,所谓山崩地裂。这三种是属形相。击、吼、爆,此三种是属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此六相,每相又分上中下三级,如动、等动、极动、故有十八相。

  何故要有六种震动呢?胜思惟梵天经说有七因缘:

  (一)惊怖诸魔

  (二)令时众不起散心

  (三)令放逸者而自觉悟

  (四)令念法相无常

  (五)令观说法处

  (六)令成就者得解脱

  (七)令随顺正义。

  「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这三句,是说出生时口相奇特。无上尊,是佛的十种名号中无上士,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为一切世间所尊敬,名为无上尊。一般人,初生即哭,这是说明有生皆有苦。佛不如此,与众不同,以证无生,示现出生,故无有苦,下生即自称:于世最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佛出生时自说的。其实如前所说,不止只说为无上尊,步行六方,都举声自称如何,其声普闻三千大世界,本经是略说。

  「释梵奉侍,天人归仰。」帝释梵王,奉侍菩萨,先以衣承捧刚出生的菩萨。出生后在忱赌嵩爸校呷掌咭梗颂旃檠觯嗬肿U,婆罗门供养。梵王帝释,化端正有智的婆罗门,于众中坐第一座,而以吉祥微妙言词,U菩萨。色究竟天与净居天,亦来设大供养,宣说此菩萨,定得作佛。七日已过,圣母命终生仞利天,菩萨还迦陈蕹牵鞘绞肿希灏偈椭郑髟旃睿肫腥幼。谒脑拢脊樽怨M跚肽抨A波提(佛姨母)为养育主,并派三十二养育母,养育菩萨。一佛出世,千佛尚且都来护持,天人大众,归向仰慕,那更情不由己了。

  辛三、童子相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

  菩萨从婴儿进入童年,便是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经中只以四句来形容它。如果依四十华严经第三十五卷所说,一生补处,则已具六十八种最胜功德,已入一切智智境,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明。世间小小的智识技能,那算得什麽?不过就一般世人所能了知的,菩萨示现,他都能如此。「算计」,就是算术,中国古时叫做数。「文」,即诗书之类。「艺」,即一切百工技艺,中国古时称为礼、乐。「射御」,即射箭枪舞刀击剑,及驾车骑马等,印度称为象、马、步、车四种兵,中国过去统称为御。礼乐射御书数,名为六艺。菩萨无一不是无师自通,可说是神童天才了。而且又能广博的通达,当时印度九十五种外道的道术,对其所修所证,加以综合,分析利弊,比较得失,决择可否。不但如此,同时对于当时盛行的四吠驮十八种,一群典籍,都能贯通他的义理,练达他的作用。以现在来说,菩萨童年,便是科学、哲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乃至医、卜、星、相的通家博士。也可说,他是一部没有文字的百科全书,显示出多才多艺,博学深智,真值得我们U敬仰。

  据庄严经说,菩萨年始七岁,其父王便带他到学堂入学,十千童子与菩萨同学,菩萨日唱字母(即华严字母),演出无量法门之声,令三万二千童男童女,皆发无上正觉之心。此可谓「人小心不小」,这才是菩萨的本来面目。

  辛四、纳妾相

  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前二句是纳妾前的事,后二句是纳妾后的事。

  「游于后园,讲武试艺。」后园,是指当时讲武试艺的处所,即城后的试场。菩萨年既长,大父王欲为娶妻。有邻国王执杖,其女耶输陀罗,端正无比。父王即刺国师前往求亲。执杖说:技能过人,始得以我女为妻。于是父王召国内青年,共集城后试场,共相比赛。五百释子一时往试,角力相扑,共射金鼓,名为讲武。试书、算术名为试艺。五百释种皆所不及菩萨,人天大众无不U为第一,故得执杖王以女为妃。

  菩萨久断贪爱,无有淫欲,随顺世法,示现纳妻,与诸榕∮诠校拭赶执小埂!干吨洹梗褪枪拍信车纳睢孔子说过:「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愣严经说:「淫欲乃众生之正性,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饮食乃众生之助因,一切众生皆以饮食而得存活。」世人莫不如此,菩萨既生人间,必须示现随同人法。

  其实如涅经说:「如来非是杂食身,而是金刚不坏身。」何有色味之欲呢!世君子尚且坐怀不乱,况久经尘劫,断贪去爱的补处菩萨。在他来说,富贵荣华,恩爱团圆,都是过眼云烟,梦幻泡影而已。

  有人问:那麽罗T罗何来?我答:这可分二方面来说。一是如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名安乐行。」这就有如罗什大师,接受秦王十位美女之赐,但他还是梵行清曰。临终教诫其弟子说:我现在将一碗针吞食下去,汝等也能如我,便可学我与美女共处。另一方面说,人的中阴身投生,不一定要假父母交合,如禅宗五祖,神识(中阴身)附物受胎。何况罗T罗非是凡夫,乃菩萨示现为诸佛的长子。所以经中说,当时太子手指耶输腹,谓:汝已有子,便有罗T罗,此亦合理而可能的事。

  辛五、出家相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遗之令还。握涿钜拢欧ǚL瓿P,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此四句,是说明出家的动机如本起经说,菩萨处于宫中时令诸榕⑽奚掀刑嵝模至钗蘖恐钐欤谖奚掀刑岬貌煌俗钐焖蒂嗜捌腥黾遥馐窃兑颉=蚴瞧腥诖悍缪糜稳俗淼氖苯冢龀沁K观。于东门见净居天人所化的老人,南门则见所化病人,从西门出,又见死人。将人类己,觉悟世间一切,皆是非常,特生厌离。

  如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俗话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凡有智者,面对众生的老病死当前,都会有所警觉,求其如何出轮,了生死。就在此时,菩萨出北门游观,见一出家沙门,便问:出家有何利益?沙门答言:「处于空闲,修习圣道,调伏诸根,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求得解脱。」又说偈颂:「有为诸法悉无常,五欲财位皆不定,为苦所逼诸众生,愿速出家救济之。」菩萨听后欢喜还宫,决志纹泼唬肷窖У姥У馈N谗嵋肷剑蔷褪乔懊嫔趁潘档摹复τ诳障校尴笆サ馈!

  经中说:「如昔诸佛,处山林间,得一切智,广雨法雨。」过去现在的一切佛,都是出家后,入山学道,修行成佛,得到世出世间的一切智会方便以后,才到城市聚落说法度生。古人说「真修实证,龙天推出。」决不是像一些出了家,怕入山,怕吃苦。爱惜身体,贪求名利。不修行,不学道,那就没有走上出家的正途。所谓学道,是学习三乘圣贤所修戒定慧的菩提正道,不是叫你去学道教。有绝少数出家人,虽然没有去做道士学道教。却去学看风水、地理、算命、卜卦、看相、测字、画符、收惊、驱邪、捉鬼、唱歌、国术、魔术、气功、丹功、下棋、演戏、贩卖、畜牧。乃至赶经忏,抽烟、喝酒、赌博等事,实在是太离谱了。

  「服乘白马」,此以下八句,是说出家的过程。今举释迦太子为例。太子出家时,先往白父王,父未允许,并勒释种于城四门日夜防守。太子是夜对马夫车匿说,为我备马。车匿即以宝鞍及庄严具,佩于马王乾涉身上,奉进太子。这时诸天相助,太子乘白马,N空出城,行六由旬(约二百四十华里)到弥尼园,仙人苦行林中下马,对车匿说:我既至闲静处,汝牵马回宫去吧!并将头上戴的宝冠,身上所有璎珞庄饰品,都遗之令还,奉上父王。且托他人代告其妃,人生世间,爱必别离,今为断此生死大苦,所以出家学道,望勿悲伤,此时车匿与乾涉,皆哭泣悲鸣。太子即取摩尼宝剑,自己剃除P,抛向空中,帝释天人,承接还天,起塔供养。太子又将自己身上所穿着的珍妙衣服脱去,换上天人奉献的袈裟,真实成为一个出家人。重遣车匿白马回国,去自己步行往拔渠(伽)仙人苦行林中,先向利婆陀及光明、调伏仙人参学。再至毗舍离城边山中,阿罗逻仙人处,学无所有处定。证已,因非能了脱生死,便稳ィ酵跎岢峭饬轲丈剑雷孕扌小C咳涨宄浚蜃乓鲁植В氤瞧蚴场F灯沛堵尥酰乓炎U,到太子所奉上饮食说:愿大慈悲,于此国境,证佛菩提,最先为我,说微妙法。当时王舍城边,有摩罗罗仙,常为弟子说无想定。太子往学,端坐树下,专精修习,即得世间百千三昧。于是又到尼连河边伽耶山中,勤修苦行,经于六年,证入第四禅,名为阿婆婆定,常为天龙鬼神之所供养,故得身不失坏。

  「行所如应」,这句话是总结:出家修行,当如一般真实出烦恼家,出三界家的人,所应该有的行为,和所应做的事,才算真出家。古人说:出家有三种:第一是出世俗家,第二是出烦恼家,第三是出三界家。如果只有第一种,那就行非所应,不算真出家。莲池大师对出家有四料拣:一是出家而营营名利,无异俗人,此身出家心未出家也。二是处家而心常在道,不染世情,此心出家身未出家也。三是在家终身营作俗事,无一念求解脱,此身心皆未出家也。四是出家又终身精进办道,无一念退惰,此身心皆以出家也。唯有第四身心皆出家的人,才是真正出家人,堪为众生福田,得受信施供养。问:为什麽出家修行,应该如此?答:为的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_痴。

  辛六、成道相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异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徵,表章工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菩萨示现出生在五浊的世界(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弥陀经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中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现娑婆,如有入大火坑,已是甚难希有。在此土成佛,更是难中,之难。可是释尊不计任何艰难,终于在娑婆成佛度生。这无非是大悲心所驱使随顺群(众)生,不能不如此。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大志节,大担当,难怪诸佛皆称他不可思议功德。

  何故名为五浊呢?

  一、劫浊-在灭劫中,人寿自八万岁减至二万岁以后,便入劫浊,有刀兵饥馑疾病三灾,而且有如后四种浊,这个时期(劫),非常不好不理想,故名浊。

  二、见浊-外道邪见炽盛,五利使(身、边、邪、见取、戒取),满世间,详细则有六十二种邪见,可说是一个知见非常}什、溷浊的时代。

  三、烦恼浊-五钝使(贪、_、痴、慢、疑),及其他烦恼普遍,是一个行为非常不善良,观念非常不正确,而又多苦多难的人世。为什麽?因为贪感饥馑,及大小水灾。_感刀兵,及大小火灾。痴感疾疫,及大小风灾。慢感人多修罗,及国土粗恶。疑感人多诈伪,及山崩地震。现实人间,不就是如此吗?

  四、众生浊-既有前面三种浊,必然是人无善类,三恶道众生充满世间。为什麽?因为众生是果报体,烦恼知见是果报因,因浊了,果那能清?如水源既浊,河流自然浊水滚滚。

  五、命浊-是指众生的一期寿命说,既有上来四浊,必无福寿康宁,寿年日促,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减到人寿只有十岁,这就是命浊。而且众生互相杀害,从小杀至大杀,由小战至大战,炮弹至氢弹,小中毒(食物)至大中毒(水、空气),最后不堪设想,这不是命浊的结局吗?

  到五浊恶世,有些人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世界好得很,科技日新月异,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生活丰足,科学万能,要什麽有什麽;而且交通传播工具普遍,真可说是天涯若比邻,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民主自由制度普及,也说得上随心所欲,葛天氏之民,帝(政治)力于我何有哉!可是他没有想到: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思想歪曲,知识偏差,物j横流,心灵空虚。除了残酷、冷澹、凶暴、自私、悲伤、恐怖、失望等黑暗光景以外,没有理想的光明。必然把美好的世界,带往衣冠禽兽,行尸走肉,痛苦绝望,玉石俱焚的末日。五浊非五浊,完全以人类的精神生活来论定,不可能以盲目的物质享受来转变。

  所以经中说:一切唯心造,心造天堂、心造地狱,这是不可否认的。难得有佛陀的应现世间,说法教化,这五浊恶世,始有一线希望,转变为清净安乐土。不然,那真是「人天长夜,宇宙昏。三界无安,又如火宅。」还有谁能给予光明,既以安宁呢?因此我们对于释迦世尊的悲心、报复、作为,应既以万分的敬仰与感恩!

  有些大心菩萨,想要把此间浊世转为净土。在我想:五浊世界,要想转为清净国土,只有两个情况可能实现。一个是随众生的业力因缘,否极泰来,等到过若干年后,人寿从灭劫,回复到增劫,人寿增到八万岁时,那就转为净土了。到时弥勒菩萨便下生人间,成佛说法,广度人天。一个是佛弟子,能照佛所说,应止则止,如贪_痴慢疑恶见等。应作则作,如五戒十善六波罗蜜等。同时都能至心信乐,修净土法门,成就上品上生,既生净土,h入娑婆度有情。这样的佛弟子,多多益善,那就不要等到人寿八万岁时,也可转五浊为净土。为什麽好比今日留学欧美的人越来越多,回国便能作种种现代建设,不几年,不也可进入先进国家之列吗!又如今日栽培改良种的水,必须把新的品种,在原来树上接枝换新,下一代便成新品种了。

  以修净土法门,来转五浊恶世为净土,其原理亦复如是。就在五浊众生的旧枝上,接上净土新人的品种,下一代便全是净土的人物了。有些人,只知高喊人生佛教,不讲究因果,不溯本从源,唯迎合时人所好,重享受、求欲乐,鼓励众生一味向物质追求,那是不可能有人间净土的。国父也不说过:「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国家之治乱兴衰,M于人心之振糜善恶。」当知:国土好坏,是众生共业所感,佛菩萨有再大的慈悲,智慧、神通、道力,也不能代替众生所作的业报,把坏的转好。唯有众生共同的转恶业为善业净业,国土自然就转好的净的了。

  俗话说解铃还是M铃人。因果业力,自作自受,法尔如是。因此,希望有心建设人间净土的菩萨,要实事求是,唯一的办法,广为弘扬净土法门,自行化他,同生西方,乘愿再来,就好像留学、接种,才能把五浊世界转变为清净国土。未吮鹎螅菀茁穑坑锌赡苈穑抗诺滤担骸冈附嗤寥Ы纾植西方九品莲。」唯有这样,始有可能把五浊世界,转为清净的人间净土啊!

  这一科降魔成道,共分五节来说。「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桉树枝,得攀出池。」这四句是第一节,沐浴尘垢。菩萨示现人世的,既然是父母生身,当然与众人一样,会有尘垢的。有了就要沐浴灌洗,以去除身上的尘垢。菩萨当时是在尼连河畔的伽耶山修苦行六年下来,不但垢秽满身,而且只现薄皮包骨,那种形像是很难看的。他想起一般修行人,难免有二种障。一是执着无益苦行不危娇嗥渖恚床荒苁谷肆松溃闷刑帷6切淖庞常鞍磺邢砝郑膊荒芏戏衬眨つ。唯有不苦不乐,行于中道,才是菩提因,能有菩提果。于是接受善生女乳糜供养,恢复体力,然后到尼连河去洗除身上的尘垢。为什麽叫金流呢?因为尼连河是恒河的支流,与恒河一样,河中的沙,都是金黄色的,所以称为金流,亦称金沙河。由于菩萨的福慧力缘故,食乳糜后,相好圆光,转增显赫。在河洗毕,正欲上岸,魔王作怪,把河岸变得非常高峻,岸边有一棵阿斯那树,此数有神(神亦名天),就把树枝桉低下去,菩萨得攀树枝,出离尼连河池,上到岸来,在树下休息。

  「灵禽翼徒,往诣道场。」这二句是第二节,行诣道场。菩萨沐浴休息后,正念要往道(诣),伽耶山菩提树下成佛。佛得到处,名为「道场」。这十三千大千世界的山与树,无不朝向佛得道处的菩提树。尼连河至伽耶山的道路二边,欲界诸天又各化七宝多罗树,一一树间,各化有七宝池,池岸有迦陵频伽,共命等鸟,出和雅音,U菩萨。菩萨行往菩提树时,身放无量光明。有无量鹦鹉舍利孔雀等诸鸟,皆是诸天所化的灵禽,在空中飞翔,围绕菩萨,出和雅音,有如国王出巡,百官翼从,极为壮观。或说,灵禽是五百青鸟,随菩萨后飞至菩提树下,此说亦通,但不如前说。

  「吉祥感徵,表章工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此五句是第三节,瑞草应圣。诸佛出现人间成佛度生,这是极大的因缘,也是极大的吉祥,必然会有感应的徵兆,知道必会成佛。那麽有什麽徵兆呢?前面说的灵禽翼徒,这是一种。另外就是菩萨到达菩提树下,刚好有一刈草的人,名字叫吉祥,挑了一担很清净柔的吉祥草,在此经过。此草青绀色,如孔雀尾。所以后来密宗的灌顶仪式,多是用孔雀尾,这也表示吉祥,能证菩提的意思。此时,菩萨对刈草人吉祥说颂曰:「吉祥汝金时,宜速施净草,我当坐是草,降伏众魔军,若证菩提时,即闻无上道。」吉祥闻说,手持净草,立菩萨前,对菩萨说:「请先授我菩提,然后授我净草。」菩萨答他说:「不是坐净草,即得大菩提,要修无量德,才蒙佛授记。吉祥汝应知,我证菩提后,说法度众生,汝当于我所,听受甘露法。」吉祥欢喜施草,菩萨以哀愍的心,不是以贪爱的心,受其施草。然后敷设在此成佛的菩提树下,面向东方,于净草上,作双跏趺而坐,发大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坐。」如依涅经说,此座是从金刚际起的金刚座,菩萨坐此成佛。「表彰功祚」,这一句是说明瑞草应圣的原因,无非是以灵鸟瑞人、瑞草等,来表显章(章即彰)明,菩萨三o修成无量功德福(祚即福)报,故能得吉祥感应的徵兆。

  「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此六句是第四节,智力降魔。什麽是魔?梵语魔罗,此云杀者。通说,凡坏人善事,能为众生作不饶益的,都称为魔。大小乘都举四种魔:天、死、烦恼、五阴。涅经加上无为四倒亦称魔,则有八种。愣严经又将五阴开为五十种阴魔。

  菩萨坐菩提座已,自念今当成佛,必先召魔王波旬来,加以降伏,使发大菩提心。为什麽呢?这里面含有一乘佛法的究竟义在,因为众生的思想概念,都是二分法。一切世间出世间,有名有相可指可说的,都是对待法。这些二分对待法,总名有为法,生灭法,缘起法,一切皆无自性,,所以叫做「毕竟空」,名为「但有言说,皆无实义。」假使成了佛,还有魔佛的对待,这不是还落在二分对待的巢穴里吗?那所成的佛,就不是「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因此,未成佛,先降魔,即是表示必须斩绝一切对待,才能证得不二的,绝代的,无明无相的,魔佛平等的佛性,法身。这就假名为成佛,叫做证得无上菩提。这一点,佛弟子应特别注意:二分法的我、人,众生、寿者,大、小,空、有,这一切都要一扫而空;然后才能显出一乘的妙法、实相、法界、圆觉、无上证等正觉-生佛平等的自性清净心。古人形容这种境界为「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寒山诗也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我如何说。」

  降魔的方法,诸说不一。如大集经说:以四谛降伏四魔。苦谛降五阴魔,集谛降烦恼魔,灭谛降死魔,道谛降天魔。大智度论说: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五阴魔。得道得法性故,破死魔。入不动三昧故,破天魔。摄大乘论说:依慈等持(三昧)能破天魔。本经所说降魔,只约天魔,故经云:「奋大光明,使魔知之。」奋是放的意思。这时菩萨放白毫相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当然也照到魔王宫,使魔王见此光明,便之有最后身菩萨,坐菩提树下,即将成佛。于是魔王波旬召诸魔子魔女,及率官属百千万亿,而来道菩提树下,先遣魔女百般诱惑,欲坏其净行。菩萨制以智力,不为所动。魔王再以众兵逼试,菩萨入慈心三昧,所有兵器刀杖,化为莲花,波旬欲近菩萨,也不能进。菩萨对他说:「汝以微善,今获天报,我从无量劫修习圣道,当得无上菩提。」说完手指大地,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地神即于菩萨前出,出大音声,为作证明,决定成佛。这时众魔皆散,波旬还宫。此即表示若有定慧道力,魔不能害。若论降魔,在自行因位(菩萨),须以正智,所谓「一心正念,知邪不从。」魔自退散。在果上(成了佛),则以神通力降伏。如果为了化他,在因位多用光明,使魔知道,然后降伏其魔心转发菩提心。在果位上多用慈心,于彼怜愍,魔即退散。菩萨此时虽是因位,又是登果的人,智力慈心,神通道力,一切皆有,可以自在随意,降伏天魔;但是菩萨不用神通,只以智慧与慈心降魔。讲到这里,佛弟子必须有所警悟,学佛在求定慧,须有慈悲心;不要求神通神秘,更不能不发菩提心,没有慈悲心。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这二句是第五节,正明成道。菩萨示现降魔,即是泯绝对待,由是契证一真。此一真法界,涵盖理事空有,这是一乘无上法幢,真实微妙不可思议,假名为证得微妙法,成最正觉。约事相说:菩萨降伏魔怨,游入四禅。于初夜分,得天眼通。于中夜分,得宿命通。故知自他过去生死长流,不出十二因缘,如环相续不断,由是而有生老病死,轮h不息。复于后夜分,明星出时,以自觉圣智,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一念相应慧,得漏尽通,证无上觉,备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为一切天人示现成佛的瑞相。即时上N虚空,以偈颂言:「烦恼悉已断,诸漏皆空竭,更不复受生,是名尽苦际。」诸天欢喜,各以天华散佛供养。如瑜伽师地论中说:「复于后时,坐菩提座,弃我磺蟹欠奖闵悖词嵌侄源ǎ论戮猩品ǎ斓迷龀ぃ谒匏献っ睿觳桓筲磐馐Φ溃奘ψ匀恍奕咂刑岱址ǎさ梦奚现さ绕刑幔缶酢!

  修有得有成是事,名为修德,俗谛。无修无得无成是理,名为性德,真谛。学佛必须理事无碍,二谛圆融。大般若经说:「无所得故而得」。弥勒菩萨说:「证真识已,起后得智,方证俗谛。」密严经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法皆如幻化。」中论也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真)。依于空(真)义故,一切法(俗)得成。」所以说我们要先经有修有得有成的耕耘过程,然后才有无修无得无成的真实收获。举例来说,是心作佛,这是说有修有得。是心是佛,却说无修无得。可是你的心,现在只有烦恼妄想执着,没有觉(佛)。必须经过一番转迷为觉得工夫,这就叫作佛,即有修有得有成。到了无烦恼妄想执着的时候,你的心本来就是灵灵觉觉,清清净净,那还有什麽修作,这就名为无修无得无成。所以说:心不作佛,而心不成佛;心不是佛,作也不能成佛。譬如金矿,必须经煅炼一番(有修有得有成),才得成为十足黄金。可是金矿中本有黄金(无修无得无成),假使是铁矿,本来没有黄金,虽经煅炼,终不得黄金。又如冰(心)即是水(佛),在已结成冰时(众生),只见冰相不见水。须经火熔化(有得有成),冰便成水,水是本来的,这就叫无得无成了。因此,大乘菩萨,都是终日度生,而不执着众生相。发心上成佛道而,不执着成佛相,并不是端坐空王室,不度生不成佛。所以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馀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辛七、转法轮相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国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摩宫殿,众魔b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j怠Q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正等觉。

  此科转法轮相,共分三节来说,「释梵祈劝,请转法轮。」这二句是第一节,说法因缘。明诸佛常规,都是先请后说,有请才有说。真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得闻。」佛所说法,有如甘露,不同一般凡夫外道的戏论,因此帝释梵王,都来祈求劝请。梵王帝释在人天中,福报最大,有大福才有智慧,要有大智慧,才会感到迫切需要出世的佛法,才能知道佛法的深妙。在经中佛说:「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梵王若来劝请我,或当为转妙法轮。」

  例如释迦世尊,成道七七日后,受二商主供养饮食已,因梵释诸天三次祈求劝请说法,方允为说。释尊以佛眼观察,阿罗逻、摩罗罗两仙,闻法可证,但已亡故。唯有曾经跟随他修行,现在鹿野苑的五比丘,可以接受佛的方便说法。于是便到鹿野苑去,中夜说法,名为最初转法轮。约事来说,有转法菩萨,向佛献一轮宝,请佛说法。约理来说,转字,含有自转转他二层意义。约自转来说:那是转众生的无量烦恼,而成为佛的无量智慧,即般若德。转众生的无始生死业力,而成为佛的无碍缚的自在,即解脱德。转众生的六道轮苦报体,而成为佛的如如不变法性身,即法身德。约转他来说:把自己所证得的正觉(三德秘藏),开示他人听闻以后,也如即法修行,同样证得此正觉。他人又照样如此转去,辗转相续不断,好像车轮运转不息,这就名为转法轮。如遗教经说:「若可度者,皆已得度。其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佛说法),自今以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修行证果),即是如来法身常在不灭也。」

  再说,法轮是譬喻。比如车论能碾破地上的什物。此喻佛法如轮,能破众生一切惑业。又如车有轮,能运载货物,由此至彼处。此喻佛法如车有轮,能运众生自生死至涅。这样说来,凡是只自转,或既未自转而想说法转他,都不能称为转法轮。就好像一盏没有光的灯,怎麽都不能照亮别人。假使是一盏光明的灯,那就可以灯灯相续,此名无尽灯。所以学佛, 必先自转然后转他,也就是先自度,然后才能度人,这是千贤万圣同遵的轨则。智度论不是说过:「不能自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

  「以佛游步」至「六种震动」,此十四句是第二节,说法行业,即身口施化。以佛游步,是略H身业。以佛的威仪,游行(步即行)世间,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身教。佛的威仪如何呢?古人形容:行如风,住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凡是佛弟子,都应如此。佛吼而吼,是总H口业。佛的口业,不像世人多是议论是非,或是无义的戏论。佛则不是说法,就是默然。当佛开口说法时,人天敬伏信受,就好像狮子吼一声,百兽都敬畏。例如:释尊到了鹿野苑,五比丘无不起迎,称善来长老,请坐。佛坐已,告五比丘说,我已得一切种智,不得称呼为长老,要称世尊。五人一时请作沙门,佛言「善来比丘」,P自落,袈裟着身,威仪如百腊比丘,便成沙门。时五比丘坐于佛前,佛放大光,照大千界,召十方菩萨天人大众,皆至佛所,佛即为陈如等一切大众,说四谛及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修行三转十二行的法轮。

  (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三)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陈如五人,皆了达诸法因缘,证阿罗汉,便有僧宝。释尊为佛宝,三转十二行法轮为法宝,这是最初三宝出现世间。

  从此以后,先化三迦业及其弟子千人,再赴频婆娑罗王的约,为说五蕴无常苦空无我,三界不实。问王:有国已经多久?王答:七百馀代。佛开示他说:人生世间,有如朝露,唯道可恃,应修来福,不可空过此生,遂为说十二因缘流转还灭的道理,王闻法即得证初果,请受五戒。时有长者名迦兰陀,以城外很好竹围奉献如来,佛咒愿而受,以后常与诸大阿罗汉住此说法,这就是有名的「竹林精舍」。

  不久,舍利佛、目键连及其弟子二百人,亦闻佛说法,请作沙门,佛言善来比丘,都证圣果。后来,佛的父王,闻子得道已经六年,便派人请佛回国一见。佛率众弟子还乡,其父即敕释种,选端正五百人,随佛出家。佛为父王说法,亦得道果。由此可见,佛口说法,是如何的不可思议,凡有闻者,无不得益。讲到这里,我们又当如何生起惭愧与忏悔的心呢?因为我们没有那一点,亲见本师释尊的福分与缘份,所以仍然轮h六道。苦不可言。唯一补救的办法,就是遵照本师遗嘱,至心称念弥陀。求生极乐,也还可以见闻佛法,同样证得圣果。否则,就是佛不误人人自误了。

  「扣法鼓」,乃至「演法施」,共有八句,这是U诸大菩萨,皆有如佛一样的微妙辩才。此八句的含意,随慧远法师的本经义疏,是说譬喻菩萨的闻、思、修、证,及法、义、辞、乐说四无碍辩。可是若以世亲菩萨的法华经论,则分为四对:

  (一) 执法剑,澍法雨,是破恶进善一对──最先执起如剑的佛法,断一切众生的疑惑,使未信的生信,已信的努力进修。众生已信受奉行了,便澍(洒的意思)甘露法雨滋润他,使得智慧开发成熟智身。

  (二) 扣鼓法,震法雷,是开权显实的一对──已成熟有智慧的众生,如二乘与权教菩萨,必须开权显实,令其稳ㄈ∈担獠攀撬捣ǖ谋疽狻7ü奈沤魅ā7孜旁叮魇怠U饩褪欠档娜儆胛灏儆裳?塾胝穑际嵌剩《郏蠖稹

  (三) 建法幢,曜法电,是得智证真一对──以入实的,使令进取上上清净妙智(如如智),此智高显,有如法幢。既得真智(如如智)照于真理(如如理),如夜见电光,即得见到(法),证大菩提。「建」字,是形容取得了把它树立起来,安住不动。「曜」字,是形容闪电,一刹那间照明一切。此喻一念相应慧,开悟得果,故名曜法电。

  (四) 吹法螺,演法施,是说法利生一对──求大菩提,为利众生,今已证得,必须说法,由实施权,方便说五乘佛法,为一切法安立名字章句,为一切众生开示菩提涅正路,名为吹法螺。菩萨既得果满,必须度生,故随宜演说出世的正法,布施众生,使得同成佛道。如法华经说: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此八句四对,正好是转法轮的意思,由自行而化他,自利利人,自转转他,循环不息,无非断惑证真,同得了生脱死,同得成佛,这是佛菩萨口业施化的究竟义。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二句是结U前面所说口业施化,非仅一朝一夕如此,对何类众生如此,而是时空无尽的,这就是普贤之德。常以法音,说法度生,是时间无尽。觉诸世间,此中包括:器世间,有情世间,正觉世间,名为诸世间。皆开示其令觉悟证入佛之知见,这是空间无尽。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这二句是结U前面所说身业施化。文显易知,不必多解。

  「总摄魔界」至「成等正觉」这二十六句是第三节说法利益说明转法轮的利益如何略明五种益:

  (一)「总摄魔界,动摩宫殿,众魔b怖,莫不归伏。」此四句, 伏魔令离邪欲益-菩萨身业已作放光动地,当然可以在光所到之处,地所动之方,其中一切魔王魔子魔民,都能总使摄伏,令其离弃邪欲害人的心,发起自利利人的大菩提心,把魔界转为佛界,故名总摄魔界,此句是总明伏魔利益。动魔宫殿,众魔b(音涉,恐也)怖,莫不归伏,这三句是说众魔得益的实情。大地既然震动,魔宫自然摇动。佛光普照,人天欢喜。相反的必然使众魔,恐怖忧愁,也跟随人天,莫不归投信服在三宝门中,同得修行成佛。

  (二)「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j怠!勾怂木洌匣罅钊胧サ酪-菩萨口业已有前说八句四对的妙用,当然可以掴(音滚,用手击名掴)裂九十五种外道邪网。网,是形容词,显出一切外道不正的邪见邪法,就好像蜘蛛结网,密密缠缠,万一粘上,欲脱很难。亦名邪见丛林,失足进入,求出无期。唯有佛菩萨,有智慧的法剑,可以无为邪见迷惑,而且能裂开其邪网,击破其丛林,使其所有六十二种诸见,都消灭无遗,把他安立于三乘圣道的正见中,转邪外成为出世圣贤。散诸尘劳,坏诸欲担舛涫嵌苑卜虻靡嫠档摹

  一般凡夫,都是烦恼(这叫尘)无边,轮h不息(这叫劳),贪着深广的五尘六欲,这叫j怠凳腔こ呛樱话愣己苌罟悖岩猿剑萑牒苌倌艹觥R虼巳缋舷竽缒啵萦睿簧喜∷溃烦鐾访唬悼闪酢7鹌腥乃梗燮鹑缒汗某恐拥姆鸱ǎ沽罹趸赝贰T偎担巴罴侵讣螅纠j担侵杆蓟螅饧级螅侵谏纳栏础7鹌腥值哪康模褪且阎谏纳栏鹕⒒担拍芰钜磺兄谏送焉溃鋈纾肴耸ハ椭小

  (三)「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此六句,弘护以报佛恩益-菩萨为报佛恩,必须护持正法。譬如诸侯大臣,非常严谨的保护天子的都城,此谓「严护法城」。谈到护持正法,一切佛弟子都有责任。国王居士是外护,出家两众,是内护,内护尤其重要,出家菩萨能严持佛戒,即是护持正法。如梵网菩萨戒说:「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律中有说:「衬嶙∈溃词钦ㄗ∈馈!狗鹜又平涞氖忠蛟抵校谑闶橇钫米 K裕蟹鸬茏樱寄芎煤醚笆艹郑旧砀眯械穆梢牵蔷褪茄匣しǔ牵簿褪呛胙镎恕M币材馨焉藕透鋈说囊磺泄肝郏筒恍蓿挡痪唬肝郏村ㄥ糇恰G褰辔薰傅男稳荽剩┣弧?墒牵庋共还弧1匦耄核蟹鸬茏樱寄芴羝鹑缋春敕募乙担静铮鹜忧字さ奈奚戏拧0阎怪共恍胨担曳钅阉嫉恼ǎ迩灏装椎兀浅O悦鞯模挂磺兄谏寄芴帕私猓攀芊钚校獠拍鼙ù鹬罘鸬拇蠖鳌N谗幔炕暇皇撬担骸缸菔苟ゴ骶窘伲砦沧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智度论也说:「佛法无人说,有智莫能解。」佛弟子怎麽可以不说法呢?又怎麽能不竭力弘护,以发扬光大出世正法,融会贯通世间善法,使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普宣扬于万亿国中,流通于十方三世,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正法教化的殊胜利益。

  (四)「入国分卫,获诸丰。贮功德,示福田。」此四句,受供令种福田益-转法轮,不但只用言教,同时还要用身教,有时身教所得的效果更大。所以身为菩萨,应当时时处处, 检点自己的身业行为。我曾经说过,做一个转法轮将,必须「言为天下法,身作万世师。」言行相符,内外一致。尤其是出家菩萨,特别要严肃威仪,令众生一见生敬。佛世出家人,都是托钵乞食,以资养色身。当你入国分卫(即是乞食)时,必须摄护六根,心无分别。获得很多,很丰美的膳食,不要表现欢喜。就是托空钵,或得到很不好的饮食,也不要显出一肚子的不高兴。这样才不会使众生起轻慢心,而能以最诚敬的信心,来供养菩萨;那他就种下了无上大福的种子,这也就是利益众生。可是,菩萨外表的威仪,固然重要,内在的功德,更是重要。如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_痴,断惑证真,转凡为圣,才是贮积了很多无漏的功德,显示真是无漏无相,无生无灭,不增不减的无上大福田。唯有显发了自性清净心,才能为九法界凡圣,作最大福田。应受一切凡圣供养。

  古人说:「恒沙功德,尽在心源。」每个人一念心性里面,都贮藏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只要用功开发,一朝顿破无明,豁然开悟,无上福田,便常得现前。不过,这不是想要就有,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你只要能老老实实做一个本分的出家人,三业无有过失,随缘能多少利益众生,也就不算空受信施,堪作信众的福田了,不然便是欠债人。古德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最好的警惕语。

  (五)「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正等觉。」此八句,说法令依修正益-中国道家有句名言:「神仙无法别,只生欢喜不生愁。」古人作笑哈哈歌说:「笑哈哈,哈哈笑,笑的玩意真奇妙,笑的道理太深奥;每天笑几场,健康长可保。…….不如抛下了忧愁,放宽了怀抱,嘻嘻哈哈笑个饱,轻轻活到老,你想这样好不好?张开嘴巴大家笑!」

  欣喜的笑,既然有这样妙的作用,大的好处;所以凡是菩萨,为了欲宣扬佛法,必定是先表现出满心欢欣的笑容。这是四摄法中的爱语摄,布施度中的无畏施,是不可少的。因此,凡是佛菩萨的像,都是慈祥欣笑,和蔼可亲。菩萨无不以慈悲为本,凡所说法,当然以诸法药,去救济疗治众生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也包含了众生的惑、业、苦,此三种好比一道旋火轮,无始无终,唯有依佛法修行才能断。还有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如恶叉聚,名为三聚苦。三界有如火宅,众苦充满,这是三界苦。三乘圣人,尚有变易生死,根本无明,这名为三乘苦。像这些三苦,也是佛法所救疗的对象。

  菩萨说法的另一面,便是慈能与乐。在菩萨的眼里,一切众生就好像他的独生儿子。在涅经里,便说到菩萨的独一子地功德。无非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众生断恶修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同得成佛,永受妙乐。经文「显现道义」,即是教导众生显发菩提(菩提此翻为道)心。「无量功德」,即是教修六度万行的菩萨行,可以积极无量功德,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具足一切功德了。

  菩萨说法的作用,不仅是慈能与乐,悲能拔菩,最难能可贵的,是能给一切众生,授菩萨成正等正觉之记。如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人皆说:「我信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这是菩萨最好的典范。假使菩萨只能拔苦与乐,世间的圣贤,善人君子,乃至一切宗教,古今的仁君良相,民族英雄,或多或少, 都可做到。但却不能令众生,了脱生死,乃至成佛作祖。这就唯有佛菩萨才能如此,故得称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了。

  这科转法轮相讲好,我要提醒大家!佛菩萨转法轮,都是应机而说。以我们现在的世间来说,最为适时应机的佛法,莫过于净土法门了。想使佛法普利群生,必须提倡净土,才真能拔苦与乐,又能令众生一生成佛,这是最疏胜的方便。但欲弘扬净土,必须先弘此经。因为本经是如来称性之谈,众生本具之理,一乘了义,万善总门,净土群经的纲要。统摄事理因果,融会显密性相,详说苦乐,照了真俗,东来最早,译本独多。果能普宏扬此经,人人持诵,如说修行,定可人人深信因果,清净三业,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身心自洁。不但拔将来之苦果,实已获现在之福乐。劫运自转,太平自至。希望大家,同见同行,同化众生,同成佛。道古德说:「宁可粉身千百劫,莫将佛法乱传扬。」又说:「宁愿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做人情。」这是一切菩萨都应该如此的。

  辛八、入涅相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八相成道,皆是佛菩萨所示现。何故名为示现呢?因为佛菩萨,本来已证无生法忍,为了度化众生,而却来人间,示现入胎出生。已示现出生,必然有「示现灭度」,这就假名为入涅相。从生至灭,乃至中间出家成道等,一一皆是示现,这是活菩萨才能如此的。

  摄大乘论说:佛的化身,示现灭度有六种意思-

  (一)事究竟故。自利方面,已得菩提,成佛果。利他方面,已转法轮,度众生。谓之事究竟。

  (二)为除乐道故。众生有四种颠倒,无常执常,无乐执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今见佛也入涅,便可消除此四颠倒。

  (三)令吻崧省H绶缋词倨匪担褐谏艏鸪T诓幻穑闫x怒,而怀厌怠,不能生于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四)令生渴仰故。佛示现人间,是很久才有,难可得见。如优昙华难得开一次,开了又很快就谢了。法华经说:「 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令众生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

  (五)为令身精进故。一般众生都爱惜此身,今知佛尚要未松恚筒换嵩俟讼SΩ媒松硇姆钕兹Γ钕字谏K饺嗣蕹#谏剿Φ鼻谛蘧魑鹄炼瑁钥展

  (六)欲速成就众生得解脱故。如法华经说:「有一良医,具善方便,见子病苦,不肯服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心大忧恼,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K。」八相成道的一其化迹,最后示现灭度,其原因用意就在这里了。

  「拯济无极」,这句是总说示现灭度的利益广大,能够拯拔就济无量的众生,所有无边的生死大苦。

  「消除诸漏」,这句是指灭恶益说。示现灭度,能令众生消除一切烦恼。烦恼的异名为漏。略说漏有三种:

  (1)欲漏。即欲界见思惑。

  (2)有漏。即色界见思惑。

  (3)无明漏。即三界根本枝末一切无明。这三种漏,都可得到消除。如法华经说的,即取服之,毒病皆K。也能除乐倒,令吻崧

  「植众德本」,这句是指生善益说。能生起一切功德的根本,名为植众德本。因佛示现灭度,能有如前面所说六意中,第四令生渴仰,第五令身精进,第六成就解脱,这就是令众生,生起一切功德。如法华经说,渴仰于佛,便种善根。况且见佛灭度,众生便能生起厌有的出离心,然后才能发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此是世出世法,一切功德的根本。

  辛九、结U

  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

  这四句经文,是结U八相成道的功德:具足了自利与利他,自觉与觉他,智慧与慈悲,上求与下化。从入胎相到成道相,这是自利自觉方面,是以智慧引导悲愿,这属上求菩提的过程。转法轮相,是利他与觉他,完全要以悲愿来运用智慧,才没有「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的过失,这是属下化众生的过程。入涅相,是功圆果满,既自利亦利他,亦名觉满;而且常乐我净,微妙不可思议。所以经文说:「具足功德,微妙难量。」这是称入涅,也是称八相成道全部过程的功德。

  有人误解,佛菩萨入涅,就同世人死了一样。便引用儒家所说:「死反吾真」的话。或引用道家庄子说的:「大块(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人人劳碌一生。佚我以老,老来做不动才闲佚。息我以死,死了如灯息灭。」更有引用西洋人所说:「安乐死」的名词。如果拿这些看法,去看佛菩萨入涅,那是大错特错。为什麽?因为「涅」是梵语,此云:寂灭,灭度,圆寂。这是生灭既灭,即灭现前的境界。是一种无声无灭,无去无来,无苦无乐,不垢不净。没有前后古今的变动,也不受成住坏空的影响。真常独露,苦乐双亡,脱离了世间一切相对待的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思想概念。

  所以经里说:「不可思议,为证方知。」如禅宗六祖说:「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怎麽能把它与世人的死,同等看待呢!也不可「以死为乐」,这是断灭,枯灭,绝灭,灰灭,死灭的观念,岂可滥称为佛菩萨的寂灭与灭度。例如民国弘一大师,临终前作告别偈:「君子之交,其澹如水,执象而求,粘咔Ю铮视诤问剩裕Υ郝煨脑略病!拐獠攀欠鹌腥哪境界。古人说:万里长空,一轮明月,大乘涅,必具常、乐、自在、清净,而又有无限生意,无量光明,无边德用,微妙难量的。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