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推测:中国大鲵可能包括8个物种

幼鲵的养殖方法 幼鲵怎么养殖

1、幼鲵较稚鲵抵抗力有很大的提高,其对环境和摄食要求不同于稚鲵,可在池底建造仿野生幼鲵生长需要的石头堆砌的仿天然石洞,以供幼鲍藏匿。

2、为了提高其生长速度可使用配合饲料,饲料中多增加一些肉类适当添加一些花粉,每月可投喂维生素2 ~4次,每次投喂1片。

3、保持水质清洁,pH值中性或偏碱,高溶氧量。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可较稚鲵增加,饵料制作精细度可较稚鲵降低。

科学家推测:中国大鲵可能包括8个物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春季,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确认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江西大鲵野外纯种种群,江西大鲵也成为目前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中国大鲵纯种种群。

这不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俗称娃娃鱼的中国大鲵存在隐存物种。201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所带领的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上千份中国大鲵样品,基因组分析结果意外发现中国大鲵并非单一物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大鲵至少有5个物种。同时,研究团队还在养殖场种群中意外发现另外两个独特支系,加之据记录分布于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种群,推测中国大鲵有可能包括8个物种。

中国大鲵曾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的18个省份。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栖息地连续遭到破坏及人为过度捕捉,中国大鲵野生资源迅速减少。为寻找中国大鲵野外种群,科研人员在全国各地野生大鲵历史分布区、自然保护区开展问卷调查。“我平时不定期在辖区的溪流附近巡查、夜观时,经常能看到娃娃鱼,大的有七八斤、80厘米左右,也看到过大概10厘米的娃娃鱼幼苗。”早在2019年7月,九岭山保护区大杞山站站长彭勇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交流,就让研究人员眼前一亮——大的七八斤,说明确实是大鲵而不是小鲵或者蝾螈;小的10厘米,说明还有野外繁殖种群。

当时,研究人员跟随彭勇溯溪调查,发现4只大鲵。无损采样和遗传鉴定后,研究人员更是兴奋。综合形态学和遗传分化证据,研究人员最终将其描述为一个新种——江西大鲵。调查发现,不仅在保护区内,靖安县当地大鲵养殖场内的种群也是本地纯种。

为进一步摸清江西大鲵的野外分布区域和生活史,以便更科学有效保护这一种群,车静团队与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年华团队以及保护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监测,不仅观测到了新孵化幼鲵的觅食活动,还找到了野外繁殖洞穴,这些区域也是未来栖息地保护的关键区域。

“目前调查显示,江西大鲵种群是一个单点分布的孤立种群,该种群可能面临数量较少、相对孤立以及栖息地环境变动等困难,亟须建立相应的保护行动计划、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此外,综合考察和比较研究提示,相较于通常以水域范围设置的水生生物保护区,能囊括山、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设置对大鲵野外种群的保护将会更加有效。”车静认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特别是保护区内开展系统的野外调查,有望发现更多类似的纯种野生种群。《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18日 14 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