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五行代表什么(红色五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红色代表火,属于五行中的火行,象征着热情和活力。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吉祥的意义,代表着喜庆和幸福。在SEO中,红色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能够吸引用户的眼球,提高点击率和转化率。因此,在网站设计和内容策划中,合理运用红色元素,能够提升网站的排名和流量。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分享与讨论,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中国人在外面,一般多简称自己为“汉人”,汉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逐渐巩固。汉文化成为社会主流,儒学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其神圣化的发展更加促进了汉代政权的形成和巩固。

汉代帛画艺术兴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汉丝织业较为发达,这些都推动了汉代绘画的发展。精美的绘画离不开色彩的运用,汉代时兴的“五色学”是从古时的“五行说”中演变出来的衍生物,简单的色彩能有如此多姿的表现,竟和汉人追崇的阴阳五行和生死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从“赤铁石”到“董仲舒”——谁决定了汉人的五色审美?

汉代绘画艺术品出土较多,如帛画、漆画、壁画以及各类冥器中的彩绘等。从这些美术作品中,体现出色彩使用上的共性,即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为主色的“五色审美”模式。

在五色审美的模式当中,汉代的绘画色彩主要使用了赤、黑两色,作为主色奠定基调,其他色彩用于辅佐。汉代的画像砖、石刻、壁画,帛画、画像石、漆画、陶器等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上对这些色彩的运用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赤色主要是从铁矿石当中提炼出来的,赤铁矿石作为当时中国丰富的矿物资源,分布非常广泛。而黑色提取更为方便,除了同样可以在矿物质中提取,还可以从燃烧过的木质中得到。这些“易得”的特点促成了赤、黑两色作为主要颜料谱写了汉代绘画的历史。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到:“拔赵帜,立汉赤帜。”

汉初尚黑色,这是继承了秦人尚黑的传统,后来改色以黄色为正,直至东汉正色转为大红。刘邦打天下时,打的旗帜就是红色的。光武帝刘秀迷信谶纬,东汉以后以红色为至尊色,如同火的颜色,只有在斋戒时为示庄严,仍穿玄(黄)色。

所以汉代色彩在经过按阴阳五行说的演变后,大体主要归纳为黑、红、金三种主色的运用,其散发着独特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时代气息,使汉代绘画也独具特色。

两汉时期统治政权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董仲舒的思想学说融会了诸子百家,迎合汉武帝“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和思想,也符合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本意,“独尊”的“儒术”揉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所长,作为思想综合体引领了中国数千年之久。

“阴阳五行”学说也被融入董仲舒的思想当中,这种融合、传承和发扬,再加上汉武帝的倡导,五行说的色彩观念自上而下地普及于世间,更推动了五行色彩学向前发展,促进了汉代的各类艺术形式和华夏民族审美观雏形的建立。

二、金木水火土,白青黑赤黄

宇宙万物都在永生不息,生生变化的循环当中,阴阳五行的思想观念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发展:阴阳是天地之气的两个最为基础的方面,他们的性质和作用看似相反,但实则相辅相成的。

汉代的五行色彩学观点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密不可分。 “红、黄、蓝、白、黑”五色自古便被视为吉利祥瑞的“正色”,这种思想最早起源于何时以无证可考,但黄河流域的远古神话传说中总是少不了这“五色”。

女娲补天是我们还在牙牙学语时便听过的神话,故事的本意是女娲用五色石修补天上的窟窿,现在的学者在研究之后发现这个“天”实际是古时的历法:远古先民将一年取整为360天,这样的误差经年累计实在太大,于是我们的母亲出现了——她用“五色石”补上了这个空缺,刚好365天,更为接近现在的情况。

在《博物志》卷9《玄女传》中,西王母向皇帝授图的故事中也有不少关于色彩的描述:“黄帝蚩尤大战......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灵宝五符五胜。”说明“五”或“五色”的观念起源甚早。

五行说诞生于周朝,这个学说将五数、五色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融为一个大的体系,而后的发展更是将传说中的五帝星神同五色联系在一起:东为青帝,南为赤帝,中为黄帝,西为白帝,北为黑帝。这种把“五”的概念都对应起来的象征奠定了天、地、人感应的传统文化理念,更推动了五数为吉和五色崇拜的盛行。

汉代给了五行说全面发展的契机和动力,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五行色彩学体系的创立。五行说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色彩是: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土为黄,对应的五行方位是: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

“五环”现在听起来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概念,而中国传统的“五色环”其实是中国古人发明的原色概念,发展到如今,色彩理论已经转为了三原色。

除了“五行”、“五方”和“五色”,五环图中还有一组表明了彼此间的“相生”和“相克”,这种相生相克不止运用于五行学说。同时让我们的色彩产生出了更为多样的变化,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间色体系”。

中国传统五行色彩学的萌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们的传统色彩学早于西方现代色彩学千余年,和西方在认知色彩方面不谋而合,配色原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中国传统五行色彩学有了美好神话的加成,就比西方现代色彩学更多出了一丝凝聚起来的民族性,古人赋予了色彩浓厚的东方文化理念,使得其包容面广泛而博大。

1992年秋天在洛阳市郊浅井头村发现的西汉壁画墓:“女蜗,眉目清晰,戴冠,衣交领红衫,下为蛇身,身躯黄色而点绿”。此画以墨线勾形,并以白色墙壁为底,整个画面是以朱、黄、绿、黑、白五色构成。

1996年调查发掘出东汉晚期的壁画墓,该墓虽经盗掘,但留存的彩色壁画依然保留了其鲜艳的色彩:“墓顶侧壁用红色云纹条带分割成连续长方形,内绘珍禽异兽,人物故事”。根据发表资料,壁画色彩使用上清晰地表现为红、黄、蓝、白、黑五色。

1992年,一面罕见的汉代彩绘铜镜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所征集,无论是形制、色泽还是绘画方面都是铜镜中难得一见的精品。整体造型“钮和四大乳钉表示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颜色脱落较严重,现在只能分辨出镜背的彩绘为红、蓝、白、绿四种颜色及少量的黑色。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生死有命都看天

汉代生死观的流行极大影响了汉人对于色彩的运用。生先于死,生的重要性被普遍强调,约公元二世纪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内核就是遵守儒道的传统,把“生”视为天地之大德,其中“天生地养”的观念在书中被反复强调。

而民间思想中,人们将生死的观念转化为对个体生命的特别关注:追求长寿和不朽,求仙的热情高涨,渐渐的把“修仙”作为一种观念的转换,作为当时的一种信仰。这一点可以从汉画像石中频繁呈现的西王母、东王公图像看出来。

现代影视剧《神话》虽是玄幻剧,但其中求不死仙丹的情节也是依照当时汉代的流行而来,对于死亡,汉代人普遍展现出两种观念,一是接受自然死亡,“有始必有终”的观念和态度在汉人这里被进一步完善。第二种延续了前文所说——整个时代对不朽的追求,但多数人还是会经历生老病死,于是逐步衍生出死后的延续生活。

汉画像石中许多绘画的核心内容,都就是墓主人表现出离开阳世之后,依然能够享受到生前的种种,直至来生的美好愿望。人们把阴阳相隔的概念转变成逝去的人在人间的延续,阴阳更替,日夜交叠,“死生始将为昼夜”,汉人用他们独特的智慧和审美展示了他们的信仰。

《释名·释彩帛》言:“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

赤色如昼,昼即为生;黑色如夜,夜即为死。汉人的色彩观中,赤、黑两色如同图腾一般,和汉人的生死观并行,汉人用艺术的手法将色彩和生死糅合,共同演绎出生活的多样性,这也是汉墓室壁画以赤、黑两色为主的主要原因。

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中的棺椁以黑、红为底色,细节描绘上辅佐以红黑等色,其含义不言而喻。这或许与古人类在死者身周撒上赤铁矿粉的意义一致,用生和死的色彩表达出对生命的延续和生死交替的信仰。

汉代绘画赤、黑两色为主色,表明了汉代人对古典色彩观中固有色和象征色进行了艺术的处理。从而使汉代绘画独具特色。

结语

汉代的五行色彩学,赋予了大千世界的五颜六色以特殊的涵义。将色彩发展成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和思想认知图式融进生命,并通过对物象的视觉认识,转换成一种对我们内心的文化反思。

流传至今,传统的、民族的元素, 必须融入流行的、时尚的理念, 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现如今的社会,智慧的中华儿女总能在归纳前朝色彩内涵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和符合当代审美的设计。

现代的礼品包装更为精美,富有设计感,如月饼、粽子等的包装上,多以红色来烘托或吉祥、或喜庆的节日气氛。大多数现代传统的中秋月饼的装饰以红色为底色,辅以黑金刻画细节和字样,更显大气华丽,也衬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和热情。

汉代的繁荣和兴盛,造就了中华传统美学独特审美观,也是华夏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石”。

[1](西晋)张华.《博物志》

[2](春秋)孔子.《尚书》

[3]熊传薪,游振群.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长沙马王堆汉墓[M].三联书店,2006.

[4]罗黎.汉代彩绘铜镜的绘制工艺及颜料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2(4).

[5]杨絮飞.汉画像石的色彩造型特征[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红色代表火,具有热情、活力的特质。红色的食物如辣椒、西红柿、红枣等,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但过量食用会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合理搭配,才能让红色食物发挥最大功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