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首先是为了明理。当心念中理坚行柔,便可剖去心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生命便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生命若能如此欢喜坚固,该何其畅哉?!
世上的道理有很多,能量守恒便是其一,无论善恶。
出自《易经·坤文言》的这段话,几千年来,非常著名——“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这57个字,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告诉我们,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后代会承受福报;而常行不善之业的家族,灾祸便会累及后代。善恶的能量不会凭空消失。
相关案例,史上比比皆是——
据《史记·乐毅列传》记载:“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说的是汉高祖刘邦对乐毅尊崇有加,后来有一次路过赵地,专门问道乐毅有否后人,有人告知说有一孙子名叫乐叔,刘邦遂仰祖恩而泽下,封乐叔为乐卿,号为华成君。这个官当的,是典型的祖荫所致的余庆——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写照。
这个故事中,余庆的显现,仅仅是第三代,而历史上还有诸多更长的。比如东汉杨震。
东汉名臣杨震,素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美誉,由此可见其学问之深,授业之好。杨震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后官至太尉。
历史上著名的一事,说的便是其在地方任职时发生的真事儿——杨震直到五十岁时才在州郡任职。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于是举其为茂才,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职。一次,当他前往郡里上任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令,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十斤黄金。杨震见之,说:“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我了解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马上反驳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闻言,愧而退!杨震也因这著名的不受遗金的“四知”之磊落,从此流芳百世!
对此,史上嘉许者无数,如蔡东藩赞曰:“杨震不受遗金,四知之言,可质天地;并欲清白传子孙,卒能贻泽后人,休光四世。后之为子孙计者,何其熏心富贵,但知贻殃,未知贻德耶?而关西夫子杨伯起,卒以此传矣。”周昙赞曰:“为国推贤匪惠私,十金为报遽相危。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段话也是对杨震一生最好的注脚。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司马光亦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个阴德所能产生的余庆,会于冥冥之中报在后世子孙身上。这个自然规律,便是因果。当因果成熟后,果报即落。杨震便是很好的案例——清明的杨震,当其后人传到第十四世孙杨坚时,便成为了隋朝的开国之君——隋文帝!
这是杨震后人所得的余庆。
众所周知,积善成福,积恶成祸。提炼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无论是庆还是殃,都是阴阳两面,因为腐朽与神奇互为映照。
隋朝开国第二位皇帝是隋炀帝杨广。他在位十三年间,虽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 天地之间,是越走越谦卑,而不是越走越猖狂!这位皇帝因着“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的骄狂,使得攥到手里的荣华富贵突然变成了张着血盆大口的猛兽,既吞噬了他的花花世界,也吞噬了他的身家性命——其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而对杨广而言,丧国还不算是结束,还有余殃在!
话说回来,这隋朝第二位皇帝本不应是杨广来做的,而是其兄杨勇!当年,隋文帝杨坚立长子杨勇为皇太子,但杨勇后来却被同母之弟隋炀帝杨广假拟文帝诏书赐死,于是便夺得了皇位。
古语说的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君子报仇,千年也不晚——时在2013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位于扬州邗江区西湖镇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和皇后萧氏的合葬墓。也就是说,隋炀帝杨广之墓,被考古了!
而最为诡异的是——此墓地是房地产商在开发时,无意中所发现——这个地产商的主人,名叫杨勇!!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天道真是公平!千年之后,杨勇来报!
这真是,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围炉夜话》曰“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贤关。”诚哉斯言!杨震后人祥殃之显,堪为此语之妙解。
善恶之行,本出心念。足见念头对生命之关键。
念头在行为中的显现,最寻常处,便是言语——《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可不慎乎。”可见,言语之善与不善,千里之外会有立应。这也是古代道家为什么总强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原因所在。
当代智者、不丹国师宗萨仁波切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杭州有人在禅修慈悲,这男子或女子的一分钟禅修会影响整个杭州,因这城市具有这个人做这件事的因缘或业。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的动机行为。这会帮助到那人。若有人请你为玻利维亚某个你不认识的人祈祷,你应祈祷,因你与认识那人的这个人有缘。”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念头的重要性——它是善恶之源,决定了最后成熟的是余庆还是余殃!
不仅国内文化强调守心和慎独,佛教文化也非常强调要善护念。有很多信佛的人常常问:佛在哪里?这个问题,其实寂天菩萨早就做了明晰地开示,他说:“在念头与念头之间,那里就有佛。”当你立在全然的当下,没有念头时,就完全超越了善恶。这是解脱!
读书是为了明理,每个庄严的生命都要明理,要知道,你心念一落,人尚未去,所有安排均已落定——天网已待,疏而不漏!因为,每个时空都有每个时空的尊严。
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障眼法,看见的未必是真的;真的,你未必那么幸运能看见。祈愿一切凡圣,亲见灵源浩淼,千人万觉,为往圣传心灯,为苍生续慧命。
米鸿宾 字贞观,号十翼,先秦思想史专家,独立学者。创有十翼书院,复建有辽宁古刹财神寺。秉承国内文化最优良的传承——学际天人,出入古今;究大易,谙经学,精五音,擅六壬,旁涉天文、历法与国史。授课深入浅出,引诗举史,既广大又精微,具现道不离日用之旨,讲席淑世,著述方人。问世有《大易识阶》、《道在器中——传统家具与国内文化》、《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