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的人是什么意思(被需要的概念是什么)

我的写作老师曾说过,如果没有东西可以写的时候,就去写自己门前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可以写自己的故事。

所以今天这篇想要聊聊关于远嫁后我发现的那些有趣的地域差异。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话题呢?

还是源自于上班和同事闲聊。

她谈论起她的男朋友,她说将来结婚生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因为她看了很多偷懒不负责任的妈妈把孩子丢给老人带,被老人养得娇纵任性。

她非常喜欢孩子,只要一想到这个可能,就觉得抓狂不能接受。

所以她情愿牺牲自由和工作机会,也要专心把孩子养育好。

我们关系很亲密,对她的家庭情况,包括她男友的家庭情况都知道一些。

于是我比较乐观的说:你完全有不工作的条件,现在的女人之所以那么努力工作,并不是真的喜欢工作,而是不工作就养不活自己,亦或是不愿意伸手向男人要钱,不然吵架都底气不足。

她男友的爸爸收入可观,有时候一周的收入顶我们几个月,而且男友的爸爸对她非常满意,曾告诉她等将来结婚后一定会尽力帮衬他们夫妻。

好像中国大部分父母总是会尽力去帮衬自己的孩子,从把孩子抚养长大,到孩子成家立业之后,能在经济上帮就帮,不能在经济上帮就在劳力上帮。

或许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与无保留的付出都源自本能。

我从四川远嫁到广东,两个地区和家庭的差异化总是很强烈的冲击着我。

我娘家那边对孩子的帮衬是在大事件上,比如买车、买房、嫁妆、彩礼上。

过年我回家时,我妈就不止一次在我耳朵边唠叨,希望我们能赶紧买车,因为现在每家每户都有车,就我们没有感觉很没面子。

而且出行也很不方便,拜年或是去哪里游玩,总是四处找车。

我说我经济条件很一般,况且我又不喜欢出去玩,根本就没必要买车。

没想到我妈竟然叫我努力点,她可以拿几万出来帮我凑个首付,当时我又感动又哭笑不得。

后来我给她细数了买车除了出行方便之外,还有很多不划算之处,车险、油费之类的加起来比养我儿子还费钱,好容易还完了房贷,不想为了面子或是出行方便,又去背上车奴的负担。

她也总算是被我拉回了理智,不再执着于想让我买车开回去挣风光和面子了。

回趟娘家看到昔日的朋友同学们都风光无限,但细想着背后,也不知道他们父母为他们负重前行了多少?

所以,我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在哪买了房,开多少钱的车。

因为这些东西背后都有父母的帮衬。

跟我娘家那边不同的是,这边的父母,他们在大事件上没条件帮衬我们什么,但会在日常生活上事无巨细的照顾我们。

我娘家那边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上总是比较喜欢培养孩子独立,我和我弟基本没有被差别对待过,无论洗衣做饭或是田间地头,总是会根据我们的年龄去分配劳动任务。

而这边父母很有趣,他们爱自己的儿子,就会连媳妇一起喜欢,不会差别对待儿子和媳妇,会把儿子和媳妇视为一个整体。

总是在衣食住行上一视同仁的对待我们,无怨无悔的替我们照顾孩子、打扫卫生,不会计较什么家务应该谁来做,谁做得多谁做得少,实在没人做,他们也不会生气抱怨,耐心好脾气的默默做好。

和他们相处就很舒服,很少会闹矛盾,既便是有分歧,也能互相理解和迁就。

两边父母都很爱我们,何其有幸遇到这样差异化的两种父母,大事上那边父母愿意竭尽全力帮,日常上这边父母事无巨细毫无怨言的帮,从内到外都是温暖。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很多孩子却在这份天性里显得理所当然,对父母有种不以为然的傲慢。

包括我在内,虽然心里很感激父母们给予我们的帮助,其实心里对父母们的生活、认知等,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他们帮助我们是因为爱,而我们回馈他们却是因为责任。

父母与孩子之间,其实是一份不对等的关系。

扪心自问,我虽然没有亏待父母们,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生活态度等毫无在意,把太多精力用在工作学习,休闲娱乐上。

生命一场轮回,我们也在做父母,将来也会不可避免的老去。

等孩子长大,我们也会毫无保留的为孩子付出,能帮就尽量帮。

也许到那个时候才能体会父母的落寞。

他们那么尽力的帮衬孩子,除了爱,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用,没有被时代抛弃。

他们不是害怕老去和死亡,而是害怕因衰老而被忽视。

而作为子女,最暖心的回报不是送多贵重的礼物,也不是拿多少钱给父母,而是被重视和被需要。

向他们请教一下生活经验,聊聊八卦,讲讲孩子成长的趣事,再问问父母我们小时候的成长趣事。

主动的用温暖和在乎的方式,让他们知道,我们虽然长大了,但永远还是你们的孩子。

就像今天骑电动车带孩子去海边兜风时,他在我背后伸出小小的手臂,紧紧的搂住我。

那一刻我很幸福,因为他那么的依赖我,我是如此的重要,我一定要变得更加优秀,来照亮他一辈子。

【被需要】大概就是父母们最朴实无华的追求,而子女们大多以成年人的姿态,埋头于自己的生活,再也不愿在父母面前做孩子。

文末点个“关注”,多在父母面前做一个孩子,满足他们的被需要的情绪,就是对他们最熨帖的报答~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