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村的生死决断(北溪大全集)

浅谈美国的外交伎俩与梦游般的欧洲

2022年9月26日 北溪输油管一号线和二号线被炸

最近的国际时事热点可谓沸沸扬扬:沙特与伊朗在北京恢复外交关系,欧洲的英法罢工,日韩破冰,美俄战机在黑海互撞。

静观世界,独听夜雨。硬要把所有的这些事件联系起来的,可能要拉回到俄乌战争。它是全球大流行“新冠”后的又一只黑天鹅。

今天先不谈大方面的战事。只谈谈俄乌战争中的“北溪事件”,看看世界各方势力是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背景

2022年9月26日,俄罗斯运往德国的天然气运输管道NorthStream 1 and 2(北溪1号管和2号管)发生泄漏。导致天然气管道必须关停。

接下来,欧洲廉价天然气断供带来欧洲能源危机。天然气的价格涨了六倍,欧洲的能源供应不足,能源价格高企,导致物价持续上涨,造成巨大的通胀危机,严重影响民生。接下来触发的英国大罢工和法国因退休金制度改革引发的大罢工,多少皆因民众对于政府在通胀中的无能为力而引发的情绪大爆发。

欧洲天然气价格走势

在事件发生后,全世界第一时间都在猜测这是谁干的好事?

各国是如何回应事件的?

有人去调查吗?

调查结果如何?

带着这些疑问,引出的答案,可能就能看到在俄乌战争中各国是发挥怎样的作用?而又怎样推动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发展呢?

北溪是谁炸的?

北溪天然气管道

目前的调查结果是怎样呢?还没有定论。但至少有够多的证据有了指向性的猜测。最大的可能性指向是美国干的。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讲。有四个国家有深海爆破的这个实力:美国,俄国,中国,英国。

首先排除俄罗斯。北溪管道是俄国与欧洲国家合营。在美欧针对俄国的制裁后,俄罗斯曾经几次调低天然气供应量,予以外交上反击。俄罗斯完全没必要炸出三个洞,之后还付维修费用。只要把水头一关,即时断供。如果说是俄罗斯炸的,简直是多此一举。

再说中国,当然可以排除。从俄乌开战到如今。中国保持一贯的外交五原则,劝说各方冷静,和平解决争端。

然后,说是英国。当时任上的首相是“史上最短命首相”特拉斯。如果从特拉斯上任后推行的中产减税方案,引发英国金融大地震,英磅大幅贬值,英国蒸发5000亿美元,火速下台。这一点可以看到出来,有可能是她下的执行命令。因为她够糊涂。

最后是美国,目前是嫌疑最大的。第一,美国是有能力这么做的。第二,美国也是最大的得益方。因为油气管道出现问题后,从美国运往欧洲的天然气和石油,美国赚了大把的钱。第三,美国善于煽风点火,火上拱油,制造事端可令俄乌战争继续打下去,从中发战争财,还可以在战略上进一步拖垮欧洲和俄罗斯。售卖军火武器,大把大把的美元进账。欧洲大陆上的两强相争,进一步削弱大国实力,引导国际资本和技术资金走向美国。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呀。

调查结果如何?

瑞典表示信息过于敏感,无法分享调查结果。

事件发生后,经历了一段吵吵后,各方也开始调查,也出了结果。有的人公布了,有的国家不敢公布,有的国家在抵赖,有的国家还要求重启参与调查。

2022年9月30日。美俄两国在联合国大会相互指责。俄国指责美国是破坏性行为,进一步加剧紧张局势,美国是从中的最大得益方。而美国则指责俄罗斯为了反制欧洲。

10月10日,德国宣布与丹麦,瑞典对事件展开联合调查。

10月18日,瑞典拒绝与德国的联合。自此,德国、丹麦和瑞典均展开独立调查。

俄罗斯未允许参与调查。

2023年2月21日,俄罗斯应邀参加联合国大会的答辩会。联合国副秘书长称,德国、丹麦、瑞典仍在调查中。

2月8日,美国独立记者赫什(普策利奖得主)在其个人网站上刊登《美国是如何炸掉北溪管道》,指向由美国策划,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参与其中。美国和挪威否认指责。

而就在上周,独立调查结束。德国和瑞典承认是人为造成,出于信息敏感考虑,并对调查结果保密,不对外公布。

3月7日,美国《纽约时报》引述一名匿名美国情报官员的消息表示,系亲乌克兰团体策划事件,并没表明是哪个国家所谓。《纽约时报》曾批评独立记者赫什的调查结果信息来源单一,不认可其调查结论。

上周,赫什针对《纽约时报》的报告反击其信息来源同样单一。宣告下周将公布更多的调查证据。

最近普京在国内议会的讲话中谈到,希望重启联合国的调查,俄国也参与其中。这个行为明显是国家层面的行动。

美国式的外交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尽管到如今,仍公说公理,婆说婆理。联合国还是没有确切的调查报告。但如果从综合的种种可以反观美国是最大的嫌疑人。同时调查结果美国一定会拒绝。最后也会表现出一贯的处事方式:死不承认,转移方向,最后不了了之。

放在历史长河来看,世界大佬每每都是轮流坐庄,变化是常态。看看近现代史,如果从16世纪起,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历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到如今的美国。大国崛起伴随着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反哺于国力的增强。每每的大国崛起之路,必然伴随着竞争,往往大多数系战争。

既有霸主不会容易拱手让出大佬的位置。各种各样的远攻近交或者近交远攻,这都是基本的套路。

在如今的国际局势中,仍是冷战后的大国局面。美国为了维持其大佬地位,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使出不同杀手锏。你看看当代史中,苏联解体和日本的倒退三十年,都是美国使用其惯用的陷阱(政治分化,颜色革命,经济手段),击退冲击其大佬地位的其他国家。如今中国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你看美国对付中国的经济制裁、技术封锁、国际舆论控制都是其惯用的外交手段。

梦游般的欧洲

欧洲政府官员怎么了

欧洲为何三缄其口,可怒不可言呢?

因为他们站队了,因在冷战对立时代形成的意识形态而站队。欧洲与美国有NATO,日韩澳与美有美国的亚太战略,印度有其印太战略。

沦为二流的欧洲,仍沉溺于过去贵族的思想中,仍寄希望于美国的“保护”下,坐稳世界老二的地位。

而其实,欧盟早已不是铁板一块,英国脱欧、意大利希腊的政府破产、欧洲的难民问题,都令欧洲各国民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人人都不希望被别的国家拖累。

在欧洲国家层面,没有更好的政治家可以站出来探索出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可以防止其沦落与衰退。

因为本质上,他们祖先所经历的那些工业革命,商业创先,文化复兴、制度创新,他们丢失了,失去了开疆拓土的野性本能,在高福利的温水中,青蛙慢慢不会游动了。

世界格局是变化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先进的生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淘汰旧的生产关系。如果他们还没意识到,这个历史更替会推动得更快。这也是欧洲那么多罢工问题出现的原因。他们丢失了发展经济这一个最根本的原动力。

大国更替展望

大国担当:只有中国每天举办外交部记者会

不足为奇的是,每一次新的国际大佬上位的时候,都是生产力和制度更替的时候,也是伴随着撕破脸皮,侮辱斯文的争斗。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大国争斗的过程,竞争(或者讲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2021年中国的GDP系美国75%,按照GDP的增长,中国预期在2030年左右会成为经济总量的第一,但并不代表是世界大佬。因为从人均产量,生活指数,军事实力,国际话语权都还没定夺。

中国的雄心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顾一切国际阻力,发展自我经济,才能带动世界经济。中国政府的一贯外交主张是:承诺永不称霸。

走到这个关键的时代,在这个历史机遇面前,中国古话说过:先小人后君子。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发展经济,加强自身防护能力,在基本的大是大非上不可含糊,不能动摇,坚持保护自我国家利益。承担大国担当。

结语

风云变幻会有,雨后天晴也肯定会来。但愿世界以更平和的方式进入下一个新时代,这才是人类的福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