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宁德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赶紧恶补一下
A、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畲族文化中的小说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虽然畲族小说歌只是手抄唱本,但丰富的内容,却贯穿了畲族历史的发展进程。畲族小说歌是对压迫与苦难的深切痛诉,以及对生活的窘迫。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吧。
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将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后逐渐在流传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创作了一些作品,如《高皇歌》、《历期歌》、《钟良弼》、《白蛇传》、《十贤歌》、《钟景祺》、《蓝佃玉》等,于是形成小说歌。
小说歌作为长篇故事歌,是畲族民众创造的文学样式和文化载体。历史上,白露坑村曾出现钟学吉、雷德朵、钟学算等杰出歌手,清末民初是小说歌的全盛阶段。
畲族素有盘歌、对歌的传统习俗,这种以歌代说、以歌当哭、以歌传情、以歌达意,贯通整个生活的行为,霞浦畲民贴切地称之为歌言。
小说歌是一种长篇故事歌。题材和内容大都取材于我国民间流传的戏曲、曲艺中的故事,与畲族的日常杂歌有别。其基本特点是:叙事性强,有故事情节;有严谨的结构章法;运用多种技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每篇由众多的单首组成,单首的结构为四行,每行七字,类似汉语格律诗的七绝,最短小说歌也有几十首;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隐藏在歌尾。
另外,小说歌除了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的《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外,还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和结合畲族的生活特点、心理素质重新进行艺术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明快,音韵和谐,不用典故,也不用夸张和粉饰,融叙事、咏物、抒情为一体,朴实真切。
您可能还会喜欢:
惟妙惟肖的朝鲜族长鼓舞
满族春节传统文化都有哪些?
瑶族盘王节,一个神奇的节日
东北满族民居文化,你了解吗?
B、原来宁德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赶紧恶补一下
↑↑国家瑰宝在宁德!作为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在语言、文字、历法、哲学、文学、医学、建筑、饮食、音乐、绘画、戏曲等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宁德“非遗”,你知多少?今天兜兜带你一起大开眼界。
>>>>民间文学
畲族小说歌
霞浦
一部完整的小说歌集,就是一部畲族的历史;小说歌是畲族文学最丰富、最完美的载体。
畲族小说歌发源于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畲族歌手将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山歌,后逐渐在流传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创作成作品。2006年5月20日,畲族小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国宝传说故事
屏南县、古田县
甘国宝(1709-1776年)字继赵,号和庵,出生于古田县二十六都(今屏南县小梨洋村),清代著名将领,官至广东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
现今流传于屏南县和古田县的甘国宝传说故事,是当地人民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结晶,而其中甘姓族群是最主要创作群体,甘国宝传说故事刻画了传奇名将的勇敢、智慧、亲民、勤政,表现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对激励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增进闽台两岸交流具在十分突出的价值,并为我省民间评话、说书、闽剧等民间艺术提供了宝贵财富。
八音嗽语
屏南县
“八音嗽”主要流传于寿山一带,已有450多年历史。明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部赴闽抗倭。在宁德捣毁倭寇老巢横屿,追歼残寇到过宁德相邻的康里、寿山。
戚家军为北方人,不懂福建方言。戚继光十分重视军民融合,依靠人民打胜仗,于是吩咐属下一名精通音韵的大学者陈第(连江人)等依据古八音编出“八音嗽语”,以秘军声。即现代的秘密军语。
>>>>民间音乐
畲族民歌
蕉城、寿宁
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
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桐山打拾锦
福鼎
拾锦起源于西汉时期,盛行于清乾隆年间,以昆曲为蓝本,吸收民间曲调而成,制“八音”即:金、石、土、木、瓠、丝、竹、草,音韵古雅,节奏明晰,松弛有致,曲调悦耳。
打拾锦表演者多为施厝人家,故又称“施厝昆曲”,施氏宗祠建成后,“昆腔”便作为祭祀之乐,以祈福平安。
>>>>传统戏剧
四平戏
屏南
屏南四平戏,又称为“庶民戏”、“闽北四平戏”,现存于该县的龙潭村。由当地陈姓家族自明末开始世代传承,谱系可考。其渊源于明代“稍变七阳”的四平腔,戏曲界称其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遗响”。
2006年5月20日,四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讲戏
屏南
屏南平讲戏是一种已有400年历史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闽剧的前身,剧种主要特点是道白歌唱皆用福州土官话,前台唱,后台帮,即“一人启口,众人接和”的一种十分古老的汉族民间演唱形式,如同民间的夯歌号子和秧歌。
平讲戏多吸收当地民歌俚语,演出内容大多表现爱情婚姻和劳动生活,深受群众喜欢。2008年6月,屏南平讲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杖头木偶戏
屏南
屏南杖头木偶戏是福建省仅存的小杖头木偶艺术形态,是一种既有民间艺术传统性,又是多种艺术综合的汉族戏剧艺术形态,它在流传过程中,也具有相应的木偶角色行当、偶身制作、木偶剧目、演唱音乐、木偶戏台等配套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具有不同于其它木偶艺术形式风格的杖头木偶戏表现特征。
北路戏
寿宁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主要演奏乐器为长膜笛,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声腔剧种之一,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
2006年,福建省寿宁县申报寿宁北路戏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袋戏
柘荣、霞浦
柘荣布袋戏又称大拇指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戏剧。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艺术形象。
布袋戏的演出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舞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后场包括了演师和音乐演奏,包括了锣、鼓、钞、钹、二胡、唢呐等乐器,后场的配乐、口技表演、与前场文武剧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是布袋戏的功力所在,布袋戏有句行话这么说:“三分前场,七分后场”正说明了后场是布袋戏的精髓所在。
平讲戏
福安
“平讲戏”是闽东人民智慧的结晶,地地道道的地方剧种,系闽剧之前身,流行于闽东语系区。唱腔多吸收当地民歌俚曲、道腔释乐,乐队仅用“刀鞘板”“鱼鼓”配合锣鼓打出节奏。
演奏用毛胡、楠竹双清、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唱腔带有海盐腔声调和南戏柔曼温婉乡音,又吸收了弋阳腔“一人唱,众人和”特点。2014年,平讲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提线木偶戏
福鼎、柘荣
福鼎提线木偶戏从南宋开始,清末至民国年间表演艺术达到顶峰。戏班人数一般十人左右,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分担拉琴、吹奏、打击乐伴奏。
福鼎提线木偶精雕细刻,形象生动,造型传神。木偶身段高70—90厘米,提线长160—300厘米,艺人站在幕后提线演出。木偶身上基本线通常为7根,头部2根,背部1根,左手2根,右手2根,因此民间称提线木偶为“七条线”。现在木偶一般有十几根线,多则达到三十余根,木偶手指能活动自如,还能转动眼珠和开合嘴巴、演绎特技,十分传神。
>>>>曲艺
评话
柘荣
柘荣评话以方音讲述穿插徒歌体唱调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以古朴、粗犷、高亢、雄浑的北派大书类讲史之风见长,又与江南纤巧、柔美、婉、扣、细腻的小书小说类书风相融合。
开场白唱诗均是说书者即兴组合、信手拈来、通俗易懂,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其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渊源流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曾在闽东地区尤其柘荣、霞浦、福安、福鼎、寿宁等县(市)备受欢迎。
>>>>民间美术
中国剪纸
柘荣
柘荣民间剪纸源自明末清初。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远古艺术的美感。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在柘荣靠口口相传和手把手传技,得以保留、传承。
根雕
(福安、蕉城、霞浦、福鼎)
唐朝年间畲族入迁福安、蕉城一带,畲族根雕便在当地传承繁盛,其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极一时;此后,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艺又吸收了闽北的以剔铲阔略、保留疤结木纹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艺术风格的根雕工艺。
闽东根雕技艺多运用象征、抽象、变形、夸张等手法,以有限表现无限,简约凝练、蕴意深远,气势宏大,既有浓郁的天然根味,又隐显美妙诱人的现代雕塑艺术的气息,展示了根雕艺术从拙朴的民间艺术到高品位的雕塑艺术的过渡融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霍童线狮
蕉城
霍童线狮的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依附霍童的汉族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是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
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已经超越了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的范畴,成为霍童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畲族武术盘柴槌
霞浦
盘柴槌又叫盘柴糙,汉语称为棍术,是畲族最为古老传统且最具特色的棍术武术。 盘柴槌原先广泛流传于各畲民聚居地,深受畲民喜爱。因棍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盘柴槌分为长棍和短棍。
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已经超越了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的范畴,成为霍童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沙江曳石
霞浦
曳石源于明朝嘉庆年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兴起的。相传,明朝嘉庆年间中秋夜,倭寇企图趁虚攻占霞浦县城。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戚继光让后方百姓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拉动,发出巨响,造成城内人多的气势。倭寇到达城郊,见满城灯火,听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不战而退,霞浦城得以保全。此后,每逢中秋,霞浦便开展曳石活动。
曳石方式有两种,一是用块大石头作道具,另一种就是用竹子绑成一个四方形坐垫,并在竹子空心处放入石子、铜钱等物。两种方式,都必须有一名成人坐在上面,由人拉着在石板路上奔跑。
闽东灯谜
柘荣
柘荣乡土谜语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智慧和想象力,编制出许多形象生动、诙谐有趣、贴近生活的乡土谜语,以供人们在茶余饭后或田间地头开心消遣,这些民间谜语雅俗共赏、易于传诵,群众基础扎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010年3月16日“闽东灯谜”(柘荣)入选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1月24日罗文锋、袁廷福成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闽东灯谜”代表性传承人。
畲族武术
福安金斗洋畲族拳、霞浦畲族白鹤拳、蕉城畲族下申厝拳术与棍术)
畲族武术据传自春秋战国时,畲人就习练武术技,世代相传,重在强身健体,防身护身,攻防别具一格,虎虎生威。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
兜兜才疏学浅,如果有些地区分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遗漏的,欢迎小伙伴在下方留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