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粟的气候(粟的种植时间)
粟裕大将的长子粟戎生就是其中一位,他从小就被父亲严格要求,最终也和父亲选择了同样的路,他从军45年,曾上过战场,从士兵干到了中将,为我军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粟戎生
1942年,粟戎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当时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正带领部队进行频繁的反“扫荡”和艰苦的反“清乡”斗争,粟戎生只能暂时被寄养在外公家,直到快2岁时才回到父亲身边。
粟戎生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严格要求,他吃饭不能挑食、夜行军不能啼哭、饥寒不能叫喊,否则就会遭到粟裕的呵斥。
粟戎生刚3岁的时候,粟裕就带着他去河边游泳,粟裕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竹筒,塞给他说:“抱紧了,跳下去!”
粟裕
粟戎生还还反应过来,就被粟裕扔进了水里,他直接被吓坏了,只能抱着竹筒勉强满浮在水面上,手忙脚乱地扑腾着,粟裕在岸上对他喊:“不要怕,自己游!”
粟裕的妻子楚青在一旁急得不行,她向粟裕抱怨说:“你真是的,就不怕淹死儿子吗?”
粟裕却说:“就是要把他扔进水里,要不老是学不会,你看怎么样,不是也没淹着吗?”
这事在新四军内部传开后,大家编了一句歇后语:“粟司令教儿子游泳——扔进去不管!”
粟戎生5岁时,粟裕送给了他一件特殊的礼物——一支真正的小手枪,这支枪射程很近,没有实战功能,粟裕对儿子说:“好好学,长大就当兵!”
粟裕和妻子、儿子
当时,年幼的粟戎生并不理解父亲送枪的用意。不过他对枪很是喜爱,他很快掌握了瞄准和实弹射击的要领。等他上中学时,粟裕就经常带他和弟弟粟寒生去打靶。
在粟裕的培养下,粟戎生的枪法一直不错,弟弟粟寒生更是入选了区射击代表队。有一次粟裕带儿子们打靶时,嫌胸环靶太大,就用一节树枝插在地上,上面顶着半个乒乓球,然后让两个儿子在几十米外打。
粟戎生和粟寒生都是第一次打这种靶子,他们都没有打中,此时粟裕笑着接过枪,压上子弹,举枪瞄准,第一枪就打中了目标。
粟裕和儿子们
正是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粟戎生入伍以后,依然对射击保持了极高的热情,经过不断的磨炼,他的枪法在部队里是出了名的好,他在当军长时,只要下部队,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科目,就是要跟师、旅、团长们比枪法,但没有几个人打得过粟戎生。
对此粟戎生曾解释说:“我和这些带兵人比枪法,不是要比个谁高谁低,而是要让他们看到差距,他们老比不过我,就得苦练,试想,师、旅、团长们都在训练场上苦练了,那部队的训练热情能不高吗?”
1961年,粟戎生高中毕业,他考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是全军最顶尖的一所工程院校。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粟戎生在上学期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曾这么评价他:“这位个头不高、身体不算棒、言语又很少的北京小伙,怎么对当兵那么投入?军训中他吃得苦最大,流的汗最多,他好像是为了当兵而生的,浑身上下有着用不完的力气。”
有一次,学校在组织通过200米障碍物的训练时,粟戎生不小心从独木桥上摔了下来,导致右腿的腓骨骨折,他马上感到了钻心地疼,但他硬是一声不吭,咬牙坚持到训练结束才去医院。
不久以后,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打响,粟戎生也想去前线参战,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
粟裕知道以后,对儿子的想法先给予了肯定,但他还是说:“现代化战争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应该下决心掌握一门至几门真本领。”
粟裕和儿子粟戎生、女儿粟惠宁
粟戎生于是在学校刻苦学习,于1966年以优秀的成绩从学校毕业,粟裕并不希望子女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他没把儿子分配到机关,而是让他去了一个云南前线的地空导弹部队。
粟戎生到部队以后,首先从战士干起,当时正值抗美援越,前线的生活非常紧张,敌情多时,每天要有4次以上的战斗警报,谁也不能远离阵地,警报一响,所有人就得拼着命跑到战位。
粟戎生为了缩小和老兵之间的差距,主动放下大学生的架子,经常虚心向他们请教,像架设帐篷、构筑阵地、隐蔽伪装这些活,他都抢着干,只要是兵器出了故障,不论归不归他管,他都要去了解情况。
当兵时的粟戎生
就这样,粟戎生很快适应了基层部队的生活,他在第二年就打下了一架美军的“火蜂”2号无人侦察机,并荣立了三等功,他从战士到排长,一干就是四五年。
1969年,粟戎生随部队调回内地,此时又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再次把他调到了北方前线的一个部队,为了鼓励儿子,他专门写了一首诗《老兵乐》送给粟戎生: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北方前线比南方更差,不仅气候恶劣、干燥、寒冷,蔬菜也经常供应不上,但粟戎生都一一克服了,他因为表现突出,很快被提拔为连长。
粟戎生
但粟戎生在北线一直没能打上仗,他带领连队担负了国防施工任务。有一次施工时,一块大险石很难排除,粟戎生便让战士们全部离开,他自己架梯子攀上去排险,但另一块大石头突然落了下来,只差十几厘米就砸在了他的头上,还好最后只是砸断了梯子,他自己没有受伤。
由于粟戎生所在的连队在3年的施工过程中一直零伤亡,他再次荣立了三等功。
有一次粟戎生休假回家,他在不自觉中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一天早上起床以后,没有及时收拾床铺,粟裕看到以后大怒,他批评儿子:“你这是怎么搞的,内务也不整理,没有个规矩!”
晚年的粟裕
粟戎生很委屈地说:“不是回家休假了吗?我平时不是这样的。”
粟裕更加生气了:“什么是平时,现在不就是平时吗?”
后来粟戎生回忆起这件事曾说:“父亲这样在衣、食、住、行上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是僵化古板,而是一个老军人,在长期战斗生活中养成的个性,是他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完美的统一。父亲不仅是我的严师,而且是我们每一个当代军人的楷模。”
父子俩在家时,聊得最多的还是军事,粟裕经常出问题考儿子:“如果你带领的一支部队被敌人包围了,你应该考虑什么问题?”“摩托化部队在公路上行军,被空中敌人炸坏许多汽车,公路堵死,影响了部队机动,怎么办?”
粟裕和妻子楚青
还有一次,粟戎生和粟裕讨论当前部队装备的一种新型步枪,粟戎生觉得这种枪非常好,但粟裕却说:“这种枪目前还不太适合我们部队的情况,射速太高,弹药供应有困难,现在的后勤保障能力跟不上。”
粟戎生当时听了不以为然,但他回部队以后查了很多数据,才知道按这种枪的射速,一个战士带的子弹只能打2分钟,在实战时确实会出现问题。他不由得对父亲的见解更加佩服,他也由此明白了具体问题一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此后粟戎生历任参谋、副团长、师副参谋长等职,1983年5月,他被任命为步兵第200师师长,此时粟裕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粟戎生上任前,专门去医院向父亲辞行。
粟裕和家我们
当时粟裕说话已经非常吃力,他只给粟戎生留下了一句话:“师这一级很重要,连、团、师的锻炼对军队干部极为重要。”
但粟戎生没想到,这竟是他和父亲见的最后一面,1984年1月底,他接到了父亲病危的通知,他从部队赶回去没过几天,粟裕就在2月5日病逝了,享年74岁。
粟裕的遗体火化以后,粟戎生从他的骨灰里发现了3块弹片,大的一块有黄豆粒那么大,小的两块有绿豆那么大,粟戎生震惊了,但他也不知道这些弹片是什么时候留在父亲体内的。
后来经过对弹片进行分析,推算是这应该是在1930年的“赣南战斗”中留下的,当时粟裕任红四军一纵队二支队政委,他在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敌人的一枚迫击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他当时就被炸得满头是血,昏了过去。
粟裕身体里的弹片
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无法进行手术,医生只好用纱布将他的头部紧紧缠住,这3块弹片就一直留在了他的头部,以后只要战事紧张时,粟裕的头都会特别疼。当时粟裕的都以为这是因为他患上了高血压所致,没想到这3块弹片才是他头痛的根源。
后来粟戎生把最大的那块弹片捐献给了国家,小的两块弹片他自己留作了纪念,他深情地说:“这两块弹片可以说是我们全家的传家宝,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十分富足!”
1985年,粟戎生被提拔为第67集团军参谋长,他也在这一年上了老山前线,参加指挥了对越作战,此后他历任总参军务部部长、集团军军长等职,1998年,他被提升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并晋升为中将军衔。
在老山前线的粟戎生
粟戎生在担任军区副司令员期间,主要分管军事训练,他每年都会在大漠抓部队的实兵演习,他先后组织了数十场对抗演练。每次演练结束,他都要抓住问题不放,点名批评,如果谁不服气,他就会回放战场监控的录像,逐个讲评问题,让他们心服口服。
粟戎生曾说:“我参加过很多的演习,看到听过的演习总结如果有10页纸,有9页半纸是经验、成绩、体会,最后半页纸是问题,部队养成了只能听成绩的习惯,说一点问题就觉得受不了。”他觉得这样不行,如果在平时不敢讲问题,那么在战时就会有更多的战士流血牺牲。
但当时部队里还是有少数人认为自己处在和平年代,在自己的任期内不会打仗,觉得打仗和自己没有关系,粟戎生严肃地批评了这种思想,他说:“部队战斗力的生成、保持、提高是一代一代人像传接力棒那样传下来的,部队的光荣历史、优良作风也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作为一个军人,应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责任,随时作好带部队去打仗的准备,并把这个打仗的本领一代一代传下去。”
粟戎生
为了时刻保持战备意识,粟戎生在自己的卧室里放满了望远镜、武装带、军用水壶等野外生存用品,他还在地上放了一顶迷彩帐篷,里面全部是军用标准的卧具,绿军被边还整齐地码放着一双绿胶鞋,他说:“这是我的地铺,睡在这里才香!”
2006年1月,粟戎生正式退休了,但他并没有闲着,仍然关注军队的建设与训练,他说自己最喜欢部队推广的一首歌:“身穿国防绿,胸怀祖国,万里江山,千斤重担交给了我。虽说艰苦,我心里欢乐,虽不富有,拥有山河。”
晚年的粟戎生
2006年,粟戎生作为开国元勋的子女,参与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一路走来永远属他最为忙碌,他总是一手拿着摄像机,一手拿着地图,所到之处都要把卫星导航放到车顶上勘察路线,不时地察看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线条。他的腰间还别着一只可以显示气压和方向的手表,看起来就像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勇将。
近年来,孟良崮战役所在地的政府为了吸引游客,竟然在战役的遗址上修起了张灵甫纪念馆,希望通过提高张灵甫的知名度,来吸引游客参观。就这样,为了全国解放而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被遗忘了,反倒是国民党的战犯张灵甫成了主角。
孟良崮战役遗址
当时已经退休的粟戎生知道以后非常愤怒,他专门给省军区领导写信,信中说:
“只闻为酋招魂,不见我军神勇。宣传毫无底线,统一还靠实力!”
“张灵甫在哪里抗战有功就去哪里长期祭奠,绝不能搞到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来,绝不能玷污了这个纪念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