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定论—说说棺材这个“三长两短”的物件(盖棺定论还是阖棺论定)

盖棺定论—说说棺材这个“三长两短”的物件

文|闫静涛

亡人入殓棺合口,这是河南越调《李天保吊孝》里的一句唱词。但是,入殓并不一定棺合口,如果有灵棚的话,在正屋成殓,移灵到灵棚佐钉(方言,把棺材口钉死)。如果没有灵棚,成殓以后,才会立即佐钉。

入殓之前,要说说棺材这个三长两短的物件。

一、选材

二、尺寸

三、油漆

四、形制

五、成殓

六、移灵

七、佐钉

一、选材

敝乡非名州重镇,文化积淀并不太深,所以没有南方或者京津地区那么多讲究。但是还是重视这个问题的。一般老人60岁以后,就要求准备货(方言,寿材的意思)了。

一般的家庭,也就是个桐木货,就是用桐木做的,因为桐木生长快、有大材、木性软,也好做造。尤其是湿桐木,沉的要命,把抬重的压得直咬牙,主家觉得有面子。也有松木的,柳木的,一般要有大材的树种,才能做棺材。

本地木匠,拜师学艺后,要掌握一些忌讳,比如做床,槐木有鬼字,不能用。白椿木(臭椿)能用,红椿木(香椿)不能用,因为这个木头芯材是红的,忌讳有血色。做棺材,槐木同样不能用。另外皂角树不能用,老辈传下来说法是,这个树属于狼牙木,不允许用来做棺材。

二、尺寸

曾看过一种说法,说棺材又叫三长两短,意思是棺盖、两帮为三长,前后堵头为两短,因为棺材底一般看不见,故而略去不说。

但在敝乡,却不是这样。过去木工做棺材有一定的行业规矩和标准,他们把棺材不叫成俗谓的货,而是尊称为材,棺材盖尊称为天。过去民居正屋门口宽度为木作尺宽二尺八寸五分,为了成殓时棺材能进去屋里,棺材大头底部最宽不能超过这个数字,一般以二尺八寸为标准。至于板的厚度,有2、3、4寸,4、5、6寸等不同规格,分别是底、帮、天的厚度。讲究点的,要做四独货,就是棺材的板不是拼板做的,而是从大树上解下的整块板,这样棺材是大树大材做的,缝也少,难得。

更讲究一点的是十二圆心柏木货,整个棺材是用十二棵柏木冲的板拼成,截面可以看到十二棵树的中心点和年轮,所以叫十二圆心。因为柏木大、材少,比较稀罕,而且木质有油,不腐,而且这种木材沉,抬重(抬棺材送葬的意思)的人抬起来非常吃力,所以受到老人的追捧。这种棺材拼板的时候也有讲究,一般是天三块,两帮各两块一共四块,底五块,合起来十二块板。无论怎样变化,底的拼板数不能是双数,因为如果是双数,底部正中就会有缝,谓之分心底,大忌,用单数就能错开了。

我的近族有个太爷,是民国的一个县长。他给他的父母准备的棺材就是十二圆心的柏木棺材,而且用敝乡土里的蜡姜块(方言,就是深层土壤里面的一种硬质结块,木工把这个东西研碎以后,和上皮胶,可以用来修补木器,干透以后,非常坚固),用水洗净,放到碾盘里碾碎,然后细箩筛出细面,和桐油涂在棺材表面,据说涂了有一指厚。解放以后,他母亲已经去世,用了一个,剩下一个,埋到地下藏起来了。被大队起出来,卖了120元天价。我在他家见过当年做棺材剩下的一块边角料,竟能当切肉墩子用。

三、油漆

棺材的油漆,自家准备的棺材和去寿木店买的棺材,一般都是白茬,不上漆。人去世以后,才打磨、涂黑漆、以供使用。年长的人去世,谓之喜丧,也有涂成暗红色的。讲究点的,老人在世以前就开始准备了。

用生桐油灌木头,然后用生白布(土布)糊满表面,待干透,继续灌、继续糊,打理出来的棺材,滴水不漏。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棺材久长不腐。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白事停丧时候太长,以至于常有尸体腐烂,往下滴水淌油的情况,有时候竟要在亡人床下铺炉灰。棺材油漆的好了,钉口的时候,两帮有槽,放进去一个天堂板(又叫天花板,介绍在下),再钉口,严丝合缝,闻不到腐烂的气味。

据说解放前,县城有一户比较富贵,人家的棺材买回来,用桐油涂一层,沾上一层铜钱,干透。再涂一层,再沾一层铜钱,如此反复,竟达三寸厚。为的就是要这棺材百年不腐。还有的传说,是用民国的十文铜圆,棺材则是杨木薄板,粘好了铜圆,杨木板就不要了。成了个铜棺材。

四、形制

至于棺材的形制,一般不是电视上演的那种弧形盖子的,反而是直边直檐。讲究的棺材,要做成荫底、塔盖、天花板。

荫底,指的是棺材底不是钉在两帮,而是给棺材两帮刨出槽,嵌入槽中,用胶密封。如图示:

盖棺定论—说说棺材这个“三长两短”的物件

塔盖,指的是棺材盖要大,包住两帮,显得富态。

天花板,指的是棺材盖子下面还有一个镂空的薄木板,放在两帮的槽子里。镂空的图案是星星月亮,星星一般是北斗的样子。一般的说法是,人死以后也能看到星星月亮,我倒觉得还是道教北斗主死在民俗里的遗留,和镇墓青砖上写的身披北斗是一个道理。如草图:

盖棺定论—说说棺材这个“三长两短”的物件

五、成殓

成殓的时候,要很庄重肃穆,攒忙的人都默默在主家大门外候着,没有人再插科打诨了。所有孝子都进正屋,男左女右。撤去竹帘,把供的四盘甜面叶泼到房顶上,撤去供桌。接着,去下盖脸白布、铜镜。抽出亡人身下的白布,给亡人的儿子束腰用。给亡人装口含,一般是元宝形制。接着在知客的指挥下,小心翼翼把灵移到一边,给棺材腾出地方。一边移一边说某某不要怕,如同亡人还在。这个情形,想起令人心酸不已。

而后,攒忙的一起把棺材送进正屋内,大头朝门口,小头朝内墙。然后攒忙的退出。记得我大学刚入学的时候,同学家长对我宿舍另一个同学说,你这个睡觉朝门口啊,大头朝外,可不好。把一群人说愣了,都不知道为啥,他也没好意思解释。其实就是个忌讳,人死了躺在那里,才是大头朝外。

关于这个进棺材,体现到了一点我们农民的 愚执,因为过去正屋的门框普遍很窄(宽度为木作尺宽二尺八寸五分),不像现在,流行四扇开门,过去都是两扇门,不敢做大,而做成的棺材却会出现宽度大于门口的情况。这是因为,棺材底部为了表现稳固、美观,有炸,就是梯形突出,导致棺材往屋里进的时候,小头能进,到大头的时候,两帮能进,但是棺材底宽度大于门框宽度,卡住了,进不去里屋。亡者为大,又不能把亡人抬到外面入棺,怎么办?就用没办法的办法——锯门口。就是在门框两边,用锯把门框锯下两个三角形的豁口。如图:

盖棺定论—说说棺材这个“三长两短”的物件

此图比例不准确,但是能看出,这种形制的底,能显得棺材放在那里稳重坚固。比四方形好看。所以过去到谁家里,一看门框被锯过,则可知这家出过丧。过去营造有规矩,木匠有门口尺,类似于鲁班尺,大家都小心翼翼,守着自己农民的本分,不敢逾制,其实门口做大点就好办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阳宅的形制,1990年代以前,敝乡营造阳宅(坐北朝南的),大门和堂屋门不可直通,因为子午相冲,是故宫风格,帝王所用,一般人家谁也不敢盖通,害怕承不住气。如图示:

盖棺定论—说说棺材这个“三长两短”的物件

这是阳宅(坐北朝南)图示,正屋坐北朝南,正屋门丙和院子大门甲不可相对,进院先看见东屋的南墙,拐弯,才能进到院内,看见堂屋。

后来至1990年代以后,农民家里多置办了机动三轮或者面包车、轿车,这个样子的宅院,实在不方便把车开进去,因为他要拐个弯,所以绝大多数家户也不忌讳了,把原大门甲封死,改到了图中乙所示地方,和对面的朝阴宅(坐南朝北的)格局基本相同。现如今新盖的房子,全部采用后来的方式。也没有见谁家承不住气。

当大家齐心把棺材放到正屋事先准备好的两个长条凳上以后,攒忙的退出,这时一般女孝举哀不止,而后知客叫,不哭了,开始准备成殓。

棺材内事先裱糊毕,底部用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的样子,现在铜钱不易寻得,一般用买来的金光闪闪的塑料钱代替或者用硬币。还是北斗主死的意思。众孝子一起拉起亡人身下的单子,托住亡人,放入棺内,盖被子。然后放陪葬物,一般有亡人生前的常用物、衣服等。过去来讲,男的多是烟袋锅子,女的则是首饰之类。亡人的首饰,随主家心愿,有的取下来,留与子女,有的则随葬。

所有这些过程,不能落泪到亡人身上。记得周立波《暴风骤雨》这个小说里,贫农赵艳林牺牲以后,赵大嫂子扒着棺材看他,就被提醒可不能落泪到亡人身上。可见关外也有此规矩。

六、移灵

一切就绪,众孝子把头上的纸孝帽取下,全部放入棺内。一般事先在棺材两帮和棺盖接触的地方涂上乳胶,以备合棺。然后换孝帽,孝帽由女知客和主家女孝事先做成。一般是一个白布块和一个白布绳,把白布蒙住脸,用白绳拴到额头,然后翻白布盖住头发。亡人之子则不用布带,而是大白布一个,对折呈三角形,系在头上,额头上用棉花点缀。亡人之儿媳的孝帽类似于平顶帽子,两耳上有褶皱装饰。未出门的孙女辈是大孝帽,蒙住头部,上缀红布一点。这应该是古制,未出门闺女不欲外人观容也。

更孝毕,除了亡人的儿子以外,所有男女孝后退,知客着攒忙人入屋内,分列棺材两旁,亡人的儿子立于棺材头,谓之扛大头。有时候,亡人的干儿子也要参加扛大头。如果亡人没有儿子,那么侄子辈扛大头的那个,一般是过继的,或者负责赡养、继承遗产的。

各就各位,准备好以后,响器奏起,孝子孙子辈一人站当院抱遗像,闲杂人等让出道路。由知客指挥,一起抬起棺材,往外走,务要平稳。要小心架棺材的条凳绊住人。男孝随后,女孝又在后,举哀。

灵棚这时候已经搭好。狮子一对,守在灵棚口,其余纸货分别摆放。(白事灵棚,一般灯笼白色。三周年的时候,则为红色。)棺材抬到灵棚外,要退入灵棚内。事先把条凳放好。落棺。男女孝分立棺材两旁,男左女右。用高腿方桌一个,放棺前,放遗像,香炉,烧线香四根,不劈开。遗像前有牌位,书:先考某公讳某某之灵位。或者:先妣某门某太君之灵位。供品四盘,与前一日不同。一般是水果一盘、冷菜拼盘一个、刀头(五花肉)一块、点心一盘。

七、佐钉

接下来就要进行佐钉仪式,就是合棺。一般要找木匠来,要给红包一个,现在是内装5-10元。(白事中,需要借邻里东西的,都不能白用,要象征性的给上几分或者几角钱。)孝子中有干木匠的,不允许参与佐钉,于心不忍也。

根据棺材的不同,佐钉的方式也有不同。现在的棺材做好以后,用钻头钻有眼,直接用斧子把大钉或者钢筋棍钉在棺盖上直接封死棺材。过去传统木工,善用榫卯结构,不用钉子,在做不用布带的时候,两帮掏有方孔,里面有暗槽,棺盖也有方孔和暗槽,和两帮想照应。佐钉的时候,用的是事先准备好的木头楔子,打入棺盖留下的孔里,挤牢卡子,封死蝴蝶榫,这样,棺材盖就再也打不开了。图示:

盖棺定论—说说棺材这个“三长两短”的物件

如剖面图示,两帮和棺盖的方孔都留有相对的暗槽,放进去两个钢制的卡子,用木楔打进去,使卡子牢牢卡在上下的暗槽里,木楔打得和棺盖平齐,正好打紧。这样就牢牢地固定了棺盖。这种形似蝴蝶的传统榫卯结构,不好做。现在越来越少了。

还有一种,是棺盖和两帮分别掏有八字形的孔,再做一个木头榫,谓之银钉,是双八字形,锯开,分别放入孔内,打入木楔,也起到钉口的作用。如图:

盖棺定论—说说棺材这个“三长两短”的物件

一般钉口打入钉子或者银钉是4个,亦即棺材四角部分各一个。在有的地方,讲究一个好事成双,白事成单,则仅打入三个钉子。但这个从木工的角度以及物理上的受力来考虑,是不利于棺材的密封的。

佐钉的时候,众孝子要不断安慰亡人,劝他佐钉了,不要害怕。佐钉结束以后,就见也见不到亡人的面了。这时候知客说:哭吧哭吧,有泪就掉。意思是这时候要众孝子痛哭,尽情的哭。

木工刀具网(http://www.zjwoodtools.cn)是国内排名第一的木工刀具行业网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工刀具行业专业论坛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