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文化圈孙莱芙:张家堡村的三道沟

朔州文化圈孙莱芙:张家堡村的三道沟

1

朔城区张蔡庄乡张家堡村距西山10里,西山是笼统说法,具体有老龙洞、元山洼、东桦林、大峁圪旦、石板沟、四方林诸山。大峁圪旦距村七八里,过去人们到此砍柴,柴有胡榛、沙棘、泼油子,也去割胡榛条子,编筐、编篓子、编草筛。

老龙洞有天然洞穴,洞口朝北,入深约二里,曲曲折折,粗细不匀。洞口上书老龙洞、光绪八年张家堡村人立。

村东有条干河道,河道东西向,于村东向东北折去,遍布石头,为洪水冲刷。洪水来自西北八里的高于村,高于村有条洪沟,雨季暴发洪水,流经张家堡村东,过裕民村,汇入恢河。

张家堡村座落于三道沟之间,沟为东西向。村北有北沟,村当中有当中沟,村南有南沟。北沟是老龙洞、元山洼之洪水冲刷,当中沟是皮裤挡沟洪水冲刷,南沟为大峁圪旦洪水冲刷。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高于村筑坝修渠,通向寇庄村、黄儿村、张蔡庄村、张家堡村,浇灌四村土地。张家堡村仅能浇灌百亩,多数土地上不了水。

旧时代乃至改革开放前,村民居住在三道沟沟底之阳。北沟有40来户,南沟有40来户,当中沟10几户。改革开放后逐步迁移到沟上,在北沟、南沟、当中沟之北碹土坯窑,盖房。目前当中沟户数最多,各处聚落皆窑多房少。

张家堡村在朔城区西南端,地处偏远,附近村庄稀疏,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东南五里有狼儿村;西北八里有高于村;正北八里有寇庄村;西南八里有九圪塔村;东北八里有黄儿村。

离别的村子远,地域就宽,现有人口530口,土地10000多亩,在村人口近240口。一户最多土地300多亩,最少100多亩,人均土地面积20亩。

2002年退耕还林,政策是不退耕地退坡地。村民不愿退,后来退一亩给160元,连补八年;其后是一亩给90,连补八年;现在是一亩给20,已经好几年没给了。一亩地给160元时,很多人想退,但有指标,轮不上。后来越降越低,乃至于无。

张家堡村总共退了486亩,跟没退一样,现在种一亩玉米打1000斤左右,还能领粮食直补款,双份收益,真正做对了。别的村退得多,现在要啥没啥,因此张家堡村人很骄傲,深感自己守住了土地,守住了将来。

张家堡村有邸、曹、郭三大姓。邸姓从崞县来;曹姓原居曹儿村,此村在西什庄村、油坊头村之间,已消失多年;郭姓从安子村来。

北沟居民以邸、郭二姓为主;南沟以曹、祁二姓为主;当中沟以张姓为主,张姓为小堡村张,不知何年流落至此。

村正北曾有两座堡,称东堡、西堡,相距一里。东堡面积约五亩,西堡面积约10亩。东堡南北现存两个堡墩,西堡现存一个堡墩。堡门在哪个方向,以及两座堡为同时期所建或先后有别,不得而知。

村名张家堡,可知张家来此最早,初期或许在堡内居住。

此村薄田沙地,过去种植糜麻五谷,好地一亩打三斗粮,赖地打三二十斤。以谷黍为主,兼种豆类,有黑豆、豌豆、小豆、扁豆。

2

张家堡村西南五里有泉子嘴村,以周姓为主,过去有七八十口人,4000多亩土地,大集体时成为该村的一个生产小队。因为缺水、没电,改革开放后逐步搬迁到寇庄村、瓦窑头村、前村、张家堡村,消失了。

旧时代人们到处种地,大集体时仅仅耕种村庄四周的土地,约有4000多亩,村西的6000多亩地撂荒。改革开放后开荒种地,越种越多。

1955年前单干,1956年进入大集体。1962年有六个小队,1966年有三个小队,文革后有两个小队。

一般分为三个小队,一道沟一个队,分别是北沟队,南沟队,加上泉子嘴队。

过去,三道沟就是三个村。坡大沟深,从北沟到当中沟为羊肠小道,坡陡路窄,不仅不能走车,空人也不好过。南沟到当中沟据说很早便有桥墩,能够通行。

生活在三道沟的人们彼此往来很少,孩子们打小不在一起玩儿,不往一处走。如果是走到一起,那便是干仗,用石头、土块进攻对方。三道沟犹如三个国家,经常暴发边境冲突。

北沟的邸凤芝,土改前死亡。邸家原有300多亩土地,一年产粮100石,三万斤。养羊两群,一群为山羊,一群为绵羊。他有瓦房六间,土改时被人分走三间,另外三间拆掉,建起台子和大队部。

传说,邸家祖先有回远远望见堡前有匹马,便打发长工去看。长工看了,回来说没有。邸家祖先说我明明看见有,你说没有,这倒怪了气了,我去看看。

邸老财到了印象中马停留的地方,确实无马,但看见站马的那个地方突然塌陷,露出两个上下扣着的石水槽,里面装满白花花的银元。正是靠着这些银元,邸家发展成此地的大户。

土改时,邸凤芝的四个孙子被划分为地主,分别是邸作义、邸作福、邸作祥、邸作珍,在历次运动当中被斗过、打过。还有村西头的郭华,是富农,也被斗过。

还有一个人叫李恒,原为国军团副,被俘,关押期间跑到内蒙古后山,冻掉双脚,跪着走。后来回到故乡,分田后无法耕种,又到口外,死在那里。

土改前,裕民村有弟兄三来到张家堡村居住,有蔡凤龙、蔡占龙,以及一个未成年的兄弟。蔡凤龙、蔡占龙为人霸道,做事强势,常常跟有权有势的人作对,人称穷皮。土改时人们将他俩捆住,推到当中沟和南沟交界的沟,用石头砸死。另外那个小兄弟被曹家藏起来,跑到呼市,后参加工作。蔡家还有位小姑娘没跑,后来嫁给曹家,叫蔡金娥,据说年轻的时候很漂亮,今年已经70岁了。

砸死蔡家兄弟俩的那条沟,现在人称蔡家沟。

1962年,北沟二队在北沟之上架桥,从高于村请来石匠孔善保,设计施工,动用锤錾。石头来自村西五里的和尚坟,和尚坟的坟盘是石头建的,坟墓周围还有石头院墙。队里的皮车拉回石头,修建了一座能过车马的石拱桥。有了这座桥,便将北沟、当中沟、南沟串联起来,沟与沟之间能够走动,人与人之间开始往来。

过去张家堡村的大队部,以及牛羊圈、库房、场面都在当中沟,当中沟的北侧有大片空地,原来都是土地,现在是全村最集中的居民区。

张家堡村古来种植谷黍、豆类,质量很高,甚于平川。现在一亩谷子打600斤,人们都不愿意种了。种谷子投资大,花费的人工也多,不如种玉米省事,产量高,卖钱多。今年也有人种植十来八亩谷子,主要是供一家人吃用,送儿女,送亲戚。

张家堡村历史上只凭种地,没有别的来路。大集体时社员闫工喜偷着上山割条子、编筐子。因为他请假未出工,引起村干部注意,到他家里将编好的箩筐没收。

还有社员范富,因为偷割条编筐,被社员大会批斗。

俗话说:编筐握篓,能养活十口。

实际上上哪能养活十口呢?不过是在经济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稍有几个活钱而已。

如今这一切都远去了,张家堡村的人们迎来了新时代。

在振兴乡村的战略目标下,此地百姓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出生于张家堡村的邸继文很多年前就在村里建起一所书院,书院在北沟东侧,屋宇严整,书楼朱紫。院前果木繁茂,豆棚瓜架雨如丝,草色青青花满园。

振兴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应当文化开路。文化繁荣,常常是祖国强大昌明的象征。在血与火中建立起的新中国,经过无数风雨,创剧痛深,蘧然惊觉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如今重新拥抱传统文化,意蕊心香,始觉可亲。

建在乡村的这所国学院,犹如远岸遥灯,隔岸呼渡,是否会唤醒城市的万家灯火?

作者:孙莱芙

来源:1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