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平里店镇诸流村,有一支明代从山西太原迁来的张姓人

山中人家少,平地大村多。

莱州(掖县)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受此影响,掖北、掖西的村落,规模往往要更大一些。其中,位于掖北的诸流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诸流村属平里店镇,这里处在王河西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村庄附近还有一条小河,因河面呈红色,故村庄命名为朱流,后改为诸流),利于耕作,是一处理想的建村场所。

莱州平里店镇诸流村,有一支明代从山西太原迁来的张姓人

按照《莱州市地名志》的说法,在明朝之初就有从外地迁来的先民相中此处而落户,此后陆续又有其他人前来定居,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整个村庄的规模越来越大,多时有约八百户人家。因为规模大,民国时期,这里还曾设立过一个诸流乡。

就姓氏结构而言,诸流村以张、周两姓居多(相传车姓和南姓最早迁来,不过现在村里已无车姓,南姓户数也很少)。而这次要重点要介绍的,就是当地张姓人的渊源。

在莱州范围内,明初四川移民说流传甚广。诸流村的张姓人虽然也是明初迁到莱州,但他们的原籍并非传说中的四川,而是在山西太原。

关于他们迁徙的经过,清代《掖县志•张荣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志文称:

张荣 字其生,山西太原人。父胥,永乐时官刑部尚书,卒于位。值三晋兵燹,母郝夫人,掖人也,遵父遗命,还掖。荣随母来掖,遂占掖籍。

也就是说,诸流张氏的祖先是明永乐朝的刑部尚书张胥(在明史中暂时没有查到详细事迹)。张胥去世之后,由于故土动荡,其妻子郝夫人就携子张荣回到了娘家(掖县)。源自山西太原的这支张姓人,就此入籍掖县。

以上细节,在诸流张氏族谱和祖影中亦有提及,彼此相互印证,应属可信。

莱州平里店镇诸流村,有一支明代从山西太原迁来的张姓人

作为尚书之后,张氏家族对教育颇为重视,在历史上涌现出不少优秀人物。其中,明代后期的张惟兴和他的两个儿子张文炳、张文焕就是代表。在《掖县志》当中,父子三人均青史留名,堪称美谈。

张惟兴本人是生员出身,少时即以孝友而闻名。长大之后,教子亦有方。其长子张文炳在万历年间考中举人,历任教谕、知县等职。后来,明廷又认为张文炳有边疆之才,任命他为安乐州(治所在辽宁开原)知州。

当时,后金努尔哈赤已经崛起。明军在萨尔浒之战溃败后,开原等地已是岌岌可危,不少官员都打起了退堂鼓。而张惟兴这时也已年迈。外有形势所逼,内有老父待养,张文炳一度也萌生去意。

而张惟兴闻讯,当即写信告诫儿子要以公事为先,即所谓移孝作忠,正今日事也。况有尔弟在,勿以二人风烛为念。

得到父亲的叮嘱后,张文炳立志坚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军在萨尔浒之战获胜后,大举进攻开原城。张文炳守城不屈,壮烈殉难,被追赠为按察司佥事。

莱州平里店镇诸流村,有一支明代从山西太原迁来的张姓人

家风如是,有其兄亦有其弟。张文炳的弟弟张文焕系贡生出身,官至兴济县知县。崇祯十二年,农民军围攻该县,城中不支。张文焕亦为明廷尽忠到底,以死相殉。

事后,张文炳、张文焕都入祀忠义祠(张文炳墓址原在掖县东关,张文焕墓址旧在塔儿埠),人称双忠,还有人专门为他们撰写了一篇《双忠传》,将张家父子三人比作晋代忠孝萃一门的卞壶父子,评价不可谓不高。

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物,在诸流张氏族谱中秩序井然。其中,刑部尚书张胥为第一世,张荣为第二世,张惟兴为第六世,张文炳和张文焕为第七世。前段时间,莱州文史爱好者莱州湾人曾专门前去诸流村探访,亲眼睹之,颇为感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