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县志》(5)独家全文字版

按:本篇记录了清代文登的主要河流,今天看来确实是沧海桑田,留存下来的,有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秀丽,有的仅仅能看到当年的痕迹,而有的则可能早已湮没。由此可以理解今天的绿水青山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性。同时,读后还对古人的治学精神深感佩服,特别是在缺乏今天的科技手段的情况下,其严谨态度尤其值得学习。

由于没有一一核实,特别是河流走向和流经地点,可能在断句上会有失误,敬请行家矫正。

崑嵛山以东之水,莫大于木渚河,崑嵛南北诸峰之水皆入焉。又东出于著棋山西麓者为宋家河。出于驾山西麓者为郭家河,县城数十里内外冈阜(注:山丘)诸水皆入焉。出于丰山者为抱龙河,县治左右诸水皆入焉。三河合流西南入古桥河。出于驾山东麓,东北入海者为柘埠河,县东北诸山之水皆入焉。出于李家山迤西凤凰山、千佛山诸山南流入海者,为高村河,县东南诸山之水皆入焉。出于县东南大小架子山、大小坡石、南北水道诸山,西南流经汤村、二马、宋村迤南入海者,为汤村河,此皆经流也,其沟渎溪涧,无关地舆者不载。

木渚河亦曰母猪,亦曰黑水,上流亦曰古桥河,在城西南三十五里,上源出于旸里店、巴山堑者为板桥河,自三十里堡东南入焉。其出于县北五十里半壁山者,为王家河,流经王家产村东,又西经于家营、李家庄南,又西经荒里村、大宅库村东,又南与刘家河合流。刘家河源出县北五十里韩家山,流经阮疃、白鹿村东,又西经白鹿店、岭西村、南王疃集北,又西与王家河合流,南经英武村、东黄埠村西,又南与古石河合流。古石河源出县北三十里黄儿山,流经小黄村、杨格庄、崖子头、山马鲍家、山马于家、汪格庄、白玉庄诸村南,又西诸源合流为古桥河,又南经管山村西,又南经汀峡、汪村西,又南经密山、东崮头河入焉。又南经姜北头、西长学山,东又南经撇篲山西,又南经山前村,西院东村东,于疃河、滚龙河自西入焉。又南经王新庄、东周格庄,西昌阳水自东入焉。又南经桥上村西折而东为木渚河,经虎窠山北、姚山头南,又东经东西硝滩南,又东入海焉。

《文登县志》(5)独家全文字版

木渚河(母猪河)

《文登县志》(5)独家全文字版

按,自县以西之水,莫大于木渚河,其实会众流以成巨浸(注:大河流)。自桥上村以北至管山,古谓之古桥河,今通名木渚,而古桥河之名遂湮。自虎窠山折而东方,名木渚,其水深黑,吐纳海潮,故曰黑水。崑嵛山以东,县城以西诸水皆入古桥河,由古桥河入木渚河。《一统志》:县西南六十里有古桥河,源出白鹿山南入海。不知古桥河为木渚上游入海者为木渚也。

送驾河(当作宋家),俗名柳林河,在城西三里,发源邑东北四十里著棋山西麓,流经草庙集南,又西南流经洪水澜,北又西经许家屯北,又西经高格庄南,又西经留章村南,又西经北床村南,又西经九里水头村西折而南,又西南经赛家庄东,又西南经柳林村东,又西南经五峰山南,与郭家河合。

郭家河在城南一里,俗名城南河,旧误为抱龙河。源出城东三十里驾山西麓,流经张皮村南,又西南经营南村北,又西南经七里河村南,又西经凉水湾、毕家林诸村南,又西经东关南,又西经县治南抱龙庵后,又西经西关南,又西经西楼村南,又西经五峰山前,又西与送驾河。合计长四十余里。其合流之处,有文星石。俗传水冲石见,其年科第必盛。齐召南《水道提纲》(注:齐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清代地理学家。精于舆地之学,善书法):郭家河出文登县东北山(即驾山)西南,流经县城南而西,会县南一小水(即抱龙河),又西会东北一水(即送驾河),西南流有母猪(当作古桥)河西北自崑崙山(注:似为昆嵛山?)来会,又南至五垒岛入海。新《登州志》误以郭家河为抱龙河。

抱龙河在城南门外,为县治内界水,源出丰山西麓,西南流过石峡,经申子墓,又南经文山西麓,又南经东门外望海桥下,又南至城东南隅,折而西经八蜡庙后,又西经抱龙桥下,又西折而北,经城西南隅,西流经坝头园后西楼村前,又西经五龙庙前,又西汇为五龙湾(今淤),又西入送驾河。新《登州志》误以抱龙河为郭家河。

《文登县志》(5)独家全文字版

今天的抱龙河

自明及国初以来,修志者不知郭家河之名,而移抱龙河之名名之,于是抱龙河无名。新《登州志》虽颠倒其名,而二河并存,未泯其迹。王欧二志删去一河,几于湮没矣。

旧《登州志》:城东河在城之东,源出丰山西,流入送驾河,即抱龙河也。虽叙次疏略,而其时西流而不南流,灼然可见。嘉庆庚午,邑人金镛著《旸谷小识》曰:抱龙河自南门外而西,其时犹循故道。自嘉庆二十三年,山水泛涨,抱龙河南堤冲塌,决入郭家河,两河并流六十余年。光绪十七年,知府江澍畇按部至文,亲临河干,相度形势,首先捐银七十两,并谕绅士劝捐,堵筑决口,挽水西流,规复故道,以完风气。未及兴工,大雨骤至,河水暴涨,泥沙俱下,南河之沙北冲,北河之沙南壅(注:堵塞),决口数尺,顷刻填塞。自是水势西趋,自寻故道,而河身年久淤塞,流势不通,一遇霪霖(注:久雨),终恐泛溢。知县许源清筹制钱一百五十仟,发商生息,以为挑挖之资,自制碑文以记其事。

登州府江札文登县,知悉照得(注:查察而得。旧时下行公文和布告中常用)该县城外向有护城河一道,嗣因年久失修,以致淤塞。本府于今年正月亲至该县勘明,确为风水攸关,亟应挑挖,规复旧制,以通文脉而裕财源。业经本府倡捐足银七十两,作足大钱一百千文,以作兴工之费,惟查河身湮没,沿河一带耕种之家侵占居多,自宜照旧退出,以便兴工。除出示晓谕,并知会该县绅衿(注:旧时泛指地方绅士和学界人士),设立护城河工局,妥议章程筹款。兴工务于本年三月内一律蒇(注:chǎn,完成,解决)事。凡办理事宜,概由绅捐绅办,外合行札(注:官府往来文书下行文种名称之一)饬札(注:上级命令的文书)到该县,立即遵照,并将发去告示六张,饬役张贴。又照会八分(注:似指隶书体),分致各绅从速筹办,如有霸占河身,恃强不让,及藉端阻挠者,仰(注:旧时公文用语,下行文中表示命令)该县即据实禀明,以凭究办。仍将兴工日期及办理情形随时禀覆核。切切。此札。

此札虽下甫及兴工,而因农忙停止,河身淤塞仍然如故。

知县许源清重修护城河记。光绪辛卯十二月。

文邑旧有护城河一道,发源丰山,绕城而东而南,西折与大河为一,弯环曲屈,回抱有情,堪舆家以其形势有殊,谓为阖(注:全部)邑文风所系。自嘉庆年间,山水陡发,由东南决入大河。数十年间故道遂废,邑人久欲复之,以绌于资而终不果。光绪已丑,予莅兹土,阅城池亦惜其久而就湮,拟欲复修,适邑绅衿吏曹(注:官署名。泛指官吏)主政王君书年,函致乡人,属为开挖故道,众议佥同(注:都赞同),遂于辛卯二月邀集邑绅捐资兴工,塞者疏之,浅者浚之。自城东挽之使西,鐇(注:fan,铲除,铲子)鍤(注:cha,掘土的工具)所施,清清泠泠,波光周匝,工竣。计宽七尺,深五尺,堤宽二尺,长三里有奇,河之堤身一复故制。仍议筑坝于城东南隅,以杜旧决,适以农务方殷而止。是年秋大霖雨,河水暴涨,飞流湍急,沈沙淘汰俱尽,而昔时之决口复淤,与事之人乐其事半功倍,以为得天之助,而请记于予。夫斯河之修,预卜文风之盛,及此人人力学,以应山川钟毓之奇。联袂登云:固可指日而俟,爰记数语,以叙颠末,兼为之筹拨岁修钱百五十千,作修防固堤之用,以期其经久不废也。

古石河在城北三十里山麻埠村北,发源村东北黄儿山,流至村北,有大石数枚,横冲水中,每天雨,辄激薄(注:接触,撞击)作海吼声。自村北而西,又西南流二十里入古桥河。

板桥河在城西北四十里,有二源:一出县西北旸里店北山。一发源于店西之巴山堑。共会于板桥村南,与刘家河会流,经三十里铺东南入古桥河。计长十余里。

刘家河源出县西北丫角山,流经靠山村、远庄、店子头、泊子村、鲁家埠、张格庄、板桥村南与板桥河会。计长三十余里。

城西河在城西三里,即送驾河郭家河汇流处,西流经汤后村、南厢儿、于家、如意汤(俗名七里汤)、夼北、麦疃后诸村,北又西南流经徐格庄西、庙山以东,石灰窑、南北马诸村之水自东来注之,又南流经双石村、西小床村东,又南流经套河庄东折而西,又西流经潘家庄南青龙夼北,又西南流经河格庄南荆格庄北,又西南流经臧格庄南草埠村北,又西南流经周格庄南,又西入古桥河南流入木渚河。

《齐乘》:昌山在文登西南三十里,昌水出此山因氏焉。南合黑水,北纳昌阳汤,通名昌水,西南过莱阳会五龙水,南入于海。昌阳汤极清温,在文登西七里,名如意汤。

按,《齐乘》此条谬误殊甚。以昌水出昌山,一误也。以如意汤为昌阳汤,二误也。以文登之水,四百余里而会莱阳之五龙水,三误也。原其致误之由,以汉县为晋县,不知汉之昌阳在文登,晋之昌阳在莱阳。文登有昌山,而昌阳水不出于昌山。莱阳有昌山,其昌水即出于昌山。以文登之山而牵扯莱阳之水,以莱阳之水而附会文登之山,总由于汉晋之县未能分清疆界耳。《一统志》《通志》府县志皆沿其说而不知考,则《齐乘》之过也。然《齐乘》虽谬,而文登之昌阳水湮没既久,别无可证,惟其中南合黑水,北纳昌阳汤,通名昌水三句叙次了然,则今汤村河下流西南,入木渚河,其为昌阳水明矣。删节其文,不使与莱阳相混,则《九域志》《文献通考》所载之水,得其源委矣。《续山东考古录》曰:《齐乘》不详考水道,称此水南纳黑水,北合昌阳汤,通名昌水,南过莱阳会五龙河入海。所谓昌阳汤者,又误以县西之七里汤当之,盖不知汉昌阳城在文登,以晋县为汉城,遂臆揣而为此说,其实昌水与晋县所临之水,一东流,一西流,中隔大山无数,绝不相涉,谬已甚矣。近志无不沿其谬者。

柘埠河源出县东北黄庵山,由小驾夼、七夼村、寨里村、栾家店,与荣成界温泉汤会合五珠河,东流入海。计长二十余里。

高村河源出城东三十里驾山,东李家山、凤凰山、天福山诸处,经流獐子山、岳家泊、高家泊、生地村西南,经大河村西南台,至团山汇为老龙汪,西南经山后孙家,东至行驾山于腾鳌墓西,又东经林家山下,过莺嘴石南,流经孙家埠、西呼雷汤东,至高村集西,由岭上村南经鳌山桥东南,入望海千八港。计长七十余里。

昌阳河俗名汤村河,即古昌水。源出县南大小架子山、大小坡石东南,流经南北迎寺桥西,又西南流经车卧岛西,又西南流经南北崖子村南,又西流经田家床村南,又西流经毕家床、赵家床村南,又西流经河南洪家村北,又西流经初家庄北,又西流经汤村店南,又西有古昌阳汤,在河之北岸,今在河中。又西流经大泽头村南,又西流经石羊、村南二马村北,又西流折而南入鳝鱼港。《元丰九域志》(注:是北宋时期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共同修撰的历史地理名著):文登县有昌阳水。《齐乘》:南合黑水,北纳昌阳汤。即此是也。

田滋河源出县南曲屯庄、南北申格庄,南流经回龙山东小炉村西,又南流经台上村城东村东,又西南流经石羊村北,又西南流经林家庄,又西南流经宋村集南,又西南流九顶埠,郭家店之水自北来注之,又西南流入鳝鱼港。

滚龙河在城西南四十里,会韩家庄北山及上口北山之水,南流经下口村西,又南流经叉河村西,又南流经赤金泊西,长学山以西之水自东北来注之,又南流紫金山之水,自西北来会,又东入于古桥河,其水汜滥无定,故名滚龙,每来时,呜呜有声,冲毀叉河、赤金泊诸村良田无算。

《通志》:邑西南四十里有白龙泉河,旧志不载,其即滚龙河,与附以俟考。

泽头河在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崑嵛山南麓,东流经岊山后宋家、徐家二村南,又东流经多蓝埠南,又东流经泽头集南,又东流经升格庄南,又东流经岛口村南,又东流入木渚河。

《通志》:邑西南五十里有惠民河。旧志不载,疑即此河。雍正间河水暴涨,泽头集受害尤甚。知县王一夔为筑隄御患,村人立长生神位,至今祀之,惠民之名或一夔所命与,俟考。

杨庭河在城北七十里,发源艾山北麓,流经杨亭集、港南、孙家滩、西菉豆口入海。计长十余里。

徐家河源出县东北车马岭,流经东阳村、王家河、杨家滩北流入海。计长三十里。

石头河在城东北九十里威海司西南,绕城而东环流入海,即古石落村之石落河水,源自桃花岭来,涓涓长流。伏雨滂沱,则大石浮出,取之不尽。

旧时卫城之水,自南门外直东趋海,无弯抱之势。康熙间守备李标筑堤障水,使东北入海,自是科甲迭兴,今则堤堰冲毀,水复东趋矣。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