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为公》之《第34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文】

1.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1)氾(fàn):与泛、汎同源。《说文》:氾,滥也。乃泛滥、大水漫流之意。

(2)其:副词,表反问。岂、难道之意。

(3)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大道就像汪洋恣肆的洪水,得哪儿流哪儿,无所不往,无所不在,哪里能够管控得住呢?

这一方面说明了道体的广大和细腻,真可谓哪里有需要,它就出现在哪里。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大道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特性,它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驾驭的,因此也不专为谁服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又因其自由不羁,故为自然也。此即《第51章》所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也因此,万物皆可因之而得自然也。

2.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1)不名有:名,占有、分。不名有,言不欲分一杯羹也。

(2)小结:首先,《第2章》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句式看似与本章相似,实质含义迥异也,故不可不察。

其次,本句凸显了道热情洋溢的精神面貌。虽然道体广大,不可左右,但它就像活雷锋,有求必应(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无私奉献而不索取回报(功成不名有)。此即《第8章》所言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三,本句及上一句凸显了道对公不对私的高尚品质。

3.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1)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21章》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就是说大道能够依据事物的具体形状量体裁衣,提供恰到好处的供给。在此过程中,它提供给养从不自作主张、一厢情愿,而是因物赋形、应物变化,故曰不为主。不为主,就是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非常客观地从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2)欲:篆文从欠从谷。欠,甲骨文象人张口出气打呵欠形。古语曰:志倦则欠,体倦则伸。谷,分析见《第6章》、《第28章》,乃源头、源泉之意。乃只奉献不索取之意。乃细水长流、绵绵不绝之意。故欲,实质就是不再满足于现状之意,是对于细水长流的安定而平凡的生活感到厌倦了。或者,是对光付出不索取的无私奉献感到不满了,开始要求回报了。欲,《说文》:欲,贪也。

(3)常无欲:《第3章》曰: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那么此处常无欲的主语会是民吗?其实这样也不是说不通。只不过观上下语境,还是以大道为主语才更显得顺理成章些。

所谓无欲,就是无私无欲之意。我们在《第7章》中分析过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一句,指出天、地皆仿若一个中转站,仿若一个物流中心,仿若一个通道,仿若一个中介或媒质,故它们当然不应有一丝一毫的靡费和截留,是谓不自生。同理,因为道既然是由万物混成(第25章)的,则它一旦有所私存和截留,就一定会使相应的事物得不到满足,也就不可能做到周全无遗和供应充足,也就不能有资格被称之为万物之宗(第4章)。故常无欲就是不自生之意,是毫无保留地输送资源,虽努力付出和奉献而不欲有一丁点的靡费和截留也。也因此,才能可名于小,做到公平无差和周全无遗。

(4)可名于小:可,可以。《第1章》中可名为专属名词,但在本章可与名不可连读。因为道是大道,其名当然不是可名。《第21章》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故道之名,非为可名,而为常名也。具体到每个事物,便犹如裹在它们外面的包袱皮儿一样恰到好处。

于,在也。小,见《第32章》:虽小,天下莫能臣。故所谓可名于小,乃是说大道能够为最微小的事物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即,道之名可表现为小。

(5)万物归焉而不为主:《第28章》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49章》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所谓万物归焉,乃百川归海之势,乃《第4章》所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所谓不为主,是说道的胸怀宽广,在海纳百川的同时,从不自己说了算,而是以集体的意愿为意愿,因此不是试图增加自己在集体中的分量,而是选择被稀释、被湮没以至于默默无闻。此即所谓知常。

(6)可名为大:为,亦可虚化为介词,表示在之意也。这样一来,可名于小中的于与可名为大中的为似乎同义无区分也。

然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细微的差别。

于,在也。可名于小,犹道之名以大临小,故用于(在),表示表现在……上面之意。它呼应的是衣养万物。

为,乃变为、成为之意。可名为大,犹道之名由小变大。恰似气囊一般,虽然可大可小,弹性十足,然终究变大要比变小费力些。它呼应的是万物归焉。

故可名为大,乃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不怕自身被集体稀释和湮没,因此可无限扩展为大之意。

4.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类似句式可见于《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就像弥勒佛的后天袋,可大可小,伸缩自如。它小到连毫芥之末都感觉严丝合缝,它大到能盛装万物而轻松自在。

不自为大可作如下理解:

其一,此大是被动接受的大,不是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由于自己的原因而变大,乃是随性自然,为了满足万物的需要而变大。所以,它的大就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有实物的支撑而不至于萎缩垮掉。所以,它的大就没有自我的局限,能以无我之躯任意扩展而不会有丝毫勉强。

换言之,它的大不是吹牛皮,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虚荣、攫取一己之私利;它的大也不是硬充好汉,因此也就不会有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痛楚;它的大也并非凭主观设定的大,主观设定的大就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合适。

所以,它的大是实实在在、真真正正的大。

其二,这是在讲对自身的突破。不自为大,是不以自身为大的标准和界限。《第1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见,不自为大,是不欲以可道为道、以可名为名也。即不欲以有限之大为大,而要以无限之大为大也。

换言之,不自为大,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以自己的利益为终极目标和不可触碰的底线。

其三,自为大,是如洪水猛兽般地无所顾忌地左突右撞,是为一己任性、私利不惜造成浩劫和毁灭。不自为大,则是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因此大道之泛滥(大道氾兮),乃是由于万物需要的缘故,并非私心膨胀的缘故。

自我膨胀就会与人民为敌,就会有横行不下去的一天。只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翘首以盼的润泽才能畅通无阻地深入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故曰成其大。

【总结】

大道是自由奔放的,谁又能限制住它的脚步让它专为自己服务呢?它是那么热情,从来都是有求必应而不索取回报。

无微不至、无所不容,道之名的变化为何这么神奇?就在于它不受自我的局限。

可大可小,没有自我的局限,此可谓之为无名矣!

故本章是对《第32章》道常无名的另一种诠释。

【译文】

大道就像那奔腾咆哮、激情澎湃的洪流,无所不往、无所不在!谁又能给它拴上缰绳,使它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呢?

万物都能从它这里汲取养分,而它从不曾拒绝;万物都能因它而成就,而它从不曾索取。

它逐一顺应万物的需求,自身却从无靡费和截留,因此可以做到周全无遗;而当万物齐聚,百态千姿,它又能虚怀若谷、包容并蓄,因此可以做到有容乃大。

正因为它始终不以自我为大,所以它的大才能不断突破小我,显得那么汪洋恣肆、气象万千!

《老子天下为公》之《第34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