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251课:细说“遁”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51课,讲《说文解字》辵部的一个汉字:遁。遁在现代汉语仍然是高频汉字,其详情如下:

遁。读音有三个:

(一)dù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遁,迁也。一曰逃也。从辵,盾声。形声字。这个字,许慎认为本义有两个:

其一:迁移。徐锴《说文系传》:《尚书》殷高宗曰:‘既乃遁于荒野。’是迁于荒野也,当作此‘遁’。今文《尚书》借‘遯’字。比如《诗经·小雅·白驹》:慎尔优游,勉尔遁思。朱熹《集传》:遁思,犹言去意也。劝你不要过于安闲游乐,劝你专心致志,不要心思不定。遁的意思是迁移,在这里指意志不坚,见异思迁。很多译本译作隐退,误。

其二:逃走;逃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诸侯救郑,楚师夜遁。诸侯救援郑国,楚军就在夜里逃走了。又比如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说文解字》第251课:细说“遁”字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本义之外,遁还有其他用法,比如:

(1)隐匿;隐居。《广雅·释诂四》:遁,隐也。比如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王逸注称:遁,隐了……言怀王中道悔恨,隐匿其情而有他志也。想当初你与我同心同德,可后来你却隐匿了情志另作他图。

《说文解字》第251课:细说“遁”字

(屈原像)

(2)躲避;回避。《广雅·释诂三》:遁,避也。比如《管子·法禁》:遁上而遁民者,圣王之禁也。郭沫若案:遁,即逃避耳。又引申指用语的支吾、搪塞。比如《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难,遁辞知其所穷。邪异的言辞,我知道它偏离正道的地方;躲避(搪塞)的言辞,我知道它理屈词穷的地方。

《说文解字》第251课:细说“遁”字

(孟子画像)

(3)欺骗;欺蒙。《广雅·释诂二》:遁,欺也。《淮南子·缪称》: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高诱注:遁,欺。世上没有人不举荐自以为贤能的人,(但所举荐出的人)有的能把事办理好,有的却把事办砸了,这并不是举荐人自己欺骗自己,而是所举荐的人只求合适自己的口味罢了。

(4)失去。《吕氏春秋·报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高诱注:遁,失也。君主怎么可以不致力于爱怜贤士呢?贤士是很难了解到的,只有广泛地寻求才可以,广泛地寻找,就不会失掉了。

(5)同遯。六十四卦之一。

(二)qūn。同逡。退。《集韵·谆韵》:逡,逡巡,行不进,亦作遁。《汉书·陈胜项籍传赞》: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遁巡而不敢进。颜师古注:遁巡,谓疑惧而却退也。这里的九国,指东方六国,加上宋、卫、中山三国。秦国开关迎击敌人,九国的军队疑惧不敢向前。

(三)xún。同循。流逸。《淮南子·原道》: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高诱注称:遁,流逸不能自禁也。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然而……砍它不显痕迹,刺它不留印迹,斩它斩不断,烧它不起燃;它流逸消融,错杂纷绕而不消散。

《说文解字》第251课:细说“遁”字

(流水)

遁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251课:细说“遁”字

(遁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51,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