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桄桄剧时光里的老声音

汉调桄桄剧时光里的老声音汉调桄桄剧时光里的老声音汉调桄桄剧时光里的老声音

近日,南郑区桄桄剧团带着新编历史剧《韩信拜将》选段赴江苏省昆山市当代昆剧院,参加了全国2018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向世人展现了千年汉水之畔的这颗古老戏曲明珠。汉调桄桄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陕南最大的地方剧种,是汉中十大文化符号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汉中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日,记者走进南郑区桄桄剧团,了解汉调桄桄剧发展现状的同时也感受了一把她的神奇魅力。

汉中古老剧汉调桄桄剧

汉调桄桄,俗称桄桄子。因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汉水流域群众的语音)为基础,又因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因此又称之为桄桄子。汉调桄桄属于梆子腔板式变化体,调式为七声音阶的徵调式兼宫调式。剧目也相当丰富,传统剧目达1500多个,目前已搜集整理出的达700多个,包含本戏和折子戏等。

汉调桄桄剧时光里的老声音

汉调桄桄剧《韩信拜将》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南郑桄桄剧团,记者见到了团长张昌文,张团长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汉调桄桄剧:汉调桄桄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既有北方剧种高亢激昂的特点,又兼有南方音乐悠扬委婉之长,而且唱腔、道白吐字归音全以汉中地方方言为主,因此形成了非常浓郁的汉调特色。在汉调桄桄剧中,不同的角色唱腔也有区别。比如说,旦角唱腔高昂,花脸则善用犟音声高八度等,这些都是汉调桄桄的鲜明特点。相传,民国以前汉调桄桄演出时,生、净角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旦角面部搽粉、头上插花即可出场,其服饰化妆非常简单,但唱功却非常讲究。当地人习惯于夜听十里大调,且听远不听近,这称之为燕过梁,由此可知汉调桄桄戏的演出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

据资料记载,汉调桄桄早在清朝乾隆时期就已形成了独立风格的剧种,清朝末年达到鼎盛期,当时汉中地区出现的演出班社多达40余个,足迹遍布甘、川、鄂等地。2000年以来,观众日渐减少,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牌面临失传的困境,箍桶撒莲花棍架子吊毛盖吹火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技艺也可能后继无人。到2006年底,仅有南郑桄桄剧团一个剧团还在坚持演出。在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南郑桄桄剧团从原始资料收集、系统研究及舞台实践、培养传承人等多个方面开始对汉调桄桄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桄桄皇后许新萍

今年77岁高龄的许新萍老师是汉调桄桄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被她的戏迷亲切地称为桄桄剧皇后。12岁开始学汉调桄桄剧的她见证了这一古老剧种的兴衰及再复兴的发展史。1953年的时候我就跟着剧团走南闯北了,那时候剧团叫新民剧社,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老演员,我天天跟着练功,偶尔也上台担当小丫鬟、小宫女一类的角色,学戏是非常幸苦的,但我就喜欢这个,也就坚持下来了。许老告诉记者,第一次看到汉调桄桄演出的时候,就被这种咿呀又极有韵味的唱腔所吸引了。1956年,16岁的许新萍登上了西安人民剧院的舞台,在那里成功的塑造了《孔雀胆》中的女主角阿盖公主这一角色,不谙世事的自己就这样一演成名了,台下掌声雷动,让年少的她有些不知所措。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孔雀胆》里的角色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以至于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我始终喜欢悲情角色多一些,我觉得这样的人物表演起来更有张力,情感也更丰富一些。就这样,许老此后的人生都与汉调桄桄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文革时期,跟许老一起演戏的伙伴们大多都放弃了,但许老凭借着对汉调桄桄的热爱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汉调桄桄剧时光里的老声音

桄桄剧皇后许新萍与记者回忆她的汉调桄桄情

我就是喜欢唱桄桄戏,别人唱的太久,嗓子会哑,我不会,我越唱嗓子越亮,越能进入状态,我感觉自己好像就是为戏而生的。有一年演出场次太多,嗓子实在累得不行哑掉了,我们剧团就挂出来停演一晚的消息,观众就说许新萍为啥不唱了,我们就爱听她的戏,后来听说我嗓子哑了唱不了,我的戏迷就给我送来一包中药,我晚上熬着喝了第二天嗓子一好就又继续唱,就这样,观众爱听我唱,我越唱越有劲儿。许老开心地给记者讲着这些藏在汉调桄桄剧岁月里的老故事,对汉调桄桄剧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她已退休多年,但仍然没有放下汉调桄桄剧,在采访中说到开心处,一抬手、一张嘴,婉转的曲调张口就来,剧团的孩子们也常常来许老家学习,一招一式、一句一字,许老都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和演示。许老告诉记者,这些孩子里有些不错的好苗子,她的吹火绝活就已经教会两个孩子了,自己一口气也就吹40多下,她教的一个孩子竟然能吹60多下。必须传承下去,不要把剧种丢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汉调桄桄,只要我还能动,我就愿意把我的毕生所学都交给孩子们。许老说,这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守护剧种薪火代代相传

在排练厅我们看到了正在为全省春晚节目《毛盖子红头索》排练的孩子们,19岁的王乙妃也在其中。王乙妃是5年前进入剧团的,那时候才刚刚进入中学的她并不十分了解汉调桄桄剧,她只是觉得满头的珠翠、精致大气的妆面很吸引自己,后来才知道那是小花旦的装束。花旦是旦角的一种,花旦都很俏皮可爱,我很喜欢,自己现在也是唱花旦。还有一种是武旦,背后扎靠旗的,英姿飒爽,很威风的。一说起汉调桄桄,王乙妃讲得头头是道。进入剧团的这几年我一直都在苦练基本功,腿毯、身段、把子、唱腔这些每天都要练,虽然很苦,但是我觉得付出都是有收获的,现在我可以独立担当角色,已经演出过《鬼怨》《杀裴》两个剧目了。她骄傲地告诉记者。

汉调桄桄剧时光里的老声音

许新萍老师帮学生纠正动作

排演厅外,一袭水绿色戏服正在练身段的小姑娘李雅芝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抬手、一走步、飞扬的水袖都有模有样。前两天刚去许奶奶家上了课,她教了我新动作,我得抓紧时间练练,不然就生疏了。李雅芝告诉记者。

像王乙妃、李雅芝一样在剧团学习的孩子有60多个,他们很清楚自己肩负着汉调桄桄剧的传承重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汉调桄桄剧这种戏曲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近我们又编写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红色交通线》,一共有九场,讲述1932至1935年期间,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辟秘密红色交通线,谱写国共合作新篇章的历史事迹。张昌文拿着剧本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道。近些年,南郑区桄桄剧团从服装道具音响设备等硬件设施、人才培养、剧目编写等多个方面下大力气,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2015年上半年,新编汉调桄桄历史剧《韩信拜将》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重点扶持文化精品项目;2016年10月,他和剧团带着新编排的汉调桄桄《御史还乡》来到石家庄,省外首秀赢得的满堂彩令他和剧团演员们信心倍增。如今,演员们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多,每年演出场次超过200场。

汉调桄桄剧时光里的老声音

南郑桄桄剧团团长张昌文向记者介绍脸谱人物

虽然说比起以前,现在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汉调桄桄了,但如何保护好、传承好这一独具汉中地方特色的剧种,任重而道远。我希望有一天汉调桄桄可以成为汉中的一种符号,提到汉中人们就会想起汉调桄桄,又或者说到汉调桄桄人们就会想到汉中。张昌文说他和剧团的演员们有信心,也会一直努力下去。

汉调桄桄剧时光里的老声音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