澉浦为啥叫澉浦?

文 | 和平路口

澉浦为啥叫澉浦?

《面山襟海草木间》

关于澉浦之名,史料可见记载一般援引《澉水志》记载:<水经>云,东南有秦望山,傍有谷水流出为澉浦。即,海盐县城东南方向有秦望山(秦山),旁边有谷水流出成为澉浦。根据《水经注》卷二十九记载: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即,谷水从县流出至澉浦,从而连通大海。

这其中涉及到三种书:

其一,《水经》是成书年代和作者说法未有定论的一部水志,其中介绍了137条河流,记载相当简略,全书仅一万字左右。

其二,《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在《水经》的基础上扩充完善而成,是一部体量超《水经》二十余倍、累计三十余万字的大作。

其三,《澉水志》是南宋澉浦人常棠所作,是澉浦镇镇志,亦是全国最早的一部镇志,全书共有八卷,编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

澉浦,澉字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中只有一个意思,澉浦,地名,在浙江;浦字除了作姓氏之外在《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均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之意,与澉浦之名的由来及其实际地理位置有着直接而紧密的关系。

历史上的澉浦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去澉浦镇上走一走便可知二三。澉浦镇上有城墙,城墙之上有肃武亭,肃武亭上有对联,其西联曰唐建镇明筑城南国坐标吴越界,宋通商元兴曲东方唱彻海盐腔,概括起来俨然就是一部澉浦史。

唐建镇,即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苏州刺史张廷珪奏置澉浦镇,属苏州府海盐县。

明筑城,即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始设澉浦守御千户所,出洋戍守,沿海修筑烽堠(堠:瞭望敌方情况的土堡)墩台,辖水寨16所,这年筑澉浦土城,并将澉浦城内巡检司移驻秦驻山;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改筑砖石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增筑亚城敌台十六座、陆路城门四座、水城门一座,守城更加完备。南国坐标吴越界,意指澉浦居处吴越之地。

宋通商,即澉浦地理区域佳,一则滨海港口,贸易往来方便,二则靠近南宋建都临安。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澉浦设市舶官,时港纳海舶,番货毕集,澉浦港容纳货船众多,进口的物品云集于此,商业繁华贸易不绝。

元兴曲与东方唱彻海盐腔则体现出澉浦一地文化的特色性和包容性,海盐腔是元代澉浦人杨梓受戏曲音乐家贯云石启发后对当时流行的南北歌调进行加工而成的,后来海盐腔发展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

如今的澉浦,历千年文脉而不衰,处县东南之境而更幽,依托南北湖风景区、南北湖影视基地等优势资源,已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旅休闲胜地。

文章转发于公众号:和平路口

--END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