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卖膏药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卖膏药的多在庙会上摆地摊,空地上码一贴贴膏药和膏药子,旁边生一个炉子,微火烤着一锅药油子。卖膏药的号称能治疑难杂症,等有人围观的时候,就会有“托儿”来冒充患者,体验一下膏药的效果,然后赞不绝口,引得众人购买。


卖药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老北京街巷、集市、庙会上常见卖药之人,因其制售之药非正经药房之物,称为“卖野药”。走街串巷的卖药人一般手摇串铃,身背药箱。有卖药者于市中打把式、练刀枪,以示其药能强身健体。卖刀伤药者时常当众以刀轻伤其身体,立即敷药以明止血之效。坐铺、出摊者惯用龟、蛇为摆设,口中夸耀药效神奇,补药诗曰:“先天不足亏后天,灵龟衰弱最难全。遗精早泄阳萎弱,失眠健忘腰腿酸。肾病之人百病侵,患者痛苦不堪言。欲求终身健康乐,惟服健脑固精丸。”


治瘊子痦子游医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痦子是隆起的痣,不疼不痒,但多生在面部两颊,影响美观。瘊子又叫跖疣,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皮肤的微小破损自身接种传染。瘊子多生于手足,特别是足部,由于足底每天受力,再加上鞋的摩擦,瘊子非常容易自身接种传染;并且因摩擦表面有很厚的角质层,给治疗带来困难,很难一次根治。 点痦子、点瘊子的江湖游医多在庙会和市场上摆摊,绘制一张满脸痦子的人头像,并编造痦子长在五官什么地方主何吉凶等言辞诱人来光顾。点痦子、点瘊子并不是用药物治,而是类似烧治,用生石灰掺碱面,再加少许镪水,点在痦子或瘊子上灼烧,疼得人眼泪直流。如一次不成,过几天再点,直到去掉为止。


郎中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老北京人称江湖游医为郎中。图中的游医手拿布招牌,上写“祖传专门神手王松山,治一切疑难异症、内外两科”,摇着“报君知”走街串巷。游医用食指和中指拿的“报君知”名叫“串铃”,是一个中空的铁圈,铁圈内有铁球,摇晃时就会发出响声。有病人的人家听到串铃响,就知道有游医来了。


号脉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号脉,是中医诊病的方式之一,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竹简上就有各种脉法的记载。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旧时的江湖游医,常常摆个摊子给人号脉诊病。


阴阳先生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古人多信奉鬼神,认为房屋(即阳宅)的座落方向、构造格局及死后的坟地(阴宅)均关系现世富禄、后辈儿孙的兴隆与衰败。从事阴阳宅堪舆的称阴阳先生或风水先生,其门前多书“地理风水阴阳二宅”字样。一般人家动土造屋、选择吉地,都要请风水先生来相堪,以趋吉避凶。风水先生看风水的说辞主要依靠传统哲学的阴阳、八卦、五行及元气说。其主要工具是罗盘,用以测定方位和朝向。


课竹算命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算命为特殊行业,门路繁杂,价费悬殊,面相、手相、骨相、测字、打卦等形式因人而异。课竹为常见算法,需备同粗同长的两根竹竿,单根约长六七尺。将竿上竹节处削平,仿佛水磨竹一般,称为“神竿”,平日不用时以布包裹,神乎其器,郑重其事。来人问卜,算命先生使其双臂下垂,将两根“神竿”握于手心,平置体侧。算命先生立于问卜人前,仔细询其所卜之事,观察两根“神竿”是否搭交,以为神验启示。此种伎俩利用问卜人心理变化在身体上牵动的反应,如算命先生一声顿喝,卜人必然受惊,“神竿”动交,即作验效。


盲人算命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算命是旧时盲人从事的生计之一,师徒相传,收的徒弟也是盲人,以战国时期的鬼谷子为祖师。盲人算命,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按天干和地支排序成八个字,再按照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推断人生命运。


看相算命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老北京庙会集市中常见到看相的算命先生,相面一行属于江湖中的“金”门,根据五官、体态、气色、掌纹来推断人的吉凶祸福。


测字算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测字先生在集市或城门洞、路边摆张方桌,放上纸墨笔砚,算命的主顾可以自己报上一个字,或者抽取测字先生事先写好的字签,测字先生再把字拆分或是加减笔画,重新组合,从中推断人的命运吉凶。


卜卦算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周易卦摊是按照《周易》所写八卦的对立统一世界观推测人生命运的一种算命方式。《易经》是古代五经之首,论述了用阴阳、八卦将世界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但在卦摊上,这种理论和其它的算命方式一样被用来占卜人生,科学的成分很低。老北京卜卦算命的一般找离家不远的地方或离朝会较近的地方搭一个卦棚子给人算命。他们也能批八字,但收费较低。


拉洋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拉洋片,又称“西洋镜”。将绘制好的各种图片装入特制的景箱,观众通过凸透镜观看画片。 拉洋片分两种,一种是两层镜框,长1米,高2米,上下拉动换片。木框上装有锣鼓、铜镲,鼓棰和铜镲用绸子相连,拉动时锣鼓、铜镲一起作响。四名观众可以同时观看。艺人在一旁边伴奏,边演唱解说图片。一般一个景箱装8张图片。另一种拉洋片可供十余人围看,两个人合作倒片,循环推拉,一个景箱大约有二十张图片。老北京天桥平民市场有位河北艺人焦金池,他的洋片深受观众喜爱。由于焦金池口中镶有金牙,人们给他送了“大金牙”的绰号,为天桥八大怪之一。


拉冰床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冰床也叫拖床。据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以后,水泽腹坚,则什刹海、护城河、二闸等处皆有冰床,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以木为之,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际,如行玉壶中,亦快事也。至立春以后,则不可乘,乘则甚危,有陷入冰窟者,而拖者逃矣。……按《倚晴阁杂抄》:明时积水潭,常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蓝酒具,铺氍毹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诚豪侠之快事也。”除上述几个地方外,北海太液池五龙亭前、中海之水云榭前,慈云寺外均可乘坐冰床。清代得硕亭在《草珠一串》中曾写道“一番风雪一番凉,徒步行人渐履霜。诗思不须驴子背,沿河处处有冰床。”民国初年,居住在河沿附近的居民,也多制作冰床。


摆棋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下棋在中国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活动。无论何时何地,均不乏个中名手。围棋起源很早。晋人张华《博物志》中称,帝尧为教育其子丹朱而发明围棋。此说虽不可尽信,但春秋时期的孔子制订六艺已包含围棋,并且和现在的形式基本一致。象棋定型较晚,宋代时才逐渐普及。 摆棋摊是一桩貌似文雅的生意,靠此谋生的人,大都已走入斯文末路。他们随意拣一局棋谱上的旧套,以待主顾。一些不懂下棋奥妙或一知半解,又想逞能的棋迷很容易自投罗网,胜的成份,百不得一。而摆棋谱摊的往往还有同伙,一起设下骗局,诱人上当。


踢毽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毽子是用布裹上铜钱,装上鸡毛做成的。踢毽子起源于汉代,多为妇女们的健身游戏。20世纪30年代,踢毽子艺人朱相臣父女在天桥市场的表演令观众赞叹不已。父女俩不仅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而且两人传踢、争踢更是精彩纷呈。那毽子据称如长了翅膀的燕子一般,在两人身前身后、上下左右翻飞,令观众眼花缭乱、惊奇不已,因之遐迩驰名。


耍狮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老北京耍狮子有“太狮”和“少狮”之分。“太狮”由两人扮演,“少狮”由一人扮演。“太狮”两只一对同时表演,有时还有“引狮童”,“太狮”主要在地下和高桌子上表演。“少狮”能攀高,爬上旗杆做“顺风旗”和“粘糖人”的高空高难动作。 在没有保险配备的情况下,当初表演耍狮子的都是擅长攀高的棚匠。


耍耗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京东有人专门饲养小白鼠,训练小白鼠爬梯子、爬滚桶、推磨和高空表演等。耍耗子的进城串巷不吆喝,靠吹喇叭吸引主顾。他们一般不在街头演出,而是在人家的院内表演,每次表演大约索要二三十个铜钱。耍耗子最精彩的是高空表演和井中汲水。高空表演即走钢丝,井中汲水称为“李三娘打水”。“李三娘”(小耗子)汲水时,先以牙齿叼下系有长绳的小吊桶,而后坠入井(小布口袋)口,从置于木箱中的水罐里汲水,以前爪交替倒绳儿,直至将吊桶提出井口为止。


耍狗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耍狗熊是马戏表演中的一种。狗熊自幼接受训练,多由演马戏主人从小喂养和培训,因而很听主人的话。狗熊一般可以表演坐、立、行礼、耍钢叉等项目,深受观众喜爱。老北京天桥艺人程福先,以耍狗熊闻名,人称“狗熊程”。他驯养的狗熊能表演打躬作揖、伏地磕头、人立而行、前掌摇动串铃模仿算命先生或江湖医生、钻竹圈、蹬木球、耍扁担、拿大顶、翻跟头、耍钢叉等十几种玩意儿。他驯熊的技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解放后为北京国营杂技团继承和发展。


耍猴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耍猴是马戏表演中的一种。老北京演马戏的以河北献县、易县、深州等地人为多,带着猴子、叭儿狗、山羊等动物进城卖艺。卖艺者多为两个人,敲打着锣鼓吸引观众。动物的表演需要从小训练,猴子可以表演骑山羊、翻筋斗、攀杠子、戴面具等,很受观众的喜爱。


变戏法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变戏法的一般在庙会上演出,四周都是围观的人,不容易作假,全靠技艺熟练和手脚麻利。较之其它艺人,变戏法的艺人更处在被人歧视的地位,没有人请他们到家中演出,在人们的意识中,他们是手脚不干净的人。


耍坛子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原本耍坛子的艺人只是在各乡会上表演,不是赚钱的行当。后来迫于生计才在庙会和天桥撂地演出。


耍盘子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杂技“舞盘”,北京俗称耍盘子耍碗的,戏法艺人亦可兼演。表演者手执三尺左右的细长竹竿,竿顶镶有一枚大针,以瓷盘或瓷碗置于针上,使其转动,飞旋不坠。功夫上乘者能够同时手执六竿以上,并施展翻筋斗等技艺。舞盘之术由来已久,北宋陈旸所著《乐书》记:“汉世有盘舞,梁谓之舞盘伎。”按此图,卖艺人道具中还备有大小空竹。空竹初为玩具,后亦引入杂耍,花样繁多,诸如撇高、串腕、骗马、过领、钓鱼、猴爬竿、苏秦背剑等。铁轴大空竹,鼓径过一尺,惟北京有之。


踩绳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古代杂技已有踩绳之术,《晋书》载西方传入杂技,有两女对舞行于绳上者。后此技遍于天下,大体南方谓之“走索”,北方统称“踩绳”。踩绳表演者一般为青年女子,行走绳上,手持一竿,两端系有平衡之物,或持一伞,于身体一侧旁衬重心。绳长丈余,按其与地面角度,可分平行、斜上两种,后者表演难度较大。清代前期北京地安门外、崇文门外、宣武门内、东安门外、广安门外、护国寺、隆福寺、花市等处均有踩绳献艺,清末唯天桥可寻,因其表演空间要求,非开阔地面不能为之。


蹬缸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宋代的村落百戏中,已经出现踢瓶、踢盘、踢缸的表演,今天的蹬技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蹬技分为“重蹬技”和“轻蹬技”。蹬坛、缸甚至桌子、木柱、梯子、木板、锣鼓以至活人等重物为“重蹬技”,蹬伞、蹬毯等轻物为“轻蹬技”。过去演员只用脚蹬,现在已发展到脚手并用,边蹬边转的“蹬技”表演。 老北京有小脚女子从事蹬缸表演,称小脚蹬缸,以三寸金莲蹬动百余斤重物,实为绝技。


盘杠子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清代北京表演单杠技艺称为“盘杠子”,演出形式类似今日体操运动。此术源自棚匠功夫,搭架天棚为高空作业,精练杠上身手以备失足自救。后发展为民间走会的玩意,旧时黑塔寺艺人、缸瓦市万代长清杠会、地安门乐善友杠子、香山幼童杠子为著名杠会,常为皇宫召入作为“内廷供奉”,姿势花样有钓鱼、前坎、后坎、骗马、拿大顶等百余种。光绪年间天桥“八大怪”之一“田瘸子”即为盘杠艺人,除白猿偷桃、鹞子翻身、倒挂金钟等高难动作,还能以食指、中指支撑在杠上倒立。民国晚期天桥艺人曹鹏飞(艺名“飞飞飞”)兄弟精于盘杠,二人或三人能配合演出“空中飞人”。


摔跤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摔跤又称掼跤,是一种竞技表演。清朝设有善扑营,专为八旗子弟练习摔跤所用。旧时摔跤表演在民间拥有大量的观众,北京各市场均设有摔跤场,因此涌现出了不少摔跤能手,如宝三、熊德山等。


假人摔跤

图说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二)

假人摔跤原名“二贵摔跤”。吃饱了,喝足了,摔跤消化食物。由一人通过道具扮演两人摔跤,技巧性强,大有可观,常使观众莫辨谁真谁假。表演假人摔跤的经常为一老人,他身背着一对面对面的假人,假人双臂相连,看起来好像正要摔跤。表演时,老人背着假人的上半截,自己的腿就是下半截,而双手则插入对面假人的靴子中,模仿两个人摔跤。由于假人都是穿着长袍,所以表演起来没有什么破绽,看起来非常逼真。


感谢关注:胡同里的孩子 听北京!聊北京!看北京!劳驾您麻烦点个赞!谢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