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打破阶级束缚,以农民视角控诉旧世界(俄国革命的镜子是什么意思)

列宁曾经评价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可以看出虽然列夫托尔斯泰并不是直接对俄国革命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人物,但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心理却是对俄国19世纪的农民的心理的一种真实反映。

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打破阶级束缚,以农民视角控诉旧世界

俄国革命的镜子反映了社会真实,农民的一腔怒火难以改变现状

很显然列宁是了解农民心理在托尔斯泰创作中的重要性的,这也是托尔斯泰的独创性。不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他有真挚的情感,他渴望撕下一切的假面具保持清醒。他的作品中更多是主观的心理而非客观的描述。

这种独创性表现在托尔斯泰虽然出身贵族,但他的作品中的心理描述既不是出自于贵族立场,也不是出自于资产阶级立场。而是打破了阶级局限性,站在宗法制度得到农民立场下,对这些封建的农奴制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

在19世纪的最后30多年,俄国农民刚刚从农奴制当中解放出来然而却再一次受到资本的劫掠。这种复杂的情绪和矛盾对那个时期的农民来说是很普遍的。一方面累积了几百年的农奴制的压迫和几十年的加速破产,让俄国农民积累了无数的怒火。

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打破阶级束缚,以农民视角控诉旧世界

这种仇恨使得他们迫切的想要打倒地主以及他们建立的政府,消灭所有的土地占有制度,建立一种平等的小农制度来代替国家的阶级政权。托尔斯泰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正好迎合了农民的愿望。

然而这些农民很多是对革命并不理解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斗争给自己争取权力,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达到目的,更不知道在推翻原有的政权之后他们需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新政权,以及如何达到他们想要的民主状态。

这就导致了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农民会跟着无产阶级的革命走,而大部分的农民并没有原则。他们只是在哀告央求政府给予他们权力,通过讲和和调解的方式试图为自己争取一点点的权利。然而却受到资产阶级的打压。

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打破阶级束缚,以农民视角控诉旧世界

这正是托尔斯泰思想中所反映出来的,是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他们没有坚实的目标和奋斗的根基,因而很难实现自己的目的。托尔斯泰反映了强烈的仇恨、已经成熟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摆脱过去的愿望,但同时也反映了耽于幻想、缺乏政治素养、革命意志不坚定这种不成熟性。

托尔斯泰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将人物灵魂深处的愤怒展现出来

托尔斯泰的真挚和真诚就是这种农民心理影响的最好体现,无论是在对转制度和教会的无情揭露也好,还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抗议也好,或是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刻同情也好。这种情感的真诚“鞭打了”统治阶级。

这种直率和真诚的表达一方面体现在他对上层社会撒谎和虚伪的抗议,也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和制度的问题提出了意见,还有一种“穷根究底”地要找出人民群众受到的灾难的真实原因的一种大无畏精神。

并且这种情感并非个人的情感而是对于生长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的农民的一种集体的情感,甚至是一种原始的农民情绪的爆发。这种心理已经深入在在他的批判意识里面了。

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打破阶级束缚,以农民视角控诉旧世界

这并不是列宁或者后代阅读他的作品的人的理解,列夫托尔斯泰自己也将真诚视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一种美学原则。在他的作品《艺术论》当中,他这样说,“虽然我说艺术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决定于三个条件,而实际上只决定于最后一个条件,就是艺术家内心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这种心理还给他带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他的作品从未经过粉饰,也没有理想化的特征,他只是将这一切真实的揭露出来,将现实的矛盾直接展露在大众面前。他无情的撕下了一切用来伪装的假面具。

在他揭露和批判专制制度的时候,他非常善于通过他们的华丽的外表,温文儒雅的表现去表现他们内心的虚伪和丑恶。特别是对于那些统治阶级。

在他的作品《复活》当中,看似威严的法庭,里面的审判官却个个道貌岸然。副检察官开庭前前一夜醉酒,打牌,逛妓院,甚至在他还没来得及看完犯人的卷宗就要起诉。他认为,犯罪是下层阶级的天性。

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打破阶级束缚,以农民视角控诉旧世界

还有三个法官,一个是开庭时还只惦记着和妻子吵架的事情,一个则是考虑自己的胃药有没有用,还有一个只想着赶紧结束庭审去会见他的情妇。他们根本无视法庭的权威,无视人民的可贵,导致了受尽凌辱的玛丝洛娃却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去服苦役。

这种暴力执法和法庭的伪善在托尔斯泰的笔下被彻底的揭露,他笔下的下层人民善良勤劳却受尽苦难。尤其是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她不对资产阶级抱有任何的幻想,在受到折磨的时候,她的愤怒是爆发式的情感喷涌。

托尔斯泰就是通过这些对底层人民和穷苦百姓的遭遇,将他们的积攒了多年的愤怒全部通过作品里人物的嘴说了出来。通过他们去控诉这个无情的,压迫的社会。

从冷静的现实描写转向心理的强烈冲突,托尔斯泰用纸笔控诉旧世界

除了作品的主观性色彩,他这种受农民思想影响的艺术思维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在他创作的过程中,这种艺术思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主要是以对自己以及自己所生活的阶级的人民进行考察,通过主观的经验来了解这种生活特点进行创作的。

只有几个个别的人物形象,比如《战争与和平》中的普拉东·卡拉塔耶夫,《哥萨克》中 的 罗什卡大叔、玛丽扬卡,《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中的群众等形象不是出自于作者的阶级,然而这些只占初期作品中的少部分。

对这些人物形象他虽然只有客观的描述,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热情探索。他善于把巨大不安和热烈追求同冷静的从容不迫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即使他是一个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旁观者,这并不影响他作为艺术家保持非凡的平衡状态。

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打破阶级束缚,以农民视角控诉旧世界

而在他创作的后期,这一形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于从贵族立场转到农民立场,因为内心巨大的不安和愤怒,他的艺术手法急速地向主观型转变。这一时期他的主要艺术手段是幽默,嘲讽,以及眼泪和悲哀。

他不再对现实进行评析,而是转变成了色调鲜明的实验者,他对罪恶和道德的沦丧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剧本《黑暗势力》当中,他揭露了当资本的势力深入农村以后,将宗法制度下的农村经济基础和道德基础无情的破坏。以此来谴责资本主义对社会带来的灾难和恐怖。

另一方面,他对政治的抨击明显加强,他对现实的抨击尖锐而深刻,这种倾向尤其是在他的长篇小说《复活》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他首先描写了监狱中的司祭用切碎的小面包放在酒里充当上帝的血和肉,抨击宗教的虚伪。

除此之外,他还在作品中增添了很多辛辣的讽刺,从《安娜卡列尼娜》开始,这种讽刺成分明显变多,之后的作品《复活》中的讽刺艺术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他通过对一些生活现象以及人的道德的沦丧来体现对于社会制度的批判。

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打破阶级束缚,以农民视角控诉旧世界

另一方面则通过华丽堂皇的外表对背后卑鄙和丑恶的反差性的批判。他还善于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感受统治阶级的凶残和虚伪,以农民的心理的感情对这一切做出批判。并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叙述方法上,一方面通过作者的叙述,将人物或者事件直接描写出来。另一种则是通过主人公来讲述自己的遭遇。这也是作者在替人物说法,间接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在《霍尔斯托麦尔》中,他用一头老马的视角表述自己由一个主人被卖给另一个主人来暗示封建私有制。

他还反复强调艺术是用来揭露灵魂的真实,因而,他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和把握是高超的,造就了“心灵辩证法”这样动态性的艺术思维的原则。主人公在不同的阶段所展现出来的状态是不同的。

托尔斯泰以他独特的“农民心理”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思维,呈现出俄国革命对人民的影响,也给自己在文坛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地位。

参考文献:

《战争与和平》

《列宁论文学与艺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