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烫”了吗?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群同题诗作品评述(耳朵烫了吗)

“耳朵烫”了吗

——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群《耳朵烫》同题诗接龙作品评述

●李承骏

自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群设立以来,获得了以桂西地区作家为主体的来自全国各地诗人作家的大力支持。我们经常在群里举办各种文学写作训练活动。

其中,同题诗接龙是最为大家所喜爱的一种形式。本文将就其中一次以《耳朵烫》为同题的诗接龙活动做一个简单评述。

由于当时是三月底四月初交接时候,正是各种忙碌最没边际的时节,因此参与人并不多。但还是有诗友及时临屏写了稿。当然了,作为出题人兼收稿人的笔者肯定也得先献丑一首。

这里就先来说说自己的这一首。

“耳朵烫”了吗?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群同题诗作品评述

《耳朵烫》

◎李承骏

1933年。在外给人看风水的大先生李红良耳朵烫了

从左耳一直热到发际。伯爷爷伯奶奶气得直跳脚

等他从十公里外的汉洞村回来,爹爹已哇哇哭了好几回

饿的。刚坐了月子的奶奶像一只斗愣了的母牛,没有奶水

一捧捧甜蜜而辛酸的泪无声地表达,任凭爷爷砸烂他的水烟筒

然后早起贪黑地疯

在我们的家族史里边,“耳朵烫”有着许多非常寻常的意义。其中,表示有人“惦记”和“关心”,表示你并非是“孤单一人”,这个意涵占了更大多数。因此,家族史上历来一直提倡人丁兴旺。这也就是我这首小诗里李红良先生为了养家糊口到处给人家看风水,导致了父亲出生的时候,身为孩子他爹的李红良并不在侧,导致了李红良的一生,注定是背负着有愧于奶奶的心情奔忙于岁月烟尘里。因此这里的“耳朵烫”,一直靠着三月三每年祭祖的时候,由族中最老资格的人传述给后一代,目的是告诫子孙后代:谋生很重要,但也要顾及一些人情——只有有人情味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好在,这一点我们这一波李氏子孙还都一直谨记。

“耳朵烫”了吗?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群同题诗作品评述

以下是田东廖月珠老师的同题诗,我们来看一下。“耳朵”是怎么“烫”到这位芒乡才女滴。

《耳朵烫》

◎廖月珠

春雨

总是若即若离

一半留给白雪

一半留给夏季

那个被冰雹追打的女人

一定在摆脱黑暗的牵连

做不到

让耳朵发烫 发红

我可以

可以拾起两片桃花

把双耳垂的心眼堵上

让心灵飞过竹林

飞过松岗……

廖老师这一首,非常飘逸。开篇写“春雨”的半春半夏,把桂西地区的烟雨春期写得迷离而美好。紧接着用一个“冰雹追打”这样的词汇,来叙说一位“女人”正在为了“摆脱黑暗”而做的努力。因此“她”做不到“让耳朵发烫、发红”——因为,耳朵发烫或发红,表示有人惦记,有人挂牵。而这位“女人”却还在努力挣扎想要挣脱“黑暗”的边缘。因此,诗人在第二节开始跳转:以“我可以”来展开关于未来的描述,她拾桃花,堵心眼,放飞心灵,无羁于“耳朵烫”与否带来的牵绊,还一个轻松洒脱的自我。诗歌隐寓地暗示了现代女性,可以一人分饰两角,一角是真实生活中的妻子、女儿、母亲,另一角,则是内心中的另一个自我,她是无需去考量“耳朵烫”与不烫的。

“耳朵烫”了吗?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群同题诗作品评述

《耳朵烫》

◎李承华

小时候

前辈们告诉我

耳朵烫

是在传递着一种信号

左耳烫

是自家人在背后议论到你

右耳烫

不是自家人在议论到你

现在

我经常两耳同时发烫

也经常蒙了

到底该先想到哪一方

在诸多同乡文友里边,李承华老师是群里边较为活跃的一位。活跃有两种,一种是聊天活跃,一种是参与活动活跃——李老师则在参与活动方面比较积极,也正是这种非常好的写作态度,让他的作品经常在不经意间闪烁智慧的光芒。这一首同题的《耳朵烫》,前两节替所有人写出了“耳朵烫”在德保人眼里的传递信息与左右耳不同的区隔。末一节,则写出了“我”自从参加工作后,“耳朵烫”不但是常态,更多的时候是“两耳同时发烫”——生动地诠释了一个人一旦投身社会,参与国家建设与家乡振兴,那么,无论你做得怎样,总会时时收到两自多方面的评议:一方是来自族人、家人、亲人、友人的褒扬和赞誉,或者担忧和关心;另一方则可能是来自不认识的人、有不同立场的人、对自己印象不好的人的各种评议乃至讥讽和抨击,甚至是恶意诋毁,但这都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自己立得正,走得端,那么,经常有“耳朵烫”其实是好事。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耳朵烫”了吗?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群同题诗作品评述

《耳朵烫》

◎黄志聪

谁又在背后拱火了

我的左朵被烧得通红

也许因为缺他一餐酒

或芝麻锁事

右耳被赞得通红

犬声交错在后院

连夜不停

这是一只胆小而狂乱的犬

耳朵烫了

都是被风吹的

不管炎凉的风

都是背后吹来

耳朵烫了

人在说人

谁不在人后说人,谁又不被人在身后说?打小,我们就经常被长辈这般教育:人生在世,你只要做事,就免不了会被人说,说好说坏,你只要凭自己良心去做,就不会差。德保黄志聪老师这一首同题,第一节幽默地以“缺一餐酒”这样的诙谐说法来讲述“左耳烫”的情形,很可能是一些老铁之间的琐事被一些要念念不忘;而另一只耳朵烫了,则是满耳的“赞”,不过有时候,也可能是因为一只“胆小而狂乱”的小狗的狂燥而红。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被风吹多了而红。因此,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其实我们的耳朵“烫”与否,更在于人心。

“耳朵烫”了吗?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群同题诗作品评述

《耳朵烫》

◎霍福刚

谁又在背春雨长长,

春夜长长,

何处月光?

奈何风凉!

寂寂萧墙,

寂寂愁肠,

清明怎赋?

呈香无处!

电话那头询问,何时归家?

一时无语哽咽,再等来年。

不知多少愁怅,一年几天?

寥草数语应付,寄百把元。

手机没挂,

思情开闸,

无需应答,

耳根红了……

一百只耳朵很可能就有一百种烫法。德保霍福刚老师的耳朵“烫”,则主要是因为眼看清明时节即至,却无法归乡祭祖的忧思。因此,耳朵红了,人却只能举着手机无悟对故园。可见,“耳朵烫”更多的来自我们情之所系,心之所想。既是生物的,也是情感的。

时序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第二趟列车。许多久远的有趣的鲜活的东西正在躲在记忆里越去越远。但我想,一些与生俱来的情感和责任心,一定不会随着时序的列迭而远去。比如,耳朵烫。在桂西淅淅沥沥的初夏雨声中,我想在此问候一声天南地北的人们,正是奋发有为的时节,您是否也正在全情投入彼此的事业?或许您看到这篇小文已是夜来听雨的小我时光,那么,请问,这么些年来,您“耳朵烫”了吗?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请您再把自己的日子和事业,再用心一些。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2022年5月21日草就于诗豹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