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两兄弟,《水调歌头》唱中秋(苏辙为了救苏轼)

引子:

提到唐宋八大家,就很容易想到其中璀璨夺目的“三苏”组合,还有苏轼、苏辙的文坛佳话。

提到《水调歌头》,苏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自然而然地萦在耳畔。

今天,我们溯流而上,回到宋词的黄金时代,品味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水调歌头》,

看清影起舞,去品味文学之美、哲理之精、文化之慧。

苏轼苏辙两兄弟,《水调歌头》唱中秋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多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年的中秋节,东坡先生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填了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东坡先生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好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东坡先生与明月探讨着人生的意义。这对话,既有理趣,又有情趣,确实耐人寻味。

苏轼苏辙两兄弟,《水调歌头》唱中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的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苏辙与之偕行。

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在分离七年后,过了一个团圆的佳节。

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分别一次要多久呢?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

回想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

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

就怕像王粲那样漂泊异乡,弟兄天各一方,一直登楼遥望。

苏辙这首词,主要写了自己和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

诗人彩云追月般的内心世界,在字里行间被生动体现。

苏轼苏辙两兄弟,《水调歌头》唱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语

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最有浪漫色彩,最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

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千载之前那两轮皎洁的中秋圆月,让苏轼、苏辙那真诚的襟怀、磊落的人格、洒脱的才情,熠熠生辉。

于是两轮秋月和那两颗秋月般的心,相映成趣,相遇成诗。

智慧的光明,在字里行间,幻化出无数的明月,明丽了千年,温暖着人心!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