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音频|严鼎

文稿|严鼎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就是一场“破”与“立”的循环和升华。

小的时候我们以家为半径来认知我们的世界,去一趟外婆家可能就算是出了远门。后来,爸妈带我们去北京、去海南旅游,我们对世界广阔的认知被打破、刷新,对“远方”有了全新的理解。如今,我们通过电视看到我们的航天员已经抵达太空,我们观察到的星体已经超出太阳系甚至银河系。实际上,每一次视野的拓展、技术的革新,都是对我们空间认知的一次“破”与“立”的塑造。

小的时候,父母带我们吃一顿大餐就是幸福。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梦想,会遇到很多坎坷、磨难,但这些都被我们一点点化解、突破,最终实现梦想,那一刻,你明白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也许经历岁月洗礼,你渐渐悟到生活的真谛,看淡那些名利和浮华,会生出一个简单的想法:能够跟家人吃一顿简单的饭菜,一起聊聊天、回忆往事,与三两好友时常聚聚,也是一种平淡的幸福。这些,也是我们感知幸福的“破”与“立”的过程。

人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处,也不能总是原地踏步。当我们感到痛苦和艰难的时刻,恰恰是生活在提醒我们:是时候去打破原有的一些东西,去拥抱新的事物和观念了。你不可能指望用当下的眼界和认知能力去解决当下的困境,这无异于扯着自己的头发尝试飞天。正如当你走累了的时候就不能指望通过继续走路来解决问题,你要想办法去升级你的交通工具,比如搭乘火车,或者买一辆汽车。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先“破”后“立”的过程:首先,破除掉脑海中“走路才是唯一方法”的观念,树立“还有很多种交通工具能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观念;然后,破除掉生活中“我只能依靠走路”的窘境,通过努力攒钱,能够达到“有能力买张车票或是买辆车”的状态。当然,这个问题也并非这一种解法,你还可以换种方式去“破”与“立”:破除掉“走路真的好痛苦”这样的观念,通过了解那些苦行僧和朝圣者的故事,感受到“行路是人生的一种修炼”,从而免除人生的痛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解法。但无论如何,想要化解人生的痛苦,我们都必须经历这样一种“破”和“立”的过程,而人生的境界,也恰恰是在这样一个不断打破又重塑的过程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拓宽了边界,逐渐拥抱释然和自由。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为老师,很多时候我要给学生讲清楚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那么多知识、阅读那么多前人的书籍?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世俗一点的可以说为了升学、找工作、赚钱,理想化一点的可以说为了传承人类文明。但我总有一种自私的想法,那就是,这些知识其实是用来帮助我们革新我们的认知,开拓我们的眼界,帮助我们化解生活中那些具体琐碎的痛苦的工具。很多人财富傍身却常感困扰,也有人清贫一世却自得其乐,不得不说,这其中与每个人知识的储备和认知的层次关系巨大。

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人生导师,为我们讲一讲他曾遭遇的人生困境,以及他破解、疏导的心路历程。一起来欣赏这首千古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往今来,明月是无数文人雅士寄托情思、蕴藉风流的精神家园,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的半壁江山都是由那一轮月光照亮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诗经·月出》中一轮皎月照射出澄澈光芒,从此,中国人那根轻妙、敏感的心弦便被轻转拨响,余韵回荡千年。月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你会看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细腻,“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的纯粹,“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凄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孤独。当月光照进李白诗中时,忽地散发出了最为耀眼的光晕,亮如白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是孤独,却那么洒脱奔放,最后还要“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宕开笔锋,境界瞬间阔大高远,哪怕是郁结于心的孤寂冷清,也都随之疏散了开去。这正如傅雷所说:“赤子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便会创造一个世界。”

许是受到李白的影响,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读来也是那么清丽雄阔、旷达自由。开篇便是劈头盖脸的一句发问,问的对象不是旁人,正是天上的明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种毫无来由的、仿佛从天而降的发问,确实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明月啊,我且问问你,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诞生的?苏轼追溯起月亮的起源时间,这个问题我估计连月亮也回答不了。但是无论答案是什么,那都是一个极为遥远、远古的时间,是远超我们的认知极限的,词一开篇就将时间放置在一个极大的尺度上来思考,让人顿生一种渺小感和孤独感,颇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然之悲。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此一句又将视角放置到天与地的比较上来:天上的时间变化与地上的大概不同吧,那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有了这第二句,苏轼前一句的发问就不至于太过缥缈虚浮,起码能让读者有了一些依托。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如果说前两句的发问是基于时间维度上的思考,那么这一句就是基于空间维度。苏轼为何对明月有那么大的兴趣?背后隐藏的情绪是对人间没有了依恋,想要“乘风归去”。“归去”一词说明苏轼认为自己原本就来自天宫,原本就是一位仙人,来人间才是一番游历,如今他想要回去了。这颇有他在《赤壁赋》中所说“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说到这,我们感受到了苏轼身上一股强大的孤寂与消沉。这很好理解,此前的苏轼在朝中公然反对王安石变法,得罪了不少官员,陷入汴京政争之中,一时痛苦迷茫,继而主动申请外任,先后来到杭州和密州任职。一方面是遭遇外放冷遇,另一方面又渴望重获重用,这样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苏轼。加之中秋佳节却无法与弟弟苏辙团圆,更添愁闷。这便是这首词前几句中的孤寂与消沉的由来。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他毕竟是苏轼,懂得用老庄的思想来获得解脱,懂得不破不立的人生哲学。因此,他才起首便写亘古辽远的明月,这便打破了生活常规的认知和视野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宇宙空间上的无限和时间上的永恒。在这种境界中,现实世界的苦痛忽的就变得缥缈和虚幻了起来,他得以从苦痛中获得解脱,进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化解苦痛。因此,这首词接着转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再美好,又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兜兜转转,还是这里最好。你看,苏轼的痛苦就这样得到了疏散和化解。

通读这首词的上片,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写出了三个维度的内容:天、地和人,其目的就是突破个人自身的局限和束缚,树立、开拓全新的人生境界,化解内心的苦痛。

转入下片,苏轼更多地关注起亲人别离愁绪。“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有两个动词值得注意:“转”和“低”,都是在写月亮的移动,其背后暗含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时间的流逝与“照无眠”相对应。苏轼孤单地望着天上的明月,难以入睡,是因为心中无比思念和牵挂着远方的亲人。这份愁绪无处排遣,竟愈来愈强烈,郁积于心,变成了对月亮的责备:“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故意在折磨我?要不怎么偏偏在我与亲人分离的时候现出圆满,朗照天宇呢?这样的责备简直毫无缘由,莫名其妙。但恰恰是这份无理取闹,才更显情感之真切。

接下来,苏轼独有的豪情和乐观又开始起作用了,他在一遍遍思索月光的过程中,寻求到了人生的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看这月亮,虽说有圆有缺,但这些年来也未曾消失不见,它的圆缺是一个循环,一遍一遍地在夜空上演,从未改变,也无人能去改变。如若如此,那我们为何要为这必然发生的变化而感到伤心呢?同样的道理,人这一生,谁能一直陪伴你过一辈子、永远不分开?悲欢离合,是人生的常态,如同月亮的阴晴圆缺,都不是人能左右、改变的,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好悲哀、伤怀的呢?我想,此时的苏轼一定是想到了庄子讲述的那个故事,“鼓盆而歌”。妻子去世了,庄子并不感到悲伤,因为人的生死无非是天地间一股气的循环变化,气聚集从而形成生命,生命结束又弥散成为气,一切又重新开始了循环,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痛哭流涕的呢?你看,苏轼的人生境界就在这一番思索中得以升华,又在这升华中疏散了痛苦。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的苏轼不会想到,几年后他遭遇“乌台诗案”,被贬至偏远的黄州,内心的苦痛又一次沉渣泛起,无数次心碎肠断后,他也是用这样的哲思来宽慰那个支离破碎的自己:“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是暂时的,是“空相”,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宇宙的永恒和无限,我们才能从眼前的得失中解脱出来,真正抵达性灵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才有了这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代指明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希望这世上的人们都能平安健康,长长久久,哪怕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获得精神上的欢愉和释然。在经历了前面那么多关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困扰和思考之后,苏轼终于给出了答案:“但愿人长久”是突破时间上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打破空间上的阻隔,从中展现出苏轼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这句词也让我们想到张九龄的那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杜牧的那句:“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为什么说苏轼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这就是其中一例。苏轼将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更显博大胸怀。虽然这首词的序里提到“兼怀子由”,但他并没有将情感仅仅停留在子由一个人身上,而是放大到世上所有人的身上,再一次拓开人生格局,让世间所有的人都来共享这一份美好的祝愿。

每次读苏轼的《水调歌头》,都像是开怀痛饮了一杯烈酒,或像是放声高唱了一阙壮歌,能暂且涤荡心中块垒。但是,我毕竟不是苏轼,很难做到像苏轼那般从容、洒脱,也很难拥有如苏轼那般的豁达、超然。要不怎么说苏轼是千古难得一见的奇才,这首《水调歌头》乃千古咏月第一词呢!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抵达的境界。不过换个角度想,也许正是因为苏轼经历了无数次“破”而后“立”、“立”而后又“破”的精神升华,不断打破、重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才形成了这样伟大的世界观吧!有人说,人生可以分为三层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而每一段层次的跨越,都需要我们秉持“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修养吧!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将每两天推出一集,文稿全部原创。

下一集,我们讲解苏轼的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稿 严鼎

录音 严鼎

制图 张金香

统筹 孟滕玲 张金香

音乐总监 曾力佳

风雅·宋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