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物道 | 室内焚香除去杂秽之气

疫情当前,注意防护 -- 关注平台,在家阅读

关注我、关注我、关注我,一起阅读生活

匠心物道 | 室内焚香除去杂秽之气

不数红泥小火炉,青铜范出小形模。

提来缓缓随心便,趋到炎炎炙手无。

明清时期,暖手兼具熏香功能的手炉,是古人冬日里必备的消寒“暖具”。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中,都有描写使用手炉的情景。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六十八回,爱月儿“一手拿着铜丝火笼儿,内烧着沉速香饼儿,将袖口笼着熏热身上”,此处“铜丝火笼儿”即铜制手炉。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袭人在侍候宝玉时的描写:“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

匠心物道 | 室内焚香除去杂秽之气

女性冬天容易手脚冰凉,暖烘烘的手炉既能暖手疏血,又能熏香衣袖、襟怀,成为古代女子们怡然御冬,遣兴消寒的物件。

清人陈枚描绘嫔妃深宫生活的《月曼清游图册》中,冬三月,围炉博古、踏雪寻诗、寒夜探梅篇中,雍容华贵的嫔妃们都携有暖手用的手炉,乾隆曾作诗描写嫔妃们携炉的情景:

春信侵寻槛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

轻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

匠心物道 | 室内焚香除去杂秽之气

手炉的材质大多为铜质,周心孩《咏铜手炉》:“不数红泥小火炉,青铜范出小形模”其造型丰富多样,有长方形、方形、椭圆形;还有仿照自然界中花卉、瓜果的造型,如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等。

纹样、造型赏心悦目的手炉,还被文人雅士当作书斋清玩,是冬季几案上常备雅器。文人习惯称其为“袖炉”,明代文人比较推崇“倭制漏空罩盖漆鼓”, 明高濂《遵生八笺》“袖炉”条:

袖炉焚香携炉,当制有盖透香,如倭人所制漏空罩盖漆鼓熏炉,似便清斋焚香,炙手熏衣,作烹茶对客常谈之具。今有新铸紫铜有罩盖方圆炉,式甚佳,以之为袖炉,雅称清赏。

“倭制漏空罩盖漆鼓”乃日本莳绘工艺的阿古陀香炉,因形似阿古陀瓜得名。平安时代的贵族们用来给衣物薰香。阿古陀香炉分上下两部分,下为漆木做的瓜棱形炉身,称作火取母,内置铜钵或炉其表以绘为饰。上为铜丝做的网罩,称作“火屋”,网罩的纹样与炉身图案相呼应。

匠心物道 | 室内焚香除去杂秽之气

对香味极为痴迷的古人,暖手时手炉里要焚着各种香饼子,《金瓶梅》第四十回,潘金莲瞧了瞧旁边桌上,放着个烘砚瓦的铜丝火炉儿,随手取过来,叫:“李大姐,那边香几儿上牙盒里盛的甜香饼儿,你取些来与我。”一面揭开炉盖,拿几个甜香饼儿放在炉内。

牙盒(象牙材质的香盒)盛放的甜香饼儿,是各种香料调合制成的香饼子,是明宣德年间的名香,皇宫内府制作最佳,其味清幽雅致,在明代《猎香新谱》中有宫中内府的甜香方:

檀香四两、沉香四两、乳香二两、丁香一两、木香一两、黑香二两、郎苔六钱、黑速四两、片麝各三钱、排草三两、苏合油五两、大黄五钱、官桂五钱、金颜香二两、零叶二两。右入油和匀,加炼蜜和如泥,磁罐封,一次用二分。

匠心物道 | 室内焚香除去杂秽之气

隆冬时节,用手炉取暖时,在炉内炭饼上焚一枚香饼,既能给人融融暖意,又可怡情悦性。清人张劭《手炉》诗中也有描写手炉焚香:

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

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

“银叶飘香”即隔火煎香,是古人常用的焚香方式。把香饼子放置于隔火的“银叶”上,借助“银叶”下灰中炭的微烤,让香气徐缓散出。阵阵芳香,沁人心脾,使人情志条畅、身心愉悦。

古人很重视冬日焚香,在辟寒的暖阁中,香是必不可少的怡情之物,陆游《东偏纸阁初成》:“我亦联屏为燠室,一冬省火又宜香。”冬日万物寂寥,若焚暖香一炷,可满室生春。

匠心物道 | 室内焚香除去杂秽之气

在古人所用的香品中,专门有寒冬时焚烧的“暖香”。暖香多以驱寒祛湿的香料制作,像桂枝闻起来就感觉暖暖的,晚明董若雨《香医》中提到:“辟寒宜蒸桂屑又宜荔壳”,其还创作了一款名为“暖玉”的辟寒香:

以桂枝、荔枝壳、元参、零陵、白檀、丁香、枣膏、蜜汁,互而为辟寒之香,名曰暖玉。

桂枝、荔枝壳、元参、白檀和丁香的香气,可以创造出冬日里最跳跃热烈的气味,让人全身心的暖起来。

匠心物道 | 室内焚香除去杂秽之气

手炉取暖、焚香所用的炭饼相当讲究,要无烟、燃烧时间长,以“一饼焚烧终日”为佳,北宋欧阳修《归天录》中记载了一种清泉香饼“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灭”,此香饼非香料制作的合香饼子,而是用以炭末制作的炭饼。

经过特别制作的香炭可以燃烧终日,而且炭饼不能有任何异味,否则焚香时有损香气。沈立《香谱》中有去炭杂秽之气的“煆炭”法:

凡合香用炭,不拘黒白重煆作火,罨于密器冷定,一则去炭中生薪,一则去炭中杂秽之气。

匠心物道 | 室内焚香除去杂秽之气

炭饼除了要求洁净无异味、燃烧时间长,讲究的人家,还会把炭饼制作成各种造型,李商隐《烧香曲》诗中提到过兽形焚炭饼“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唐代宰相杨国忠家有凤凰造型的炭饼,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凤炭”条载:

杨国忠家,以炭屑用蜜捏塑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

杨国忠用白檀末当“炉灰”铺底,上置燃烧的风炭,也是取暖与熏香结合在一起。古代取暖之法随不及今时,但古人仍能把日子过的风雅惬意,王彦泓《续寒词》:

新团兽炭净无烟,雪压茶芽雪水煎。

一幅画帘遮不住,炉香香出角门边。

生活中有炉火与香气作伴,既舒适又温暖,让人身心俱适,冬天也不再那么难捱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