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印象:祭祀习俗

人们通常将“正月十七”,“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称为“鬼节”,做为亡故者的后代孝子贤孙,要有人在这天上坟,给亡故先人焚烧箔纸送冥钱,同时给坟上加把新土,特别是“清明”“十月一”更是封坟的季节,以此表示对先人的怀念。

父母双亡或单亲亡的出嫁闺女,尤其年轻些的,祭祀节必须回娘家,给故去亲人坟前烧纸送冥钱,若不回家上坟,就会招为非议,说这闺女不孝顺。

老年妇女丧夫,自己的闺女要来给爹 烧纸,需要招待,自己不需要回娘家。给娘家老人烧纸,在时间上要错开,做到两不误。

个别的临近的,早起上坟烧纸后,赶快回家,多数是当天早晨早去早回。这天,做为娘家人的兄嫂或弟媳要在家等待来烧纸的客人,热情待应。若从娘家不回来,会被认为是躲走了,背后人会讲无情无义,不顾脸面。

先人亡故没过三年的,来上坟烧纸的子女,特别是女子,抑制不住悲痛或有什么委屈,就会在坟前,当着亲人的坟墓,淋漓尽致的痛哭一场,若不哭,有人会说不孝顺!哭的越悲痛,孝顺的越很。

只要三年没过,每次上坟烧纸,都必须大声嚎啕痛哭,即便是不痛心,没泪,也要嚎哭出声来。因为没过三年,不兴烧哑巴纸。如果烧纸不哭出声叫哑巴纸。烧哑巴纸,下辈会出哑巴孩子。

过罢三年,再上坟烧纸哭不哭就无所谓了,想哭就哭几声,不想哭也没谁说短道长了。

上坟烧纸时,一般都该有娘家人陪伴,不论是嫂弟媳还是侄媳等女眷婿跟随。哭时有人拉,有人解劝,来回路上有人陪着说话,显得亲热。

若娘家没人或近亲族人不和,甚至不相往来,老闺女给爹娘烧纸上坟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孤独伶丁没人陪伴,也没有照顾,连饭也没人管。

年轻妇女回娘家烧纸还方便些,身强体壮,行走自如。年纪大些行走不便的,儿或孙们就设法安排乘载交通工具,保证成行,到姥娘家门上显露孝顺脸面,如不能成行,以后承落姥娘家人的数落吧。

以往有牲口的户,套着车,好主家坐骄车儿,牲口、车不全的就相互借用。凑在一块,你用我的车,我用你的牲口。顺路的可以捎带上,坐牛驴车走一程。没牲口又没车,又搭不上邻居的顺路车的,年青人有力气,推上木轴独轮小车,让老人家坐上推着走,也得满足老人回娘家烧纸的愿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了胶轮车,轻便了许多。到世纪末,逐渐增添了三马车,摩托车,走亲戚烧纸方便多了。如今还有的坐汽车。更有老年妇女,自己走不动还不忘给父母上坟烧纸,就指派自己的儿子或闺女去,给她(他)姥爷老娘烧纸。

姥娘家是“绝头户”的外甥,居住又很不远的,就在正月十七傍晚时,带上铁锨,腊烛,冥纸,到其姥爷姥娘坟上,添几锨土,点上腊烛,焚纸上香跪地磕头,之后赶忙回家,再给自己的祖茔送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