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风水与自然(阴阳地理风水全书)

自古以来,阴阳概念就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中国人的这种特别的世界观,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风水也未能除外。可以说如果没有阴阳学说的指导,就不会有中国古代的风水思想和风水文化。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用以认识自然和阐释自然现象,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中,看到日来月往、昼夜更替、寒暖晴雨、男女老幼等种种两极现象及变化,便很自然的产生了阴和阳这两种观念。西周时代,阴阳观念发展成为包含朴素辩证法的阴阳学说,它的集中表现就是《周易》一书。全书是以阴阳两种符号构成的。《庄子.天下》篇说: \"易以道阴阳。\"完全符合《周易》的实际。他们认为天地、日月、昼夜、睛雨、温凉、水火等运动变化,都是由构成世界万物的气在运动过程中合二为一的结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并由于阴阳的结合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阴阳论成了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之一,所以《素问.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极其简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的产物。宋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一书中曾以最精练的文字对此加以概括和总结: \"无极无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根基,分阴阳,两仪立焉。阴阳谐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气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炒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在古人眼里,阴阳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阴阳互含,说明阴阳是互相包含的,阴阳作为事物对立面的关系不是绝对的,阴极生阳,阳尽至阴,在对立中达到平衡,且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就是这个意思。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一般说来,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亢进的、统属于阳的范畴;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衰减的、统属于阴的范畴。《素问.阴阳离合论》说: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可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一个,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规律。

阴阳风水与自然

二、阴阳学说在风水中的应用

风水学家深谙阴阳之道,将其运用于风水学,把山称为阳,水称为阴,山南称为阳,山北称为阴,水北称阳,水南称阴。于是,地形要\"负阴而抱阳,背山而面水\"。风水学中,把温度高、日照多、地势高等统称为阳,而温度低、日照少、地势低等统称为阴。从生活的经验中人们体会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因而风水师选择必\"相其阴阳\",寻找\"阴阳合和,风雨所会\",阴阳平衡的风水宝地,只有这些地方才能\"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才具备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环境物质条件。可见风水学中的阴阳相地,是一种直观体验的总结和总体思辨的结果。它包含了选择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生态、景观等诸要素,并以传统哲学的\"气\"、\"生气\"、\"阴阳\"等概念来阐释其好坏吉凶,确定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生息,如此而已。

阴阳是风水之祖,讲风水龙脉必须讲阴阳。一阴一阳,相间而成,这样才不呆板,显得有生气。为什么要分阴阳?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相互对立的事物,用阴阳来反映这些相互对立的事物,是符合大自然客观实际的。此外,阳代表生,阴代表死。人当然是喜生恶死,喜阳恶阴,所以局要阳,水口要阳,一切龙砂穴水无不要阳。于是《老子》最先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环境选择观念。

所谓\"负阴抱阳\"有两层意思: 一是背负高山,面对江河,与《管子》讲的建都条件完全一致。二是背北向南,即坐北朝南,争取充足的阳光。以后,\"负阴抱阳\"就成了风水的一条基本原则。

风水学家主张,山、水虽二,但表示一阴一阳,须臾不可分离。山无水不变,水无山不合。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山主人丁,水主财禄。其实只有山水配合,环境才美,环境生态才好,人类居住起来才会感到舒适。

阴阳风水与自然

三、风水与自然阴阳方位的选择

在中国古代,阴阳的本义,乃指日光之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万物都有背阴和向阳两个方面。在《尚书》中,阳字六见,阴字三见,均为分别使用。其义,阳字大多解作山之南,如岳阳、凤阳、衡阳、华阳、岷山之阳等。阴字或为山之北,或以\"暗\"作解。如\"南至于华阴,惟天阴骘下民\"等。

现在的工具书,也作如是解。所谓\"山之北、水之南皆曰阴。\"\"阳,太阳,阳光;山之南或水之北。\"这个说法,就南北方向而言是有道理的,但就东西方向而言又是不完全的。事实上山之东水之西亦为阳;山之西水之东亦为阴。即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的时候,面向太阳的东山坡和西水岸为阳;背对太阳的西山坡和东水岸为阴。在太阳升至最南方的时候,面向太阳的南山坡和北水岸为阳;背对太阳的北山坡和南水岸为阴。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方位是以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候的\"朝阳\",以太阳升至中午的\"正阳\"方向为准的。依此为准,能够接受到阳光的山坡和水岸为阳,接受不到阳光的山坡和水岸为阴。若以平原上某地而言,其阴阳方位之区分,与山脉之阴阳相同。

基于农业自然文化,源于建筑实践活动的中国风水理论,以背山面水、向阳方位为最佳的自然方位。就方位而言,所谓的背山、面水,就是既位于山之阳又位于水之阳,二者都是向阳方位。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古代乃至远古时代的房屋建筑,大都采取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之方位,即在东、南方向开门。这正是该地区较好的自然方位。在中国所处的地理经纬度上,又以坐北向南的自然方位为最佳。这种房屋在冬季的时候,由于中午的太阳偏低,阳光可以较多的进入室内,有助于提高室内的温度;在夏季的时候,由于中午的太阳偏高,以及房屋出檐的遮挡,炎热的阳光不至于直射到屋里。因而坐北向南的房屋,可以收到冬暖夏凉之效。在北京一带,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有钱不盖东西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说法。如何选择最佳的自然方位,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中许多的论述,即便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