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签诗」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前言:

目前,能追溯到【签诗】最早最完整的资料,所能找到的,是在日本东京浅草寺的签诗,出自南宋「天竺寺观音灵签」。南京城附近的天竺寺,在几十年前已经被破坏了,只剩天竺寺观音灵签还在海外寺庙里流传着……

古代的「签诗」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而关于「签诗」最早的故事,则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正与后唐对峙,就在局势对前者不利之时,前蜀统治者王衍想改变蜀国即将灭亡的命运,遂成立宫廷进香团,带领后宫团队游山玩水,求神问佛。

从道观到佛寺,从看相到求签,不管什么活动,他都带着后宫的太后太妃们一起参拜,还顺道收了几个妹子做后宫。为了预测国运,他亲自跑到当时四川最有名的张恶子庙,也就是后来的文昌帝君庙抽签。

在王衍的时代,文昌帝君还叫做张恶子。在四川的传说中,是一位与蛇有关、等同于蛇神化身的神明。

古代的「签诗」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到了宋仁宗时期,朝廷敕封张恶子为梓潼帝君,后世大众把他跟东晋的蜀王张育合并为同一人祭祀。又因为后世考生多向其祈祷考试顺利,使得梓潼帝君慢慢演变成庇护考生的神明,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文昌帝君。

不管如何,王衍为了国运去庙里抽签,得到了「逆天者殃」四字,然后他就被灭了。这个故事就是签诗最早的故事之一。

从这个短短的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庙里已提供「抽签」的服务,无论贵族或平民都可以使用。当时签诗属性并非现在近似唐诗的四句签诗,而是以短句或四字为主。

古代的「签诗」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签诗是从何时开始被人们当成占卜的工具使用呢?

这个问题虽然极具争议,但是从文献中追本溯源,在汉代《说文解字》中已经出现签的存在:「签,验也。一曰锐也。贯也。从竹签声。」说明古人以竹子制成签来占卜,了解神的旨意,判断吉或凶,「签」字指占卜的结果得到应验,能证实吉凶。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古人很早就用抽签来占卜吉凶,但是当时的签上未必有文字。

所以根据文献记载来看,可能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才出现有文字的签,签诗开始有了更复杂的形式,宋代释文莹《玉壶清话》里有个故事这么描述:

宰相卢多逊,生于曹南一地,年幼时,他父亲带他到云阳的道观读书。他和其他小朋友在一座废弃神坛念书时,发现神坛有一个古签桶,出于好玩,每人都抽了一支签测吉凶。卢多逊小朋友表示:"我不识字,看不懂。"然后就把签带回去给他的父亲解读,上面写着:「身出中书堂,须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终为蓬海客。」他的父亲读了相当高兴,认为这兆头很吉利,于是保存此签。后来卢多逊果为人相,过后失势,是因为派遣名为赵白的小官,私下与秦王赵廷美勾结,事发之后,卢多逊逃至南方。当年他正好五十二岁,在朱崖过世,果然与当年签诗所预言的一字不差。

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签诗已经以五言诗形式出现,文字较为文雅,仿唐诗的形式和题材,摆在庙里作为签文,给群众占卜吉凶使用。

古代的「签诗」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神明降乩跟签诗的起源有关?

另有一种说法是签诗出自隋唐五代的「降笔」,也就是神明指示的乩文。

大致情形是这样的:某科技业工程师一表人才,可惜没有对象。其母非常烦恼,所以去庙里恭请神明显灵,乩身被神明附身后,开始以鸾笔(乩笔,有时神明是用轿杠、碟子、扫把等工具表示旨意),在沙盘上写出神明指示的文字或其他符号,传达神明意见。当然,因为大家都看不懂神明的鬼画符文字,所以还需要「副鸾」或读乩人员,来解读神明的旨意。

宋代储泳在《祛疑说》提到,民间俗称降乩的方法实在太多了,仪式看起来愈繁复就愈神秘,其笔迹看起来愈简便就写得愈快,受其迷惑而盲信的人很多。这其实只是鬼画符的伎俩而已,因为有人以此谋生,才故意不让别人知道他们写的到底是什么,好以此担任神明的代言人。

到了明代,关于庙宇灵签的记载更为广泛,生活各类大小事件,不管是出门考试做生意,还生男生女都可以求签。

古代的「签诗」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徐霞客与签文的故事

像是明代知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身兼文学家的徐霞客,一辈子都在旅行。但旅行不只迷人,也充满挑战。他一生多次遇劫,甚至还遭遇强盗。情况危急,徐霞客与同乡们相继跳船逃走,最后同乡艾行可罹难,遗体始终没有下落。

因为遇到盗匪的经验连一次都嫌太多,徐霞客对于后续的旅程犹豫不决:到底是从荆州府走,还是从粤西走呢?又因为遇到盗匪,旅费被抢光了!该跟谁借钱,谁会借我呢?从荆州府走,就可以找在荆州府任职的奎之叔叔求借费用了。可是从此地到荆州府城,需要走半个月,万一发生什么事情怎么办?

结果这时艾行可的遗体竟然找到了!一问之下,原来艾的弟弟去庙宇求签,依照签诗所示,在某水潭边终于发现了艾行可的遗体。徐霞客大彻大悟:时事变化不可预知,所以让神来替我裁决吧!求签之后,得到从粤西走为大吉的指示。

徐霞客又将向哪位朋友借钱的事交给神明裁决,结果神明表示:都借不到!(嗯……想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此后,每当徐霞客迷失人生方向的时候,都会求签交由神明决定。

古代的「签诗」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明英宗正统年间编纂的《正统道藏》,收录「护国嘉济江东王灵签」、「四圣真君灵签」等更早的签诗目录。从目录来看,当时签数非常不固定,签诗的格式也不统一,比较特别的是当时已经有梓潼(文昌签诗)跟城隍签诗。

《正统道藏》中也提到四圣真君灵签,大约完成于北宋之后,有签诗四十九条。签诗格式均为四句七言,下附「圣意」跟释文。释文各条分别说明签意之吉凶祸福,并指示求签者趋福避祸之法。求签者需先启告四圣真君(即天蓬大元帅真君、天猷副元帅真君、翊圣保德真君、真武灵应真君),然后据签语占问吉凶祸福。

一说起天蓬大元帅真君,让人联想到《西游记》的天蓬元帅猪八戒先生。其实天蓬元帅原是北斗七星的星宿神明,被《西游记》作者套用,导致大家误解天蓬元帅是猪八戒。唐宋时期民间曾经流行诵念《天蓬神咒》,认为可以保平安,所以从四圣真君的签诗里,也反映了唐宋时期的信仰影响。

古代的「签诗」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在名著《红楼梦》中,也有提到签诗

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写到,王熙凤病重,常梦见死去的秦可卿,凤姐为此特地到散花寺做法事。她在寺里面抽签时,抽到一支上上大吉签:

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

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行人至,音信迟,讼宜和,婚再议。

而这首签诗的巧合让王熙凤大吃一惊。在第五十四回时,贾母请来的说书人,曾经讲过一个凤求鸾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叫王熙凤的公子,故事属性从他求娶佳人开始,到衣锦还乡后结束。贾家人包括宝玉都认为这签诗很好,只有薛宝钗认为签诗似乎另有隐语,后来王熙凤结局果然是一桩悲剧。

《红楼梦》知名的特色之一,便是曹雪芹擅长使用隐语及伏笔,化用唐代罗隐的作品在签诗里,用来影射凤姐机关算尽,一切成空的下场,原诗如下: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签诗暗示主角们往后的命运,影射王熙凤未来的结局,虽是衣锦还乡,却是以殓衣裹体,送返故乡。

明代以后,印刷术和纸张普及,信众希望能将神明的建议之语带回参考,庙方为方便信众,开始将签诗号码写在签上,放入竹筒,由信徒徐徐摇出,再对照号码索取签诗,签文多半统整为一百支整数,或六十支甲子之数。

古代的「签诗」文化,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结语:

近代签诗除了签文,还附加了包含八卦卦象、古人故事、吉凶判断、询问事项的综合评析(例如功名、生意、婚姻等),里面集合《易经》、历史典故和民间戏文等各种国学于大成。

关于签诗的记载来看,古人相信,只要人生出现了无法自己决定的状况,求签就对了。毕竟,没人知道到底哪条路才是对的。

事实上,所谓占卜签诗,大多都是古代的封建迷信活动,到了今日更多的只是一种传统文化。史料文献里虽然记载过某些应验的签诗,但都只是巧合。所以对于签诗,我们并不一定非要求个真伪,将其纳入传统文化之中便可。

参考资料:

《正统道藏》

《说文解字》

《祛疑说》

《玉壶清话》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