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抗战“三卿”之——张冸卿(禹城抗战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在禹城县第八区有三位著名的共产党人,因他们的名字中都有“青”字音,故在当地有抗战“三卿”的说法,他们就是王汝清(王克寇)、于曼青和张冸卿。

王汝清(王克寇)和于曼青(于春溪)二位英烈深为禹城人民所熟知。而张冸卿则鲜为人知,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抗战时期,他多隐秘地利用自己的灰色身份、社会地位、影响力和出色的应变能力,在禹城、齐河、济南等地从事党的地下统战、情报工作。

(一)隐秘战线灰皮赤胆

张冸卿:(1906—1962)原名张连芹,字冸卿,抗战时期改名为张世昌,禹城市李屯乡水寺村人。自幼接受私塾教育,聪明好学,写就一手好字。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秘密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早年曾在辛寨镇小刘村教书,担任过本村村长和禹城八区小纸坊乡(相当于管区)乡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期间,王克寇、于曼青、杨健等多次在其水寺家中秘密召开会议,商讨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开展武装斗争等事宜。

1937年11月,中共禹城县委在禹城八区连五高村成立后,党组织利用他和李惠民的老亲戚关系,秘密派遣他到李惠民部,后负责后勤事务。

1938年,他亲自参与调解莒东红枪会和莒西民团之间矛盾,成功实现双方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目标。

1939年2月,李惠民被消灭后,他同党组织参与对顽匪李连祥部队的整编工作,建立了以禹城八区为中心的齐、禹、茌边区根据地。

1939年6月,王克寇、郭金岭等抗日家属被顽匪王金祥抓捕,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敌工部长王建(又名杨建)一道,通过金钱赎回等手段,营救成功。

1940年,抗日战争更加艰难,他的党员身份暴露后,被迫转入济南、齐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不畏艰险多次为党组织获取物资、搜集情报。

1942年前后的两年时间里,日伪军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其家庭遭受迫害。全家被齐禹县抗日政府接到齐禹根据地之莒镇任庄居住。

1947年左右,张冸卿调到冀鲁豫第六军分区司令部联络处工作。

1949年左右,他调到平原省工作,负责军队治安和安全教育等工作。平原省撤消后,调北京国家冶金部工作。期间曾被派驻包头,参与包头钢铁基地的建设。后积劳成疾,于1962年阴历8月19日病逝,享年56岁。

(二)三次遇险命悬一线

水寺村人常常谈起张冸卿三次遇险的事迹,都说他命硬、命大。

水寺村地处抗日游击区的边缘地带,敌情复杂。李朝生杂团势力为了更好地监控革命力量,常常在村中安插奸细。

第一次遇险:张冸卿回水寺探家,睡到半夜,突然不远处传来一声枪响。他立即穿过暗设的夹壁墙,藏在邻居张玉仓家的红薯窨子里,天明后方才脱险。张冸卿后来得知,是杂团李朝生派了几十号人来逮他,搜寻未果后,抓走了院中青年张润之,牵走了院中张德之的大黄牛。后经村长拿钱打点并作保,才要回了大黄牛,释放了张润之。

第二次遇险:一年冬天,因家中有急事,张冸卿天黑时分潜回水寺村。李连祥接到密报后,安排张大屯据点的吴春阳派兵来抓。那天晚饭后,张冸卿悄悄地去了后当街,找自己的老朋友村长张胜武聊天。多年挚友久别重逢,张胜武略置薄酒,俩人在屋子里偷偷地边喝边聊,直至深夜。子夜时分,吴春阳的匪兵包围了张冸卿的院落,一夜搜查未果。杂匪的狂吠之声,惊跑了还在喝酒聊天的张冸卿。事后,水寺村人开玩笑说:一群蠢羊(春阳),白折腾了一宿,也没耽误“冸卿”喝酒。

第三次遇险是在济南:党组织派遣张冸卿和张怀正在济南从事物资采购和情报工作。张冸卿的抗日行踪不小心被日军密探发觉。那天,张冸卿前脚刚出门一会儿,鬼子就进了他租住的院落,抓走了和他同租一个院子的张怀正。张怀正被抓后,受到严刑拷打,但他咬紧牙关,始终咬定自己是个买卖人。时间不久,鬼子也发觉抓错了人:张冸卿体型偏胖,而张怀正体型瘦削,该抓的是个胖子,结果抓成了瘦子。张怀正后被释放。后来这件事传到了齐禹根据地,根据地的战友开玩笑说:别看冸卿同志是个胖子,更滑,更不好逮。

(三)心系革命招募才俊

1947年左右,张冸卿调到冀鲁豫第六军分区司令部联络处工作。这时第六军分区所在的老解放区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了革命的发展,张冸卿冒着生命危险,几次回乡招募青年才俊参加革命,先后将本村优秀青年张培滋、张玉璧(张子英)和张东洲等送进革命队伍。

张培滋:出生于中等农民家庭,曾就读于平原师范和济南立达中学。1947年2月经张冸卿介绍,进入冀鲁豫第六军分区军政干校学习,后随军南下到达贵州,建国后任总后勤部军械司司长(副师职)。

张玉璧:后改名张子英,曾在济南读中学,其父是张冸卿的挚友水寺村老村长张胜武。1947年随张冸卿在冀鲁豫第六军分区参加革命,建国后从事教育事业。

张东洲:张冸卿之子,曾在聊城读中学,后随父参加革命。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曾任广州海洋地质局秘书科科长等职,离休后享受处级干部待遇。

水寺村当年仅有的三位青年知识才俊,就这样被张冸卿及时地送进了革命队伍。此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改变了三位知识青年的人生命运。

(四)公正无私清正廉洁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张冸卿在北京单位上主管后勤。他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公正公允。他自己管着食堂,饿得也是全身浮肿。有些人劝他,多分一点,或者私下都拿一点,都被他严词拒绝。

多年的艰苦斗争和革命建设,使其积劳成疾。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为了不再耗费公帑,不再给单位添麻烦,他选择放弃治疗,回归故里,从北京回到了老家——禹城水寺村。他坐在老家的圈椅上,慢慢地看着夕阳,回味着自己的一生。

(五)选择信仰浩气长存

张冸卿出生于富裕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是水寺村的村长。他有文化,有社会地位,有幸福的家庭。在有些人看来,他本不该革命,本不该和小自己十来岁的王汝清(王克寇)、于曼青(于春溪)等搅在一起。面对黑暗的旧社会,面对天下苍生的水深火热,他抛弃了个人幸福安逸的生活,选择了信仰马列,选择了革命,并终生为之努力奋斗,披肝沥胆,孜孜以求,虽九死其尤未悔。

张冸卿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清正廉洁的一生。他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信仰。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活在水寺村人的记忆里。英雄已逝,浩气长存。

张剑迟:山东省禹城市水寺村人,中共党员。工作之余喜好家乡人文轶事的搜集整理加工。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