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的三大禁忌

秋季已至,大家亦感觉早晚已有秋意。现提供一文,细说秋季养生三大禁忌。

一忌贪凉

秋季养生的三大禁忌

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是脾胃病高发季节,特别是溃疡患者更易复发,因此这个时节应格外注意调整脾胃,尤其是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在饮食方面,立秋后人们不宜多吃寒凉食物或生冷不洁的瓜果。所谓「秋瓜坏肚」的民谚就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因此,专家提醒人们,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进食油腻食物。

除此以外,为了增强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抗寒能力,很多人都习惯在秋季进行户外锻炼,并根据「春捂秋冻」的原则,在秋季尽量少添衣物。专家认为,「秋冻」自有一番道理,但人们切不可过于贪凉,秋天的早晚气温较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运动时应在身体发热后,才能脱下过多的衣服;运动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二忌过燥

秋季养生的三大禁忌

秋季气候日渐干燥,会使人皮肤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有些人还会出现毛发脱落增多,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症状,俗称「秋燥症」。如果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从而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这一时节往往会症状加重。

所以在秋季要特别注意养阴润肺。从中医角度来看,除了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以外,人们可以选用一些具有养阴润燥功能的保健品和中药来调养身体,比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西洋参性味苦、微甘,有补气养阴、清虚火、生津液的作用,适用于气阴不足、津少口渴、肺虚咳嗽、虚热烦躁等症;沙参养阴清肺、益气;麦冬、石斛、玉竹等均有滋阴润燥功效 。

一般而言,药补不如食补,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荠、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润燥功效的水果,或者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米、花生、鸭蛋、菠菜等食品,还可以自制诸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这样的饮品,同样可以达到滋阴润肺、 止咳化痰的效果。

三忌乱补

秋季养生的三大禁忌

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但进补并非「乱补」,因此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更不要虚实不分就滥补一气。一位老中医告诉「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则不宜用补药。」同时,虚病还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因此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进补时还忌讳多多益善,因为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物以稀为贵,人们在选择补品的时候一般崇尚「越贵越补」,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比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没有什么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专家提示,凡食疗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适应症,因此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另外,在立秋当天,北京、河北一带的民间流行「贴秋膘」。理由无非是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贴秋膘』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儿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贴秋膘』的民俗往往使人们误以为「秋补就是肉补」,其实不然。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现代营养学的观点认为,饮食清淡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已成为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养生的关键是习惯,秋季养生格外要求人们在起居上做到早睡早起勤运动。从中医角度讲,「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能够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加强防寒锻炼,可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