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么科普 宝宝取名小常识

么么科普 宝宝取名小常识

么么科普 宝宝取名小常识

说到起名,有些人可能会撇撇嘴:“不就起个名字嘛?翻翻字典随便找俩字搭上不就得了?”事实上,起名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给宝宝起名字讲求名字与姓氏组成的字义和字形合宜、浑成、典雅;声音叫出来朗润、响亮。想把名字起好还是要有一定学问的。下面,我们就跟大家谈谈起名的“注意事项”。

1.宝宝起名忌用不吉字:

名字要有一定的内含,这是中国人取名的传统。起名字应尽量使用吉祥、美好的字眼,避免那些字义和寓意都不吉祥的凶字,如:病、贫、死、疯、凶、血、伤、夭、亡、损、恶等等。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不相信名字里使用了凶字,就会给人带来厄运,但在人际交往中,名字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名字,未见其人,只闻其名,就能给人留下美好的想象,而一个不吉的名字,首先就会给人带来不悦的感觉,有可能会导致宝宝在未来的竞争中错失良机。

例如:你要是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就不妨让他叫韵生,意为他是在乐声中孕育的。如果您想让孩子长大当海军可以叫他龙海,希望他像龙一样在海上驰骋。

给女孩子起名,最常见的是以美为内涵的名字。现在女孩子靠本事成名成家的大有人在,应变把女孩子摆在与男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在取名字时开拓新的思路。

2.宝宝起名忌用太俗的字:

有些太俗的字,因使用的人过多,既没有特点,又容易重名,而重名往往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所以,在给宝宝起名的时候,也应尽量避开俗字。如《北京晨报》上登载过一则消息,光北京市叫“王涛”的,就有上万个。

3.宝宝起名忌用不雅字:

一个雅致的名字,会给人增添一种特别的气质,尤其是当雅致的名字正好和本人的气质相吻合的时候。比如一个身材修长的女孩子叫娉婷,会令人感到和谐、美好。而不雅的字,则会引人发笑,甚至厌恶,如:猪、狗、驴、脏、胖、傻、呆、苯、蠢、畜等等。

中国旧时农村有用低贱丑陋字给孩子命名的习俗,如给孩子起名“狗蛋”、“大傻”等,认为“贱名长命”。 狗虽然是很可爱的动物,但若用“猪、狗”来形容或称呼人,仍会被视为含有轻蔑和侮辱的成分。在现代文明的城市,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起名,会招致旁人嘲笑,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树立,给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是应该摒弃的风俗。

4.宝宝起名忌用冷僻字:

名字是让别人叫的,这就得考虑别人是否认识的问题。有些人的名字特难认,连学校的老师都得查字典。有些人给孩子取名时翻“康熙字典”,觉得给孩子取名越深奥越好,越生僻的字越高深,拣难认的字用,以追求名字的深刻含义, 其实不然,生僻的字不一定有深刻的含义,而生僻的字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好认,有时还不好写。

名字过于生僻,会带来不少麻烦,首先就是别人不认识,念错了就可能闹出笑话。而且如果一个小孩儿的名字笔画太多,孩子写名字的时候就费劲了。 给孩子取名字要用规范字,不能用自造的字,过去有人用自造字取名字,可如今是计算机时代,计算机里没有自造字,会带来不少麻烦。

在计算机广泛使用于各行各业的现代社会,使用冷僻字会给宝宝未来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宝宝上学的时候,会时常遇到老师点名时读错音等令人尴尬的场面:办理户口、身份证、出国护照等证件时,也可能无法打印出相应的字,所以非常不适宜用作名字的字如:遄、炱、芏、氍、蠡等。

5.宝宝起名忌用丑坏字:

给宝宝起名时,应尽量选用健康的字眼,避免一些病态的丑坏字,如瘤、痈、癞、痢、聋、瘸等形容人身体伤残、病痛的字眼。如果用这样的字作名字,尤其是本人身体确实存在这样的缺陷,会时刻提醒自己和他人注意这种缺陷和病痛,给人无形的压力,难以产生美好愉悦的感觉。

6.宝宝起名忌用嫌疑字:

因为我们汉语有谐音特点,有些字组成词之后,在读音上容易让人产生不祥、不悦或滑稽的联想。有的人给孩子取名字,不讲究含义,这无可厚非;可有时因为不讲究,造成名字的含义不妥。起名字不但在字意上不能有歧意,语音上也不能有歧意。如:方思(方死)、吴清(无情)、苟雄(狗熊)、胡立(狐狸)等等。这些字和不雅字一样,都容易使孩子遭到嘲弄,甚至导致与他人的矛盾和摩擦,也是应该竭力避免的。

有位民警给我讲了个笑话,说是有个老太太来到派出所,给新出生的孙子上户口。老太太说给孙子取的名字叫杨伟,杨伟和阳痿同音。

7.宝宝起名忌用太多的字:

近几年,有些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时力求标新立异,甚至出现了一些字数非常多的长名字。中国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对外公布的一项最新姓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汉族户籍人口姓名,以2字姓名和3字姓名居多,但也存在一些超长姓名,最长的姓名多达15个字。该中心负责人呼吁公民在给孩子取名时,不能一味追求姓名的独特与个性,而忽视了姓名的规范化。

么么温馨提示:

在信息化时代,一个不规范的名字,不仅不利于信息传递,更无益于沟通和交流,所以给宝宝起名字请避免以上这些“注意事项”的发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