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的专业收藏知识,懂了,你就是民间的第二个马未都(古钱币收藏与市场价格)

古钱币的专业收藏知识,懂了,你就是民间的第二个马未都

四出

四出是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称四出文四出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到周围各地:~活动。

下缘

指铸币下方近边缘部分。通常用于对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及铜币的形制描述。

上缘

指铸币上端部分。通常用于对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及铜币的形制描述。

花星

中国晚清金银币及铜币上所镌星纹。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长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及圆点星等多种类别。通常镌于铸币正面中央及背面,背面侧面两侧,是区分铸币不同版别的重要依据。

八吉祥征

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指八种佛法器,既散盖(宝伞),金鱼,吉祥瓶(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简称伞,鱼,瓶,莲螺,结,幢,轮。其名目暗喻有关佛教教义。伞盖寓意佛之净德覆盖。

日月图案

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达赖与班禅之象征。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改革宗教时弊,创立黄教(格鲁教),后为西藏社会势力最盛教派,黄教最大活佛传承达赖,班禅2系,正式封号皆始于清。

忍冬图案

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即忍冬草,相传为生于雪山之仙草,《涅磐经,二十七》载:“雪山有草,名为忍冬,牛若食者,则出醍醐”。

八瓣莲花图案

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暗喻佛教术语八叶莲台,指佛经所栽胎藏界曼陀罗的第一院中台,“中央为6日,四方之八叶为宝生,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之四佛,普贤,文殊,观音,弥勒之四菩萨,合为九尊。

古钱币的专业收藏知识,懂了,你就是民间的第二个马未都

古钱币的专业收藏知识,懂了,你就是民间的第二个马未都

古钱币的专业收藏知识,懂了,你就是民间的第二个马未都

五色旗

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5族共和,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起悬挂全国,至1927年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嘉禾图案

国民时期银币常见图案之一。始用于民国元年(1912)所铸孙中山侧面像开国纪念币。镌此图案旨在“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务农之本”。

游龙

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形作游动状得名。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曲须龙

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须作弯曲状得名。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大尾龙

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系“宣统3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中特殊种类。因龙尾特大而得名。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之版别区分。

反龙

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正“S”形,故名。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短须龙

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须稍短而得名,与长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长须龙

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须稍长而得名,与短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大清龙

中国晚清机制金银币及铜币中最常见龙图之一。因铸币正面镌“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而得名。

户部

中国封建王朝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源先于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2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3国至唐称“度支” “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

厂平

清代吉林省所用银两衡量标准。也称吉平。厂平1两是35.86克。

湘平

清代及民国前期湖南等地所用的银两衡量标准。后左宗棠率军入新疆定阿古柏叛乱后,当地亦有使用。湘平1两是36.13克。

1900年(光绪26年),清政府改用白银征收东南各省漕粮所用之银两衡量标准。后渐为民用,各地标准不同,一般冠以地名,如苏漕平,申漕平等。申漕平即上海漕平,1两是36.65克。

关平

即“海关平”,近代中国海关收关税时出纳银两所用衡量标准,关平之役起于中外通商,见之于正式条约规定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关平两是 37.7994克。1930年2月,国民政府以海关金单位取代之。

库平

清政府收征租税,出纳银两所用衡量标准,订立于康熙年间,1908年清廷度支部拟订统一度量制度,规定以库平为权衡标准。库平两为37.301克。

银圆

是大型银质铸币通称,也称“洋钱”“洋钿”“花边钱”“大洋”等。15世纪末始铸于欧洲,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鼓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清乾隆58年(1793),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投放。

银色

也称成色,指贵重金属铸币,金银条块饰物器物的金属纯度,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各国对贵金属铸币均有法律规定,如国民党政府于 1933年公布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即规定每枚银圆重量为26.6971克,含纯银23.493 。

纹银

也称“足纹”,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清廷规定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其他银两均须按成色折合计算。纹银成色是.935374。较近代中国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所以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

银两

指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清又见有实,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记帐货币,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

银本位制

指一种以银为本位货币制度。中国实行银本位制由清政府于宣统2年(1910年)4月颁行之《币制则例》始。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

传世品

即流传世上未经入土的钱币,表而颜色一般呈棕黑色或深黄色,较光亮,有的有一种透明感。

铢砂斑

指银质或含银量高的钱币,表面常出现带棕红色的斑点或斑块。

水银古

出土古钱表面折出一种银白色的结晶体,带粒状。

对子钱、对品钱、对钱

在我国悠久漫长的货币文化长河里,涌现出大量展现东方文化显著特征和中华民族思想价值的钱币浪花。早在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出现的“对子钱”,则是我国泉坛上彰显华夏文明的一棵奇葩。所谓“对子钱”。

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 。

阿堵物

即钱。“阿堵”为六朝时口语“这个”意。时人王夷甫因雅癖而从不言“钱”,其妻故将铜钱堆绕床前,夷甫晨起,呼婢“举却阿堵物” ( 搬走这个东西 ) ,仍不言“钱”。后人遂有以“阿堵物”戏称钱者。

制钱

明清两代按本朝法定的钱币体制由官炉铸行的铜钱,概称“制钱”。以此区别于前朝历代旧钱及本朝的私铸钱,并对旧钱、私铸钱进行取缔和制约。如“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官铸钱均属制钱。

省陌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数 ( 八十字 ) 之钱充作百文行使更称“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为百,后更为减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为“佰”的;实质是金钱交往中政府对百姓或富者对穷者的一种盘剥现象。

足陌

“陌”与“佰”、“百”通。钱币交易中每吊钱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谓之“足佰”。 短陌 意与“足陌”相对。以不足一百之数充作百文行使,俗称“短陌”。旧时一般短陌定数以八十文为陌。

小样

与“大样”相反。同一年号及等级的钱因铸地、炉次不同,所出钱较正常钱径小 0.1 ~ 0.2 厘米,则为“小样”钱。如“小平小样”、“折二小样”。大、小样几乎各类钱都有,不胜枚举。

大样

同一年号和等级的钱因铸造地点和炉次不同,出炉后较正常钱径大 0.1 ~ 0.2 厘米者,称“大样”钱。如系平钱即叫“小平大样”,折二钱则为“折二大样”。

钱树

指一炉所出因未曾錾切而与槽铜连成一体的一串钱,看去仿佛枝叶对称的小树,状如“ ”,故称“钱树”。存世有“祺祥通宝”钱树等,极为珍罕。

寄廓

或曰“挤廓”,指面文与穿廓挤靠得很紧者。如刘蜀“直百五铢”,元蒙文“大德通宝”、汉文“天历元宝”等均属寄廓钱。

离廓

钱文不与穿廓相连,而且离得较远者,曰“离廓”。如元代“元统元宝”小钱即为典型之“离廓”。

接廓

钱文笔画与穿廓相连以致重合者,曰“接廓”。如“北魏“永字五铢”“永”字下部一撇一捺、“安”字头上宝盖均与穿廓相连重合而为一;北齐“常平五铢”“平”字上横即与穿廓重合,此类现象均属“接廓”或“借廓”。

倒书

钱文中有一二字倒写,或面文正书、背文倒写者,均称“倒书”。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钱中较多见。如“天朝通宝”背文倒“永”“光绪通宝”合背铸倒书等。

并脚

钱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并脚”。如越南“明命通宝”之“美号钱”中即有“亲老长幼”等背文均为并脚。

聚头

钱文四字头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聚头”,以厌胜钱文多见。如八卦钱等。

隐起文

钱文因浇铸不匀致笔画高低不平,低处“隐”没,高处突“起”,遂称“隐起文”。如“嗣统通宝”中即有典型隐起文者。

缩水

钱文中有三点水旁 () 的字,其三点靠得很近,仿佛收缩起来似的,俗称“缩水”。如“淳化元宝”中即有“淳”字三点水缩得很紧的钱,通称“缩水淳化”。 点建 钱文中建字旁“”上出现一点,形态近似走之如“ ”字,即称缩水。

左挑

一般指隶书钱文中“元”字第二笔的起势,若起笔向上挑起成“ ”状的为“左挑”。如起笔不挑而收笔挑起如“ ”状者为“右挑”。如“开元通宝”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别;亦有“双挑”或不挑的,均属稀品。

环读

先秦环钱如“共屯赤金”、“重一两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圆势作环形书写,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环形布局一一读出,是谓“环读”。辽代冥钱“清宁二年”亦作“环读”。

顺读

按上下右左、先纵后横的顺序读,始见于新莽的“六泉”,至元明清占绝对优势,遂成定型。如“小泉值一”、“咸丰通宝”等比比皆是。

旋读

按上右下左顺时针方向旋读,宋钱中较多,元以后绝迹。如“大泉当千”、“大夏真兴”、“天福元宝”、“淳化元宝”等。

直读

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顺序释读叫“直读”。如“乾隆通宝”直读,即为先上下、后左右;倘非“直读”即可能误读成“乾通隆宝”。一般“通宝”钱多为直读。旧谱称“对读”欠准,因上下可“对读”、左右亦可“对读。

传形

指钱文左右二字传动易位。如“半两”铸成“两半”,“大泉五十”铸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另有位置未变但钱文反书者,亦称“传形”或“反字”。

重文

因浇铸时钱范错位或移动,致使钱文出现错移、交叉,使二字现出四字、四字变成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称“复文”、“重筑”。如“五铢”平行迭现双“五”双“铢”,或交叉出现两个“五铢”等,均谓“重文”。

背文

钱背的文字、包括符号、图纹及标记等统称“背文”。如记地“渐”、记值“当十”、记年“六”、吉语“天下太平”等;单见图纹、符号亦可用“背纹”称之。

钱文

亦称“面文”,泛指钱面所铸文字。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太平通宝”、“咸丰元宝”等,均为“钱文”或“面文”。

水波纹

钱背出现水波状纹路者曰“水波纹”。如日本宽永通宝、文久永宝钱背,即多见各式典型水波纹。

钱币云纹

钱背可见云形纹路者曰“云纹”,旧书“云文”。云纹较为优美如“ ”状称“祥云”,形态似飞鸟如“ ”曰“瑞雀”。云纹在唐乾元重宝钱背上多见。

月纹

旧书“月文”,俗称“指甲纹”。指钱背铸有月芽形纹路者。按月芽弯势方向又分数种:月纹上弯成“ ”状者谓“仰月”;下弯成“⌒”状者谓“俯月”;在穿旁侧立如“)”者称“斜月”。一般一钱一月,亦有“双月”。

星号

旧称“星文 ( 纹 ) ”。钱背或钱面出现圆形突起如星状者 ( · ) 曰“星号”。其位置无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 以“穿上星”为多。常见为一粒,变有少数“双星”者,若上下对称可称“双柱”,如“双柱五铢”。

四出纹

旧书“四出文”。四决纹由内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 ”状者叫“四出”,其斜线便是“四出纹”。古币中出现“四出”、“四决”纹者以五铢钱为多。

四决纹

旧谱书作“四决文”,“文”、“纹”通假。指内廓四角沿对角线方向向外辐射出斜纹,使穿廓呈“ ”状有决裂之势,谓之“四决”;射出之斜纹便称“决纹”。

内廓

穿孔四周隆起的线条称“内廓”,亦叫“穿廓”、“好廓”。内廓出现双棱者旧称“重好”,即“重穿”意。

花穿

古钱浇铸中穿孔错位不成正方形者称“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龟甲穿”,呈八角形者谓之“菱花穿”。日本“箱馆通宝”呈菱花穿者非因错范而因工艺设置所致。

广穿

古钱穿孔比一般钱大的叫“广穿”。除形制决定者如“五铢”多为广穿,一般钱中出现“广穿”则可能为母钱或异品,较为珍稀。

孔方兄

秦后各钱均为方孔,古时有人遂戏称铜钱为“孔方兄”。典出西晋鲁褒所著之《钱神论》,其中有“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句。

穿

即钱中之孔眼。因作绳线穿系之用遂称“穿”。古时又称“好”。习惯简称“孔”、“眼”。先秦各类环钱多为圆穿,秦“半两”后即全部统一为方穿。历代厌胜钱中尚可见圆穿者。

窄缘

钱的外廓较一般钱狭窄者谓“窄缘”。如北宋之“大观通宝”即多为窄缘钱。

钱的外廓较一般线宽阔者称“阔缘”。如北宋“祥符元宝”、“元祜通宝”即有阔缘钱。而咸平元宝阔缘钱却是后人伪铸的赝品。

古钱币的专业收藏知识,懂了,你就是民间的第二个马未都

欢迎大家补充,留言,一起学习研究。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