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本为占筮(shi)之书

《易》即《周易》,原本为商周之际形成占筮《算卦》之书。相传是由伏羲演八卦,而后周文王姬昌在做商纣王的人质时推六十四卦而成。为上古“三易”(另有《连山易》、《归藏易》均为卜筮书籍,已亡佚)之一。

《周易》本来只有卦、卦辞和爻辞,后来被附益了很多道德、政治的解释和宇宙、人生的哲理,演变成了一部哲学注作。汉代之后,它更成了指导古代中国人思想与行为的“群经之首”。

今本《周易》包括《易经》、《易传》两大部分。

《易经》乃占筮之书,形成于商周之际。当时人们迷信于各种各样的占卜术,其中最流行的有两种:一为“卜”,用龟甲做占卜工具;一为“筮”,用蓍(shi)草(俗称“锯齿草”)做占卜工具。相传,《易经》就是用蓍草来占验吉凶的书籍。

《易传》实际上是阐释《易经》的哲理著作,形成于战国中后期。“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代人称之为“十翼”。

《周易》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尊贵,被奉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故有“西有《圣经》,东有《周易》”之说。

下一篇继续学习《五经》里的《春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