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提到的五蕴十八界是什么意思?

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并不是指女色,也不是指欲望,而是指组成世界的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五蕴皆空的五蕴是指什么?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用一句成语来解释就是“感同身受”,里面的受其实就是指人体的感官与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比如听觉、嗅觉,这些都是属于受蕴的范围以内。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其就是通过受蕴,类似于我们的大脑,主要体现出一个人的知觉和思想力如何。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也就是通过想蕴后,自己自发地做出反应,比如你觉得那家饭店的东西很好吃,所以就过去吃了。 五、识蕴,其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它的主要用途就是让我们学会分析事物,从事物中学会感悟,这也是我们修行时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感应宇宙真理,识别真谛。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内六根界 一眼界、二耳界、三鼻界、四舌界、五身界、六意界。内六根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欲使修观之徒推析无谬。不滞十六知见之妄计也 外六尘界 一色界、二声界、三香界、四味界、五触界、六法界。外六尘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识界 一眼识界、二耳识界、三鼻识界、四舌识界、五身识界、六意识界。若根尘相对即有识生。识以识别为义。识依于根。能识别于尘。故此六通名识也。若了识从缘生。岂计有神使知谬取也。 一眼识界: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也。 二耳识界: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 三鼻识界: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也。 四舌识界: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也。 五身识界: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也。 六意识界: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也。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开色为十。离名作八。合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故通受界名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指六识皆空,是指我们的六识皆空,而得到空六凡法界。无眼界即是无眼识界限,就没有眼识的这么一个界限,无界限则无有缚,没有界限自然就没有束缚,因为不执着了,它就没有束缚了。无缚顿超十八界,就可以一下超越十八界,十八界者,内六根外六尘,识随中起,故名十八界。就是说六根算六界,它的外六尘,眼耳鼻舌身意,是六界,色声香味触法又是六界,就十二界,那么六根在对尘的时候,要随识起,眼识、耳识、鼻识,就刚才说的。为什么眼耳鼻舌都要加一个识字呢?因为无识它们就无分别,刚才已经讲清楚了,眼睛对色尘的时候,必须要有意识随根起用,所以他们伙着就是三六,六根六尘再加上这个六识,伙着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这样来的啊。十八界详名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意随根分别,就是意识随着根分别,因此叫做十八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